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質災害泥石流的原因及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我國地質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近年地質災害頻發,尤其是泥石流災害給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害。為了防治此類地質災害發生,避免和減輕其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泥石流災害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希望能對地質防災減災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
地質災害;泥石流;危害防治
0引言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西高東低,地質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地質災害頻發,其中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給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傷,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艱巨。我國是泥石流災害多發國,主要分布云、貴、川、藏等四省區,詳細分布見圖1。本文旨在對泥石流災害的成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與策略,增強人們對地質災害認識,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1泥石流分類
泥石流是由大量的粘性土、沙粒和石頭組成的流體。
1.1根據水系的流向,根據泥石流的流向
(1)泥石流是一種典型的標準型泥石流。盆地呈扇形,面積大,能清晰地分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有一條狹長地帶,在河流上游形成區為溝谷、固體物質來源分散,溝谷一年四季水量豐富,流通區和堆積區不能明顯地分開。(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現出斗狀,面積一般不少于1000m2,無明顯流通區,形成區和堆積區直接連接。
1.2按物質狀態分類
(1)粘性泥石流,泥石流和泥流中含有大量的粘性土。其特點是:粘度大,固體質有40~60%,最高達到80%。水不是運載介質,而是構成物質,巖石成懸浮的狀態,突然爆發,持續時間也短,破壞力。(2)稀性泥石流,以水為主要成分,粘性土的含量少,10~40%的固體物質,具有很大的分散性。水是搬運介質,巖石通過滾動或跳躍來前進。產生強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積物在堆積區呈扇狀散流,停積后似“石海”。除上述分類方法之外,還有其他分類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類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類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發展階段分類有:發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典型泥石流詳見圖2。
2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發生具有暴發突然、迅速,破壞性大的特點,兇猛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同時往往伴隨著洪水災害的耦合效應,危害比單一的崩潰更大,山體滑坡和洪水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損壞情況如下:(1)泥石流進入村鎮,破壞房屋、工廠和其他設施。淹死人類,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莊的毀滅。(2)泥石流可以直接埋沒車站、鐵路、公路,破壞路基、橋梁等設施,造成交通中斷,也會造成行車、汽車、人身傷亡事故的嚴重發生。有時泥石流流入河流,使河水發生急劇變化,間接破壞公路、鐵路等建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變線路,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泥石流可破壞水電站、引水溝、溝谷建筑物、水道、泥沙庫等。(3)可以摧毀礦山及其設施,填補礦山和隧道造成人員傷害,停工,甚至使礦山廢棄。
3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泥石流是一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其發生住主要原因如下:(1)地形地貌條件:地形上有高山深谷,地形陡峭,溝床坡度大。在地貌上,泥石流地貌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地層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從上游地形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瓢或漏斗狀,地勢開闊,高陡山,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地形是狹窄而陡峭的峽谷河段。河谷河床坡度大,泥石流速度快速。下游堆積區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堆積。(2)松散物質來源條件:在復雜的地質結構中經常發生在山體滑坡,斷裂褶皺,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強度高的地區,巖石的破碎,地質不良的表面,如滑坡、崩塌、錯落,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除此以外,一些人類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采石及工程建設的棄渣,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物質來源。(3)氣象水文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潰決水體等形成。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4泥石流災害防治措施
泥石流對社會危害極大,本文針對其發生的原因,提出如下防治措施:(1)對新建建筑物或構筑物應避開溝谷、地勢陡峭及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不良地段,選擇地勢平坦、地質構造連續、穩定的地段修建。(2)對已建筑物或構筑物,可根據周邊不利因素建立以概率論為基礎數學模型,科學推斷發生泥石流發生概率,做到早發現,早處理。(3)泥石流的發生具有顯著的季節性,多發生在暴雨、長時間持續連續降雨的季節。因此對雨季應建立泥石流災害調查、跟蹤、監測、預警、應急處理制度,政府分管部門應盡職盡責落實到人,避免懶政、不作為。(4)對重要橋梁、涵洞、隧道、路基、公路、鐵路、建筑物及溝道,必要時應做抗泥石流災害設計。如進行護坡、擋墻、順壩和丁壩等防護設計,或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排泄能力,如設置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設計,以減輕或避防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13.
[2]陳寧生.泥石流勘查技術.科學出版社,2011.
[3]張梁,等著.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地質出版社,1998.
作者:曾義 單位:貴州中建建筑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