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華文化的美學價值對藝術教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感,進而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培養完美的人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對藝術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文章通過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后認為,開發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育資源,不僅是實現藝術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對歷史的傳承,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的的需要,更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學價值藝術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歷史進步的源泉。我國民族文化經過5000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理論體系和價值系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學價值,將傳統文化因子中的思想理論、傳統美德、精神文明和美學元素,結合藝術教育教學規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提高藝術素養、傳承文化精髓、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
(一)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中國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家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技能創新人才,更需要擁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健康人格品質的時代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首先在于參與個體的人格精神塑造,表現為教育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人格精神首先是品德的塑造,而品德的形成是后天的,并非一蹴而就,與個體成長和生活的環境、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息息相關。新時代背景下,藝術教育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和重擔,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責任擔當、家國情懷、浩然正氣融入藝術教育全過程。技能的習得與道德的養成相輔相成,傳統文化因子中的道德教化與藝術教育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審美觀念
藝術教育過程是在藝術技能的獲得過程中,通過了解藝術的規律、方法和創造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高雅的審美情趣。時代飛速發展,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個體在追求藝術和審美愉悅的過程中,出現了追求眼球、吸引流量等以“奇特”為美的特點,特別是青少年人生閱歷單純,缺少判斷能力,容易“以丑為美”,在藝術學習過程中急于求成。因此,應加強藝術教育對真善美的宣講,不能將藝術教育的核心僅僅放在技能的提升上,而應以技能為橋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審美的理念滲透于各個學科、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孩子良好的審美感覺和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有利于拓展審美境界
在藝術教育中,具備敏銳的發現力、對美感的洞察力、出色的鑒賞能力是審美境界的重要組成要素。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對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同時對學生精神家園的構建、提高境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5G時代,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迅速崛起,學生難免因為缺少審美實踐而使得審美感受能力不敏銳,缺少必要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欣賞的基本要領,審美者如果缺少對藝術的形、聲、色等敏銳而準確的感知能力,那么對藝術的敏感性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因子與藝術教育教學過程融合,人們去觀察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美、自然美、倫理美等,做好知識積累,提升審美能力,也為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鋪開理性之路,廣開想象之門。”[1]
(四)有利于提升藝術修養
藝術家根據自己對社會現實的審美認識和審美理想,利用社會生活中豐富的素材,通過審美想象,創造出豐富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作品,成為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載體。所以,藝術教育過程也是個體受美學熏陶、主動審美的過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育價值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在藝術教育的門類中,有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教師以藝術教育為主渠道,通過具體的藝術形式,使學生在愉快的審美活動中,情感得到凈化,精神得到陶冶,素養得到提高。
(五)有利于激發藝術原創力
藝術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藝術實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藝術的規律和內容。藝術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學價值的探究,能夠激發學生對藝術的探討,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對美的渴望和對美的欣賞,讓學習者的思維更加活躍,情感更加豐富,創作力更強勁,進而提升藝術原創力和表現力。這也是借助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學價值,提高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原因。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學價值融入藝術教育的原則
科學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相結合,是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文化發展規律的重要原則。藝術教育古已有之,藝術教育的開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
(一)立德樹人,堅持因材施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既有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有儒家安邦定國、勵精圖治的民本仁政理念,更有法家“信賞正罰”的管理方略。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教育首先要堅持立德樹人,這是一脈相承的。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根據藝術門類的教育教學規律和個體需求因材施教。藝術教育注重個性教育,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個體在審美、藝術表現、需求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因材施教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個體的審美個性;其次要接受不同藝術類別的不同審美和評價標準;最后是要尊重個人成長和接受的差異,按需施教。
(二)以情感人,堅持潛移默化
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傳授各種藝術門類的技藝和方法是幫助個體掌握藝術手段、具備藝術技能的必要訓練,這能夠讓個體迅速進入審美狀態,并學會用一定的方式來表現和創造藝術,是藝術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更為重要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育的根本點在于激發個體的審美主動性和審美沖動,使之投入熱情,讓藝術成為一種渴望全身心投入的、昂揚的、全神貫注的、充滿創造力的精神狀態和期待。藝術教育要做到情感共鳴,就要堅持傳授技藝和激發情感相結合,注重技藝傳授與藝術審美相結合,情感共鳴和審美需要相交流。精神傳承和藝術創造的結合,是美學價值得以在藝術教育中實現的前提和基礎。
(三)注重創造,緊跟時代步伐
藝術教育的出發點在于激發創造力。創新與創造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中華傳統文化注重創造力,一方面是指文化能夠創造性轉化,能夠在教育過程中結合時代需要,既保留文化本身的特質,堅定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又可以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性發展,呈現出新的文化氣韻。另一方面,在時代背景下,藝術教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手段,注重培養個體的藝術創造能力,堅持高尚性的原則。然而,一些藝術教育工作者為了滿足應試需要,排斥和弱化著藝術教育所肩負的育人和道德功能,一味追求功利性目的。因此,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應當堅持高尚的審美標準,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教育的精神導向,“使個體在藝術教育中不僅得到技能學習,而且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完善人格,領略人生的美好”[2]。
(四)堅持整體性,突出藝術特色
整體性是指在藝術教育的方法、教育手段、課程設置、內容選擇、評價考核方式等方面要做整體設計和規劃,不能為了融入而融入。堅持整體性有三個基本出發點:第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有整體的認知和了解,對其源流、演變、特征及發展有整體性的把握。第二,藝術教育要適應時展需要,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既要突破陳舊的教育教學方式,又要吸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增強藝術教育的鮮活性和時代性。第三,藝術門類眾多,每一種門類都有其自身的藝術特質,不能“舍本逐末”,面對時代對教育新的要求,要積極適應,但也要保持藝術本身的堅定信念。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學價值融入藝術教育的路徑
(一)理念滲透型
教育需要理念先行。在藝術教育過程中,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就是對藝術教育的認知片面,主要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藝術教育內涵和外延定位不清,認為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僅包含音樂、舞蹈、戲劇、鑒賞等課程;二是對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方式單一,往往以選修課為主;三是授課方式傳統單一,主要為講授書本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不足。因此,轉變觀念是重構藝術教育認知的首要之舉。錢穆將中華傳統文化定義為“中國人生乃一禮樂之人生”[3],并解釋到,“禮”就是傳統文化當中道德層面的內容,“樂”則包括音樂、文學等各種藝術形式[4]。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不僅包含藝術門類技能的獲得,也是大學生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較之義務教育階段而言,審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對學生精神品德的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養成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雖然藝術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但在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方面是一樣的。在課程設置上,系統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學價值的重要陣地。課程開設可以將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學生根據個人專業和實際情況需要進行選擇。同時,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上,將審美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課程作為人文素養或者通識類基礎課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在藝術教育中的有效滲透,需要立足現實需要和大學生的教育教學規律,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元素,讓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實現有機融合。
(二)課程模塊打造型
通過構建體系化的課程模塊,利用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實現教育審美功能。在課程模塊打造上,充分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人格精神塑造、美學境界拓展等美學價值的作用,以傳統文化中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為載體,建構課程模塊。立足大學生人才培養定位目標,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資源,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和文化素養。以挖掘重慶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為例,可圍繞“紅色資源文化育人”,開發紅色文化系列藝術類課程,以“紅色精神”“紅色人文”“紅色風景”“紅色藝術”為大類,對巴渝文化和重慶革命精神進行弘揚。在紅色精神課程中,通過對巴渝英雄人物、紅色文學作品、巴渝詩詞等進行鑒賞和吟誦,了解英雄人物故事,領悟紅巖精神的豐富內涵,在吟誦李白的詩歌中感受重慶氣質;在紅色人文課程中,對重慶的火鍋文化、麻辣文化、碼頭文化等進行了解,感受重慶“堅韌、頑強、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底蘊;在紅色風景課程中,對渣滓洞、白公館、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等進行情景式教學(圖1),觀看《紅巖魂》等實景情景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激發愛國熱情,傳遞紅色革命情懷;在紅色藝術課程中,對巴渝舞蹈、音樂、繪畫、剪紙等進行學習,讓學生體會藝術的魅力和革命精神的偉大。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為藝術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應將素材充分完善并形成課程資源庫。
(三)品牌實踐活動塑造型
藝術教育要發現美、創造美,在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美學價值過程中打造品牌活動,將藝術教育與學生實踐活動充分結合,開展“主題+體驗”式的藝術品牌實踐活動,提升藝術教育的參與性和普及性。在品牌實踐活動的打造上,通過建議常態化的藝術活動機制,開展“主題+體驗”實踐活動。以傳統紀念日為例,打造“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圖2),即以傳統文化節日為時間節點,根據各節日特點,開展相應主題活動,形成常態化和品牌化。春節可以“團圓”為主題,開展書寫家書活動;清明節以“緬懷先烈”為主題,開展烈士陵園祭掃活動,培養學生感恩英雄與敬仰之心;端午節以“愛國”為主題,開展詩歌吟誦活動,培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等。此外,還可根據學生興趣,充分將實踐活動請進來,讓實踐活動走出去(圖2)。在藝術教育中,依托“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讓非遺如剪紙、木雕、民樂等走進大學,提升大學生對審美的體驗感,同時可根據學校特色,舉辦大學生傳統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度。
(四)跨界融合發展型
5G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藝術教育也應不斷探索“互聯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路徑,構建互聯網與傳統文化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借助新媒體手段,開發出符合青少年興趣和易于學習的藝術課程,同時還可以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開辟新的陣地。教師應積極思考運用大數據等手段,開發藝術教育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新模式,提升藝術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播力與影響力,讓美與時代共生,美與科技共存,通過跨界融合,創造出新的力量,引領社會價值觀念和取向。
結語
綜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對藝術教育影響深遠,在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二者一脈相承。藝術教育在新時代的今天,除了注重技藝的學習之外,更要拓展其內涵和外延,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審美創造能力。因此,在藝術教育過程中,立足激發藝術審美和藝術創造,完善課程體系構建,結合實踐品牌打造,是藝術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的、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效能的重要舉措,讓每位學生在接受藝術洗禮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情感得到陶冶,審美得到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玉能,張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弘揚中華美學精神[J].美與時代(下旬刊),2015(1):20.
[2]朱玉江.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話語的文化哲學省思[J].音樂研究,2020(5):43.
[3]湯一介.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35.
[4]汪俊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價值與運用[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2017(7):97.
作者:李婕 單位: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文化與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