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技校學生網絡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是廣東省某技校學生,涉及的年級包括一至三年級學生。此次調查采用了隨機抽樣.總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問卷的數據處理則主要采用SPSS15.0統計處理軟件。樣本基本情況如下:在有效樣本中,男性占48.7%.女性占51.3%.基本上呈正態分布:從年級上看.其中一年級占48.O%.二年級占44.7%,三年級占7.3%:從樣本所反映的網齡看.樣本中大多數人網齡在l至3年之間,學生網齡也基本上呈正態分布根據樣本的初步處理結果,樣本分布基本上呈正態分布,這說明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
2思想政治信息獲取途徑分析
2.1學生獲得思想政治信息的途徑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也是公民習得政治文化的過程提供政治文化信息基本途徑主要有家庭、學校、伙伴群體、大眾媒體和政府。l就在校的學生而言.在以上的政治文化信息獲得的途徑中,那一個途徑是學生獲得主要途徑?讓我們以學生獲取十七大六中全會信息的途徑來了解下學生是如何獲得政治信息的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十七大六中全會的了解主要是通過“網絡”(41.2%)了解,排在其后面的分別是“電視”(15.1%)與“讀書、看報刊或學習資料”(14.9%),而家庭僅只有4.8%.學校只有14.4%。由此可知,在校學生獲取相關的思想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徑是“網絡”.純粹從“量”的角度考察.“網絡”信息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當影響力。根據常識.“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理應占據更重要的地位.但結果卻與常識相悖我們認為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學生對“學校”這種信息途徑的態度的影響;二是正式途徑的影響,即“班主任”、“任課老師”以及“學校的相關活動”所應發揮的作用;三是非正式的途徑的影響,即學生如何消費休閑時間。根據我們的調查,某學校的學生消費休閑時間的方式中,排在前面的三種方式分別是“上網”f79.4%)、“睡覺,’(53.0%)以及“運動”(39.1%)。這部分解釋了為什么“網絡”在學生的思想政治信息獲取途徑中占如此大的比例。學生在獲得心理、思想道德方面的信息的主要途徑是什么?我們對調查對象進行了“如果你在思想上很迷茫、或者遭遇到心理困擾時你會?”的提問。統計結果顯示,“找同學聊天,尋求幫助”的占到了58.3%;“找網友聊天.尋求幫助”與“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信息與知識自己幫助自己”的則分別占到了8.8%與7.7%.兩者之和為16.5%:而“找班主任”、“找父母幫助”的則只有2.1%與7.7%。這個統計結果與上述的統計結果相互印證由上可知.學生獲取思想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非正式途徑”(網絡與同伴團體)而非“正式的途徑”(學校與家庭)
2.2學生獲取思想政治信息的自主性如何
在網絡背景下.學生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地應用這種非正式的途徑?是主動還是被動應用這種非正式的途徑?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了解學生訪問網站以及信息方面的偏好根據統計結果,“學生最喜歡訪問網站”的前三位是“綜合類網站”(59.5%)、“體育娛樂類”(3o.5%)以及“文學音樂類”(25.7%)而根據另一題的統計結果.“訪問網站最關注的信息”的前三位則分別是“社會新聞”(46.4%)、“政治新聞”(30.5%)以及“體育娛樂信息”(27.O%),而“思想、道德、心理方面的信息則位于第六位(15.3%)這表明.學生的確有興趣通過網絡來獲得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準確地說是新聞類)。因為“你是否會通過網絡形式獲取思想政治信息?”的直接提問的統計結果所顯示出來的大部分的學生(86.6%)通過網絡形式獲取思想政治信息也為以上的推斷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接下來的問題是學生如何接觸到自己喜歡的網站統計結果顯示.將近半數(43.1%)的學生接觸到自己最喜歡的網站是源于“瀏覽過程中點擊相關的鏈接獲得的”.這說明學生接觸到自己最喜歡網站的重要原因表現為“興趣指引下的無意獲得”:同時,同學介紹式的接觸也占有一定的比重(28.1%1.這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在接觸到自己喜歡的網站時也受到了同伴團體的影響而“老師推薦”以及“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無意接觸的”則分別占2.7%與8.5%.兩者之和為11.2%,不及同伴團體(28.1%)的一半。由此可知,教師作為一種正式的指引對學生最喜歡訪問網站影響比較小在“如何獲得思想政治信息”這一問題上.排在前三位的獲取思想政治信息的方式是“瀏覽網頁的時候點擊相關的鏈接獲得”(37.2%)、“通過搜索引擎”(30.2%)以及“有目的地閱讀相關網頁”(29.6%)。其中第一項屬于被動獲取.而后面兩項則屬于主動獲取,兩項合起來占59-8%這表明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獲取思想政治信息主動性(59.8%)強于被動性(37.2%)。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搜索引擎”的方式獲取思想政治信息占了比較高的比例,這表明學生掌握了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思想政治信息的有效方法。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調查,學生最經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是“百度”.占到了樣本量的87.6%,其次則是“谷歌(googl)”.但比例只有7.5%。由此可以推斷,在學生中間,有相當數量同學是采用“百度”搜索引擎去搜索思想政治方面信息。綜合“接觸最喜歡網站的緣由”以及“如何獲得思想政治信息”這兩題的處理結果.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基本認識:學生在上網的過程中.由于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圍,表現出一定的“隨機性”、“盲目性”,但我們認為這種“隨機”與“盲目”其實具有“興趣指引”的內在屬性;至于具體到獲取思想政治信息上,學生則表現出主動性大于被動性;總而言之.學生獲取思想政治信息時表現為“興趣指引”下的自主性。
3思想政治信息獲取途徑的效果評估
3.1網絡上的思想政治宣傳的影響程度如何
判斷網絡上的思想政治宣傳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如何.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一是學生對這種宣傳的有效度評價:二是這些宣傳對學生的行為是否有實質的影響我們首先來看學生對宣傳的有效度評價。結果顯示.認為在網絡上獲得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對自己今后的學習生活的影響程度大的學生有45個.占有效回答的8.3%,而認為影響非常大的只有5個人.僅占有效回答的O.9%.大部分(6O%)的人認為“有一點點影響”。但也有一定數量(57人)認為完全沒有影響由此可以知道.網絡上的思想政治等方面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有限的.因為根據我們對休閑時間的調查(有79.4%的人認為“上網”是主要的休閑方式).我們有理由認為網絡應對學生學習生活有更大的影響而根據“從網上獲取的信息對你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的提問.我們也發現大部分的學生(60.1%)也是選擇“有一點影響”.這再次印證了網絡上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效度是比較低的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其目前的有效程度值得懷疑。從“您對現在網絡上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相關宣傳的看法”這一提問進一步證實了我們的觀點在這一提問中,有22.9%的人認為目前的宣傳具有說教味道、枯燥、比較難接受,51.8%的人表示“說不清,沒有特別的看法”.而認為“內容比較豐富.比較樂于接受”或者“非常豐富,非常樂于接受的”不到20%。
3.2學生對思想政治信息的差異性檢驗
以上我們分析的是被調查對象對思想政治信息的可接受度與影響程度的總體評價.為了研究精致化的需要以及更準確地把握其中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有效對策.我們將不同的屬性的樣本進行差異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上表是通過卡方檢驗的雙變量列表我們根據調查樣本的屬性進行了大量的卡方的檢驗.但最終能通過卡方檢驗的只有上述的1O對變量由此可知.造成學生對思想政治途徑以及效果評估差異性主要原因是性別、年級、以及專業,其中性別是對學生思想政治的獲取途徑以及效果評估差異性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其幾乎通過了所有待檢驗雙變量的卡方檢驗通過上述卡方檢驗列表還有以下重要發現:一、專業與性別顯然會影響學生如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網站比如.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教師(權威)的影響。二、決定學生在遇到心理困境時采取什么措施與對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性別、年級都會對其有影響比如.通過殘差分析發現.男生比女生.二年級學生比一年級的學生更有可能是選擇“悶在心里”。三、男生比女生更關心政治,具體到采取行動時,男生也比女生更具有自主性。
4結論與建議
網絡已經成為了學生消費休閑時間的主要方式.學生獲得思想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非正式途徑.而不是正式途徑.這意味著網絡有必要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從目前的情況看來.我們的網絡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進一步改善這一方面與網絡宣傳的形式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學生對信息質量評價有關。除此之外71.8%的人認為喜歡訪問某些網站的原因是“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同時他們也認為思想政治信息網站最吸引人的信息是“信息的實用性(37%)”以及“能自主性地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22.5%)”,這說明網站信息量的大小以及信息本身的實用性都是影響學生選擇網站的重要因素。改善網絡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觀念、新思路與新方法。根據觀察與分析.我們認為在網絡環境下做好技工院校的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于立足于“三個針對”.有效地扭轉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被邊緣化尷尬局面第一.針對學生的獲取信息的自主.陛,思想政治信息工作的理念要從“灌輸式”向“引導式”轉變:第二,針對不同個體獲取和接受思想政治信息的差異性.思想政治信息工作要根據不同群體特征開展工作:第三.針對技工院校學生對思想政治信息的需求特征.思想政治信息工作應更注重服務理念,滿足學生對思想政治信息的現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