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對地質環境的三維分析方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地球物理特征
淺層地震地質條件。測區內地勢平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地面標高+39.65~+37.16m,低降速帶厚度5m左右,低降速帶以下粘土、沙質粘土互層,潛水面距地表6m左右,激發條件稍差,面波干擾明顯。深層地震地質條件。測區內新生界厚度96.5~247.2m,自西南向東北方向逐漸增厚。新生界底與基巖接觸面的波阻抗差異大,為一良好反射界面,形成可連續追蹤的反射波(T新波)。測區內B1煤層均厚為2.73m,且厚度較穩定,加之煤層與頂底板圍巖存在明顯的物性差異,一般均得到能量較強、品質較好,且能連續對比追蹤的反射波(TB)。但在部分地段,由于目的層傾角較大(最大傾角35°),反射點離散距離增大,迭加能量受到削弱,因此影響目的層反射波的連續追蹤。另外,在巖漿巖侵入區TB波品質變差,有的地方甚至得不到反射波,在解釋中以此圈定巖漿巖的侵蝕范圍。石炭系太原組賦存的煤層因厚度薄(1m左右),埋藏深,加之頂部灰巖對入射波能量的嚴重屏蔽作用,反射波能量較弱,難以識別和追蹤。
2數據采集
對勘探區內的地形、道路、村莊等分布情況以及試驗點的位置進行詳細踏勘,并制定了試驗方案。在按規定對地震儀器、檢波器進行了月檢并確認合格后,在測區選定了均勻分布的4個試驗點,進行三維地震勘探前的激發井深試驗、藥量試驗、干擾波調查、低速帶調查。這些工作為三維地震施工較好地確定了野外數據采集參數,確定采用八線10炮束狀觀測系統。采集工作難點及技術措施本勘探區村莊較多且較大,主要有張樓、魏莊、譚樓、何大莊、何小樓、徐樓、梁莊、劉莊、曹瓦房等,嚴重影響了數據連續采集和村莊下地質信息獲取。針對障礙物采取了有效措施,最終基本得全該區地震資料技術措施:針對區內障礙物進行實地踏勘和測量,確定障礙物位置范圍,以便施工前進行變觀設計;由于該區目的層較深(有效波在200ms以深),針對較小村莊則通過恢復性放炮方法,從而保證了地質信息的連續采集;針對較大村莊,則采用特觀方法進行村莊下數據采集。特殊觀測系統設計要充分利用村莊內有較大空檔區域,進行深孔布設小藥量炮點,盡量減少大偏移距對資料影響;村莊內檢波器盡量均勻分散開,村莊內檢波點、炮點進行坐標實測。
3全自動解釋
火成巖侵入區2個,一個在西部邊界,另一個在南部3~5孔,面積0.26km2,約占整個地質勘探區面積的3.0%。在北部邊界圈出了一個面積5656m2異常區。通過該次三維地震勘探,查明區內主采煤層賦存和影響煤層開采的斷層等地質構造情況,可以為礦井建設的開采提供重要地質依據。今后在高精度三維地震勘探過程中,應多利用地震屬性等參數對巖性作進一步解釋,將大大提高地質成果解釋精度。系統的IESX地震解釋軟件,依據偏移后數據體,通過鉆孔地質資料進行地質層位標定。然后充分利用地震資料人機聯作解釋系統的優越性,從時間剖面到等時切片,再到順層參數切片對構造等地質現象進行解釋;并利用方差數據體、相干數據體對目的層各種地質現象進行精細解釋,最終獲得精度較高的地質成果。該次三維地震勘探主要精確地控制了新地層厚度及B1煤層、中3下2煤層賦存形態,并對B1煤層厚度進行了精細計算,進一步圈定了區內巖漿巖對主采煤層的影響程度(如圖4)。504.1主采煤層底板賦存形態煤層整體賦存形態為一由南向北逐漸加深的史樓向斜,在兩翼各發育有1個次一級褶曲,即西南部橋東背斜和東北部的曹瓦房背斜;地層傾角6~32°,B1煤層標高-300m~-1110m,中3下2煤層標高-185m~-1010m。煤層的主要斷裂構造控制和解釋B1煤層斷層50條,其中正斷層39條,逆斷層11條;可靠斷層40條,較可靠斷層8條,控制程度較差斷層2條。控制和解釋中3下2煤層斷層36條,其中正斷層32條,逆斷層4條;可靠斷層32條,較可靠斷層3條;控制程度較差斷層1條。區內未發現活斷層及陷落柱。4.3煤層厚度變化趨勢B1煤層的厚度在0.34~4.26m范圍內變化且較穩定,南部及東北部的煤層賦存較厚。受火成巖侵入,西部邊界煤層變薄,地震解釋煤層變薄區1個,面積0.24km2;中3下2煤層的厚度在0~3.52m范圍內變化且極不穩定,南部煤層賦存較厚,西北部、東南部大面積變薄,地震解釋煤層變薄區6個,面積2.819km2。
作者:邵建國單位:宿州煤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