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多媒體創造教學新起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多種形式
1.1重現歷史畫面形式展開教學
這是歷史課件最常見的用法。計算機通過大量珍貴歷史瞬間(圖片、錄像)的重現,把學生帶入歷史人物活動的舞臺,學生多種感官并用,并參與認識過程,如同身臨其境,既可增加學習的興趣,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理解歷史事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覺得歷史不是枯燥無味的史實堆積,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動畫卷。
1.2對話框形式展開教學
以教材的章節為單元來制作課件,通過一系列對話框將內容完整,畫面清晰、美觀,文字簡練,并配以音樂的對話框按一定的程序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很快進入學>-j的狀態,提高上課效率。同時,學完某個知識點后可隨即向學生提出問題,及時檢驗學生對知識的領會和鞏固,反饋迅速,對不同的回答計算機將給予不同的反饋信息和后繼處理。這樣可使學習方式變得多種多樣,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不僅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提高學生學>-j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3編制試題歸類知識展開教學
這是輔助教學的實用性。即對題庫中的試題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分類,計算機按照一定的要求從題庫中選擇試題,打印成卷。因試題隨機組成且難易得當,知識點分布合理,有較高的信度,可大大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若有歷史多媒體教室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聯機測驗,計算機會對每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判,并記錄解答時間、次數等參數,按照標準計算成績,迅速作出學習評價。
2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作用與特點
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特點和優勢,決定了它在教育領域將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從而真正達到認識歷史、再現歷史、感悟歷史的教學效果。
2.1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手段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曾說過:“興趣是創造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環境,揭示該課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喚起學生的學>-j欲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的規律性聯系。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多媒體表現力強,信息量大,可以在課堂再現歷史場景,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
2.3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歷史事實,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概括、綜合、引中歷史事實的方法,從而形成能力。可是歷史教學研究對象又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獲取直接的生活經驗來印證。這些要求單憑教師的語言教授是無法實現的,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重點、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大大增強學生對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極大節省課堂講授時間,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多層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進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時間引導學生對于歷史深層次的探索和把握。
2.4創設多媒體教學德育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要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
3多媒體輔助教學案例列舉
3.1創情境。激興趣
講授美國“南北戰爭”內容時,先播放有關美國總統林肯及“南北戰爭”時的一些圖片資料,讓學生在歷史圖片中感受“南北戰爭”的情景,簡要了解美國歷史上也曾面臨國家分裂的難題,然后導課:“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民意測驗結果,表明開國以來美國40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對美國作家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你知道這部書的名字嗎?它導致了什么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又如何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評價,一定能激發興趣和思維主動性,教學效果自是良好。
3.2突破重難點
如講中國近代史“紅軍長征”內容時,對于中央紅軍和紅四、紅二方面軍等紅軍長征行軍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分別演示各路紅軍的長征行軍過程。特別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路經重要地點時,課件能自動、醒目地顯示該地點的名稱、重大歷史事件并配以歷史圖片和文字講解。學生看了演示動畫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聽清楚工農紅軍充滿艱難險阻的行進路線。又如講授“西安事變”內容時,西安事變發生后,國內各派的態度是學生難以弄懂的難點。教師可以播放電影《西安事變》中的54-片斷,進而提問。學生聯系54"電影片斷,經過思考,就很容易弄清國內各派別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及目的,從而解決難點問題。
3.3歷史的教育作用
如講“甲午中日戰爭”這一節內容時,可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海上奮勇抗敵,壯烈殉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后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后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總之,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整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是一種廣泛的普遍傾向,為歷史教學帶來新的活力,使歷史教學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