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育理念創新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人類社會正由工業經濟向新經濟過渡,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轉折。在未來的新經濟時代高等學校的教育須具有全新的價值理念、發展理念、時空理念、人才理念和辦學理念。
論文關鍵詞:高等學校;教育理念;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和向新經濟時代邁進的時候,這些理念已顯得滯后并嚴重制約著高等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經濟時代的挑戰。
一、高校教育價值理念的創新
首先,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價值理念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那種僅僅將高等教育視為消費業、純社會公益業、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適應我國當前社會變革與發展要求的,同時,對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也是有無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的發展決定高校教育的發展,高校教育必須反映和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從這一點上來說,在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和新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過自身的知識與智力優勢,發揮其在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無論接受高校教育者還是社會都是受益者,都能從高校教育中獲得一定甚至可觀的經濟收益。尤其是對個人而言,其收益率不僅大于社會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類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這樣,當高校教育尚屬于稀缺資源還不能滿足所有人需要的情況下,適當運用經濟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費用,用來補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資源,這不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發展,也是符合社會公平原則的。因此,堅持傳統的高校教育價值理念,不僅與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相違背,而且對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堅持高校教育是一種產業的觀點,并不是說高校教育與其他社會產業一樣,它是一種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知識產業。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高校教育具有產業性和生產性,高校教育能夠直接和間接地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是不爭的事實。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和新經濟時代即將到來之際,高校教育的經濟價值得以充分彰顯,高校教育的經濟功能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這是應當承認的也是合乎規律的現象。但是,這些尚不足以使我們確立高校教育是一種產業的理念,因為要說高校教育是一種產業,它必須符合產業的一般特性。它必須能夠不僅間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即符合投入與產出的原則,不僅使受教育者和廣大社會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舉辦者獲得一定的利潤。不過,高等學校不是也不能夠成為企業,高等學校的舉辦者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高校教育或高等學校不能完全按經濟或企業的模式運作,而應主要遵循培養人的教育規律。所以,高校教育的產業性或生產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們不能一般地認為高校教育是產業或簡單地說高校教育產業化,而應當堅持高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產業的觀點。
二、高校教育發展理念的創新
受經濟發展水平、計劃經濟體制與高校教育規模等的直接制約,精英教育和單一模式的發展理念主導著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這是與新經濟發展的要求很不相適應的。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確立大眾化和多樣化的高校教育發展觀是我國高校教育迎接新經濟挑戰的客觀要求。
我國實現高校教育大眾化必須突破保守的高校教育發展理念,應當充分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快速發展對高校教育發展的緊迫性,要求把高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首先要把實現高校教育大眾化作為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其次在經費上給予充分的保證,為高校教育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物力與財力上的支持。再次,改革制約高校教育發展的各種制度,特別是那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已經明顯不適應高校教育大眾化的舊制度。
高校教育的大眾化決不是規模上的簡單擴大,在確立高校教育大眾化理念的同時,必須具有高等教育多樣化的理念。高校教育的多樣化內涵豐富,包括高校教育目標上多樣化,即培養適應社會和個人需求的各級各類人才;舉辦主體的多元化,即完全打破政府包攬舉辦高校教育的局面,使集體(包括各類社會組織、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能成為高等學校的舉辦者,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投資渠道的多樣化,即鼓勵不同主體以各種形式或途徑在財力與物力上支持高校教育的發展;發展形式上的多樣化,即不能追求高等學校的單一化,鼓勵舉辦形式或模式的多樣化,支持以各種形式和途徑接受高校教育;結構上的多樣化,即在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布局結構等方面體現的多樣化;高校教育評估標準上的多樣化,要求決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評價不同的高等學校與所有的受教育者的質量。
三、高校教育時空理念的創新
在傳統的高校教育時空觀里,高校教育是一次性的和有一定地理(校園)限制的,也就是說,高校教育是指在高等學校里進行的有一定修業年限的教育。這種教育看重的是在高等學校度過的學歷。隨著知識更新率的加快、電子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這種理念正逐步落后于時代,更不適應于即將到來的新經濟時代。高校教育的終身化、信息化正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適應這一發展潮流,傳統的高校教育時空觀必須轉變,確立高校教育終身化和信息化的新理念。
關于高校教育終身化,在我國雖然早有人倡導,但至今基本上還流于口號,尚未深入人心而為人們真正重視和實際接受。就高等學校來說,對于開展回歸教育和知識更新性質的教育觀念模糊,廣泛開展的所謂的繼續教育名不副實,實際上是第二條進行高等學歷教育的途徑,最多是與普通高校教育并行的學歷教育,目的是滿足沒有高校教育學歷的成人的需求。要確立高校教育終身化的觀念,首先在社會上改變只看學歷不重視知識和能力的現狀,形成一種人人尊重知識而不是尊重文憑、尊重人才而不是尊重學位的新風尚。
其次,取消學歷終身制,實行學歷再認制度,對獲得學歷一定年限(假如10年)者,必須有一定的繼續教育年限和必修的課程記錄或有相關的成果等,否則,取消學歷或在職業變動、晉級晉職時原有學歷不予認可等。
再次,高校教育機構要為接受繼續教育者提供機會,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繼續教育,使當今的繼續教育名副其實。這樣才能使社會成為學習的社會,才能加快新經濟時代的到來。
關于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隨著近幾年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正逐步顯現出來,但是,這一趨勢并沒有引起高校教育界的普遍重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在我國還沒有廣泛確立。不少高等學校信息技術手段欠缺,還有些高等學校雖然有不少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但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仍占主流甚至在一些高等學校里一統天下。要實現高等教育信息化,就必須具備必要的信息技術設備,實現教學手段的信息化;普及信息技術知識,使師生掌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技能,實現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信息化;選擇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主要是網絡)所提供的信息,作為教學或學習的內容,并納入常規課程,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就是高等學校的虛擬化,這就是正在崛起的網上大學或虛擬大學等。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在日益顯露。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新經濟時代高校教育的特點,因此,加速高校教育信息化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新經濟挑戰的必然選擇四、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創新我國傳統的高校教育人才理念的內容有三個要點:一是主張同一模式,即通過相同的方法、內容、要求培養同一類型的人才,忽視甚至輕視個性的培養;二是注重專才培養,即過于強調專業教育而忽視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培養目標比較狹窄,重視一技之長、專業對口,不重視全人的養成;三是強調繼承性教育,即突出對前人知識的傳承,忽視創造性的培養。顯然,傳統高校教育人才理念與新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完全背離的。
一般而言,高校教育個性化觀念有兩個層面,首先是宏觀意義上的個性化,包括一個國家高校教育的民族性、一所高等學校的辦學特色等;其次是微觀意義上的,即關于教育對象的個性問題,具體是指發現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培養和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從人才觀或培養目標的角度來探討的高校教育個性化,就要針對教育對象或學生的個性。這種意義上的高校教育個性化的內涵是,在全面的普通教育基礎上,實施專業教育;教育要有助于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全面發展教育觀在高校教育中的具體表述。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建立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高校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就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但是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涵是使每一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不是使所有人都達到同樣的發展程度成為同一種模式的人,也不是使每一個人的天賦得到均衡的發展,所以,個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沒有個性的發展,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我們倡導的高等教育個性化,就是要使學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礎上接受專業教育,使其成為全面發展并具有個性的專業人才。
創造性是新經濟時代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當今知識總量快速增長,更新率加快,傳統的傳承性和注重現有知識、技能掌握的教育觀已無法適應新的需要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學校里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而沒有學會學習和培養創造的能力,那么他們就不可能在新經濟社會里有所作為。創造性不僅是我國傳統高校教育所缺少的,也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畢業生所欠缺的。我國的大學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是西方大學畢業生所比不了的,但是,大學畢業生在創造性和動手能力方面,我國卻遠不及西方,這是公認的事實。這不是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天生如此,而是我們的高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缺乏創造性所致。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要求,就必須首先在理念上確立高校教育要有創造性的新觀念。提倡創造性的高校教育,就是要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新和創業能力作為高等學校的基本目標。二是學業與創業的關系。創業是創造性的具體化,是創造能力的體現。總之,創造性教育應當成為21世紀或新經濟時代高校教育的特色,當然,筆者主張用創造性教育改造傳統的高校教育并不是要徹底否定傳統的高校教育,而是對傳統的高校教育進行揚棄,使之成為適應新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的高校教育。
五、高校教育辦學理念的創新
新經濟是開放性的經濟,經濟全球化是新經濟的重要特征。傳統的高校教育基本上是比較封閉的。高校教育觀念的落后保守是傳統高校教育封閉性的主要方面之一,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校教育或高等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不夠緊密,高校教育處于社會的邊緣,高等學校被稱為“象牙之塔”;二是國與國之間的高校教育缺乏必要的交流、通融或交流、通融不夠、不充分;三是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知識與國際眼光,這顯然是不適合新經濟社會的要求的。確立高校教育社會化和國際化的理念,是高校教育迎接新經濟挑戰的必然選擇。
加強與社會的廣泛而有機的聯系是高校教育社會化的基礎。新經濟使高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校教育由社會的邊緣正走進社會的中心,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高等學校也由“象牙之塔”成為社會的“軸心機構”。高校教育社會化的觀念,要求高校教育要更多更廣泛更直接地服務于社會,高校學校要成為社會重要的服務機構。但是,強調高校教育直接服務于社會的功能和高等學校成為社會性的服務機構,不是要使其成為被動適應社會或成為社會的應聲器,而是要求高校教育或高等學校依據自身的知識和智力優勢,提供與其身份相符的各種服務。
一定意義上說,高校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還帶有指導社會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內涵。高校教育作為知識創造和傳播的主要活動,是新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高校教育國際化的觀念要求高校教育必須適應經濟和社會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高校教育通過自身的國際化,促進整個經濟和社會的全球化進程。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主要體現在:一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高校教育要成為國際交流特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通過高校教育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東西,宣傳、傳播本國的文化與經驗。二是從高校教育自身的角度,一個國家的高校教育要借鑒和學習國外成功的高校教育經驗,與國際高校教育接軌;開展留學生教育,既為了傳播本國文化也是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競爭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傳播有關國外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國際眼光、開放意識及對外交往和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高校教育國際化既是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反映,也是推動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要途徑。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