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試探地質遭到破壞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地形地貌及地質概況
地形地貌調查區地處太行山淶源盆地。海拔高程780~1643m,高差863m,地勢南高北低。調查區以南為山地地形,局部較陡峭,坡度35°~60°。調查區以北為沖洪積緩斜地小區,坡度10°~35°。調查區內分布有溝谷2條,并常見有沖溝。調查區內植被發育有松樹、刺槐、荊條,雜草。地質概況調查區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總體走向60°~70°、傾向北西,傾角55°~80°,斷裂帶寬2~50m不等,斷裂上盤(北西盤)下降,為正斷層。該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沖積洪積地層,各地層及巖性由老到新依次為:太古界振華峪組(Arwtz)黑云斜長片麻巖夾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部分地段夾黑云片巖。溝谷坡岸地區解理裂隙發育,破碎嚴重。第三系始新統三段(E23):由礫巖夾砂巖或黃紫色、紫紅色粘土巖,膠結不緊密,多為半膠結。第四系下更新統至全更新統(Q1~Q4):由洪積礫石層、粘土層及卵石砂和黃土組成。
2現代地質環境演化及地質災害
它是該區地表水和地下水滲流轉化中的特殊作用,這種作用起因于區內黃土和河流沖積、洪積、坡積物的特殊性,從而導致區內溝谷坡地各種潛蝕地貌的產生。現代地質作用區內主要有流水、重力、風化和潛蝕等現代地質作用。流水作用(側向侵蝕)。它是區內最重要的現代外力地質作用,包括面狀流水剝蝕作用和線狀流水侵蝕作用。面狀流水剝蝕作用主要出現于溝谷坡地,地面坡度多在0.5°~3°之間,頂部由黃土覆蓋,地面流水動能小,水流作用強度小,主要表現為輕微的地面剝蝕,地表成土作用較強。線狀流水侵蝕作用廣泛分布與區內山坡和溝谷內,流水匯聚于細溝和切溝中,使其不斷擴大,形成沖溝。由于洪積粘土和坡積裙黃土、黃土狀亞砂土組成,在溝谷坡地,流水侵蝕與搬運作用表現的非常突出,是岸坡地帶的主要外力作用。集中出現于溝谷岸坡的高陡斜坡地帶,常與流水侵蝕相伴,特別是流水側蝕作用較強的岸坡地帶,重力崩塌,撒落,錯落現象十分明顯,形成重力地貌和災害性地質現象。該區風化作用主要為物理風化作用。表現于巖石在溫度的變化下,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膨脹與收縮,長期作用結果使巖石發生崩解破碎。
3地質災害類型
有風化和水流側向侵蝕作用組成了水土流失現象。該區溝岸谷坡為水土流失的嚴重危及區,在溝谷坡地最大侵蝕模數可達到1000t/a·km2,水土流失導致調查區的絕大多數地段土地貧瘠,土壤層厚度不足20cm,局部地段不足10cm,大部分谷坡地帶母質層裸露、植被稀疏、植物種類單一,難以形成有效的地面植被覆蓋層。崩塌(塌岸)。崩塌現象普遍發生于溝壁岸坡地帶,區內塌岸大多為土體岸坡崩塌,少數巖質崩塌,規模普遍較小。由于風化及河流侵蝕而形成的懸崖峭壁頂部張裂隙非常發育,經常發生崩塌,并將大量崩塌物堆積于坡角地帶,造成坡腳附近引水渠道被破壞。泥石流。區內泥石流為暴雨溝谷型泥石流,規模較小,一般小于2×104m3/km2。泥石流特征不典型。泥石流的產生是降水的主要作用和地面受暴雨作用的被動作用相互影響結果。暴雨和大暴雨及連續降水是泥石流發生的主因,地面地質條件是重要因素,包括物質淶源、儲量、構造節理裂隙發育程度、溝谷坡降、匯水面積、植被覆蓋程度、山坡坡度、松散層厚等。
作者:苑小鵬單位:河北省保定地質工程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