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政治認同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政治認同是民眾基于對現存政治體系基本認知所產生的歸屬感,因此政治認同這一概念具有心理歸屬和情感傾向兩個方面的涵義。大學生政治認同既是關于個體的認同,也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的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直接關系著國家未來的興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各大高校教學的重點之一。因為只有確保大學生有著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國家的政治體制形成成熟理智的認同感,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政治認同;心理正向成長
一、政治認同基本內涵
現代漢語詞典中,“認同”有兩個義項,一是“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二是“承認、認可”。這兩個釋義,前者側重的是個體因與他人的共性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歸屬感,認同的結果是因具有共性的個體而形成的群體內部凝聚力增強,并與其他群體區別開;后者說明的是一種情感傾向,因贊同而產生的肯定性心理反應,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基于“認同”的上述兩個釋義,認同表明的是一種情感。政治認同是民眾基于對現存政治體系基本認知所產生的歸屬感,因此政治認同這一概念具有心理歸屬和情感傾向兩個方面的涵義。從“心理歸屬”角度來理解“政治認同”的內涵,是當前國內外學界占主流的觀點。美國政治學者羅森邦(RosenbaumWalterA.)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書中指出:“政治認同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區域)、地理區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此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特別地,這些認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覺到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美國學者阿爾蒙德(GabrielA.Almond)和維巴(SidneyVerba)的分析視角,政治認同也可以通過認知、感情、評價三種取向,反映忠誠、冷漠、離異三種態度。國內學界也主要是把政治認同理解為一種政治上的心理歸屬感,《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對“政治認同”的界定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生活,總要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確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黨的黨員,某一階級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規范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這種現象就是政治認同。”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政治認同既是關于個體的認同,也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的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大學生對國家政治體系在情感、態度與行為上的傾向與狀態。由于自身群體的獨立性、多變性與差異性,其政治認同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從社會環境因素來說,當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社會結構的轉換、社會利益的分化和文化的不斷變遷等,給人們的價值觀帶來了巨大沖擊和不確定性,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環境的復雜影響,使部分大學生對政治理論問題的背景、產生原因和解決路徑認識不夠深刻,從而形成了模糊的政治態度與錯位的價值判斷。這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了懷疑,對中國的政治體制持否定的態度,對中國的政治道路持批評的立場,很容易遭遇政治認同危機。另一方面,從大學生自身成長因素來講,在強大、復雜、正處于蓬勃發展期的政治體系中,一些心理承受力不強、競爭力不夠的大學生難免會因復雜社會環境和多元價值沖突,慢慢失去了歸屬感。他們對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產生了動搖,出現失落、沮喪和不信任的負面心理情感,對政府權力的有效性、合法性與執行力也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社會政治的認同危機也就隨之產生。在日益強大的社會壓力和自身發展沖突面前,心理成熟度還有待完善的大學生如何用健康的心態和成熟理智的思想來看待、處理和整合自己的政治認同問題,是大學生實現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心路歷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解決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角度來說,一是教育者能夠根據教育教學實踐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專長性、可靠性和踏實性,使大學生能夠在充分的自主意識的支配下,自覺自愿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獲得較為穩定而正面的認識、理解和評價,形成積極的、肯定的情感體驗,促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二是由于政治認同不是簡單的外部輸入和內在原生的價值選擇,而是在主體與客體的互動中促成的結果。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夠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智力水平、個人同群體的關系等個性因素采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幫助學生了解和認同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念,發揮大學生在政治認同中,作為認同主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堅持科學認知、理性選擇,從而促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三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要針對大學生困擾和困惑的各種表現,使大學生逐步認識到個體心理困擾和困惑的出現是受到多種變量的影響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可以幫助學生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角度,了解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規律,并探明自己心理困擾和困惑的歸因,最終促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三、以心理正向成長增進大學生政治認同
大學生自身的政治認同心理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使創新教育理念、以學生自身心理正向成長增進政治認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政治認同相整合的必經路徑。心理健康工作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僅是一門冷冰冰的專業技術,也是一種暖融融的情感互動和文化影響。為此,從價值取向上,把親情和關愛當作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植入到工作當中,實施常態化情感幫扶和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導,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關注、關心、關愛,體驗到家的溫暖和愛的力量。實踐證明,這一方法不僅有效緩解了學生特殊群體的心理壓力,化解了學生的不良情緒,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而且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內生動力,激發了學生心理健康的正能量。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應停留在問題解決,而應是心理資本的提升。在新時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握以發展性和預防性為主的工作導向,優化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了適應這個目標,就需要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主體等三個方面做出改變。首先是教育內容,應開發面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性內容,而不是單一面對部分特殊學生的治療性內容。有條件的高校應強化課程主渠道作用,研發高質量心理健康課程群,讓所有學生都能享有高水平的心理通識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對于高質量心理教育的需求,實現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養的整體提升。其次是教育方式,應加強人文關注,親情疏導。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愛與成長的能量可充分激發和調動心理原動力,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預防和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第三是教育主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應該包括全體學生,而不只是心理健康教師,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重視學生的需求、訴求、渴求,重視學生成長發展的合理需要,千方百計、盡心盡力、情真意切地做好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優化。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大學生政治心理優化的目的,就是要以培養人、完善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優化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以此為基礎培育正確的政治認同機制,建立大學生積極的政治共識機制,倡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踐行社會政治實踐,使大學生在認同國家民族的理念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政治心理,穩固自己的政治訴求,實現成熟理智的政治認同。
參考文獻:
[1][美]阿爾蒙德,維巴.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譯.東方出版社2008.
[2]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3][美]巴倫,伯恩.社會心理學[M].楊中芳等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梁麗萍.政治認同的理論發展[J].浙江學刊,2012,(01).
[5]陶蘊芳.網絡社會中群體政治認同機制的發生與引導[J].中州學刊,2012,(01).
[6]胡建.和諧社會視閾下的政治認同建設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
[7]陳英濤,李曉丹,李文,陳巧玲.論政治認同中理性的局限及非理性的作用一以大學生政治認同為例[J].東南學術,2012,(01).
[8]趙躍先.政治認同:大學生政治心理的關鍵環節[J].探索,2012,(02).
作者:白仲琪 伍麟 趙山 單位:吉林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