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油料轉運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工程概況
烏魯木齊米東區油料轉運站位于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石化新村,北、西、東三側為住宅及工業區,南側為荒地。評估區現有大洪溝路通過,距烏魯木齊市中心約25km,距米東區中心約2.5km,交通便利。評估區南北長640m,東西寬850m,擬建工程用地總面積為0.42km2。擬建各類建構筑物均為地上工程,淺埋基礎,受地形起伏影響,大部分地段需場地整平。據“國土資發【2004】69號文及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本次建設項目類型為重要建設項目,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為中等,依據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確定烏魯木齊米東區油料轉運站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一級。
二地質環境條件
1氣象、水文
烏魯木齊市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根據距米東區氣象站多年氣象觀測資料,境內多年平均氣溫7.4℃,極端最高氣溫43.1℃,極端最低氣溫-39.3℃,多年平均降水量215mm,一日最大降水量57.7mm,最大積雪深度48cm,最大凍土深度162cm,多年平均蒸發量2239.9mm。多年平均最大風速為10.28m/s,多為西北風。評估區地表水主要有大洪溝。該溝發源于博格達山北側低山區,由南向北徑流,流經米東區后注入大寨水庫;河水來源于大氣降水、少量泉水和煤礦的礦坑排水,屬常年性的有水洪溝。另外,在評估區中部,銳意興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南側山溝內有少量積水,呈8m×20m長條形,為合作社生活生產排放水。
2地形地貌評估區
地貌單元為博格達北麓的山前黃土臺地,與山前沖洪積傾斜礫質平原相接。區內總體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691~734m之間,山坡坡度5°~22°,臺地頂部和臺地間洼地平緩寬闊,由第四系上更新統黃土狀粉土構成,植被主要為蒿草類。
3地層巖性評估區
內出露的地層較簡單,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層(Qapl3),分布于評估區中部黃土臺地。上部巖性為黃土狀粉土,厚度6~14m,質地均勻,結構較密實;下部巖性主要為圓礫,磨圓度較好,呈次圓狀、扁平狀。根據區域地質資料,評估區下伏基巖為侏羅系齊古組,分布在蘆草溝—西山一帶,達坂城、硫磺溝、后峽及艾維爾溝一帶也有出露,為一套沼澤—湖泊相沉積,含煤及菱鐵礦,巖性為泥巖、粉砂巖、砂巖,炭質頁巖及煤層。
4地質構造與地震評估區
位于北天山優地槽褶皺帶(二級構造單元)的烏魯木齊山前坳陷(三級構造單元)東部。處于烏魯木齊石化—八鋼隱伏斷裂和碗窯溝逆斷裂之間,其中烏魯木齊石油化工廠—八鋼隱伏斷裂距離評估區邊界1.8km,具有逆斷層性質,沿山麓地帶先呈北東向,后轉為東西向,長達50km,碗窯溝逆斷裂可見長33km,走向70°,傾向北,北盤上沖,距離評估區邊界3.0km,評估區內無活動斷裂通過,構造條件簡單。評估區所在的區域新構造運動時急時緩,一直在交替進行。在早更新世末期,新構造運動造成大范圍的扭曲和小規模的褶皺;進入中更新世以來,表現為較強烈的升降運動,斷層復活伴之以隆起、翹起和下降,山區上升而遭受剝蝕,盆地下沉而接受剝蝕區物質的沉積,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本區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g,對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綜合判定評估區屬區域地殼次不穩定區。
5工程地質條件根據評估區
巖土成因、巖性、結構類型、力學強度等將巖土體劃分為黃土狀粉土、碎石土雙層土體。黃土狀粉土、碎石土雙層土體:上部巖性為黃土狀粉土,分布較連續,分布厚度6~14m,孔隙比介于0.75~0.90之間,結構中密;壓縮系數大于0.5MPa-1,屬高壓縮性土;物理力學性質一般,具有濕陷性,厚度變化較大,均勻性差,不宜直接作為建筑物地基。下部巖性為圓礫,分布連續,埋深6~14m,厚度變化不大,一般粒徑5~10mm,約占50%~60%,不均勻系數大于5,顆粒級配良好,承載力特征值350kPa,力學性質好,可直接作為建筑物地基。
6水文地質條件評估區
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的砂礫石,富水性中等,水位埋深20~30m,接受上游溝谷潛流的側向補給。沿地勢由南向北向下游地段徑流排泄,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SO4•HCO3-Na•Ca型,礦化度1~2g/L。
7人類工程活動評估區
內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主要表現為旅游業開發時修建大量建筑、坡腳開挖修建道路和水電站、引水渠道建設,再加上強降雨、融雪對沿線坡體進一步沖蝕,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評估區現有人類工程活動較單一,主要為區內簡易道路穿過黃土臺地時路基開挖形成的人工邊坡,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但規模較小。評估區南側1.1~1.4km處分布有3處煤礦,現2處煤礦已關閉,通過對煤礦開采情況調查和周邊村民及工人的訪問,三處煤礦露頭范圍及煤層產狀相同,調查時查閱了目前正在開采的順益煤礦開采資料,順益煤礦礦界距離評估區邊界1053~1535m,開采深度349.4m,煤層產狀328°∠86°~89°,經計算煤礦采空區影響范圍未影響到評估區。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1現狀評估
評估區地貌形態較簡單,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簡單,通過野外實地調查以及區域地質資料,未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評估區發育的其它災害主要有黃土狀粉土的濕陷性,區內沖溝淺緩,匯水面積較小,不易形成洪水。現狀評估上述各類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
2預測評估
擬建工程基礎形式均為淺基礎,形成的基坑深度較小,開挖基礎的土方量較小,預測坡體受機械振動可能形成以少量碎落為主的坍塌,危害程度小。根據評估區內及周邊的地質環境條件和本次建設工程特征,預測本工程可能引發及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3綜合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充分考慮地質環境條件,結合建設工程特征,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進行。即對同一處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現狀評估與預測評估中地質災害危險性較高者為準。并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難度和防治效益,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分區評價,并對建設場地的適宜性做出評估。經現場調查,現狀條件下各類地質災害在該區內不發育,在確定評估區內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的情況下,認真分析總結區內地質災害規律及建設工程特征,預測該區不具備引發和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也不易遭受上述災害的危害或威脅。依據現狀評估及預測評估結果,結合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及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規律,綜合評估該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
四結束語
(1)烏魯木齊米東區油料轉運站建設項目重要性屬重要建設項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屬中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一級。
(2)現狀評估表明:通過實地調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不發育,評估區黃土狀粉土具有濕陷性,危害程度一般。因此現狀評估為危險性小。
(3)預測評估表明:工程建設及運行過程中不易引發或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也不易遭受此類災害的危害;預測評估為危險性小。
(4)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通過分析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建設工程類型和潛在地質災害,將整個評估區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
(5)場地適宜性評估:評估區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發育條件不充分,擬建工程不易引發或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在工程建設以及建成后運行期間,也不易遭受此類災害的危害;土地適宜性為適宜。
(6)在設計及施工階段,應按《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的規定進行相應的地基處理。建議對建設用地整體進行推高填低平整處理,避免削坡形成不穩定邊坡,對于擬建場地內基坑開挖及棄土堆放,應設計邊坡穩定角度和適宜的棄土堆放高度,防止因設計不當引發崩塌等地質災害。在項目建成后運行階段,須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作者:曲廣周 單位:新疆地礦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新疆地質工程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