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普通高校體育教師女性體育教育觀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運用訪談法和文獻資料法分析高校教師體育教育中的行為和意識表現,發現高校體育教師對于男女生體育教育的教育目標、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均有明顯差異。教育目標可分為個體健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三個層次,課程設計在課程設置、課程項目和課堂評價三方面存在差異,教學方法包括教師反饋和講與練的比例等差異。研究從政策制定、學校教育、學術研究三方面,對于推進高校體育教育中的性別平等提出建議。
關鍵詞:女性;體育;教育觀
縱觀近代史,女性體育教育影響深遠,對人類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女性體育教育一直與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息息相關,而體育教師,其持有的女性體育教育觀會影響其對女性進行體育教育時的態度、行為,進而影響到女性體育教育效果。隨著時代大環境的演變,我國女性體育教育觀不斷發展變化,從近代的“強國強種”到“新女性”,再到“擬男化”,隨著改革開放,不同體育教育觀層出不迭,然而現代女性體育教育觀研究卻呈現了一定程度的空白。本研究以全國7個省市普通高校的16位一線體育教師為訪談對象,通過訪談的方法進行深入探究,旨在歸納總結出體育教師持有的女性體育教育觀,希望能夠為制定女性體育教育相關政策和一線教師開展女性體育教學工作提供依據。
1文獻綜述
1.1概念界定
有學者提出,體育教育觀是人們在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對理論與實踐的認識,體現在圍繞體育教學性質、方向、目標以及如何實施體育教學的認識上。進而可以知道,女性體育教育觀是指對女性體育教育的看法、觀點,是指導教師在進行女性體育教育時選擇具體教學理念、教育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價值判斷的基本原則。
1.2體育教育觀的相關研究
針對體育教育觀的研究主要可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兩類。理論研究主要將不同體育教育觀進行對比,何祖新(2013)對現代中西方體育教育觀進行橫向和縱向的闡述和對比;王波(2016)對中國近代女子體育觀的進行了縱向的演變研究;還有對某一體育教育觀進行深入探究,例如黃立剛(2018)對人本主義現代體育教育觀進行探究。楊永峰(2010)對結合時代背景我國具有典型特征的“技能論”“體質論”“終身體育”“素質體育”“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等體育教育觀進行回顧和總結,提出“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觀適應當下整體的人才需求和教育發展目標。對女性體育教育觀進行系統地研究的文獻并不多,其中多以研究體育教育當中某一要素為主。楊向明(2012)認為應當依據男女生的生理性差異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各個環節進行課程調整。汪全、王健(2016)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學校體育中存在性別遮蔽、性別隔離等問題,認為應當通過建立和實施性別平等的學校體育政策,保障學校體育場域的性別平等。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體育教師的女性體育教育觀,希望為體育教師開展教學提供思路,為高校體育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補充女性體育教育觀研究上的空白,推進高校體育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2.2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一線體育教師的體育教育觀為研究對象,依據定性抽樣原則,選取北京、上海、四川、寧夏、福建、重慶、湖北等7個省市的普通高校16位一線體育教師作為訪談對象。
2.3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問題,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通過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與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實現資料的收集。訪談提綱最初以研究問題為主線擬定,后結合專家意見及試訪談效果進行調整,最終成型。
2.4研究問題
本研究希望通過探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來建構女性體育教育觀,進而發現教師在女性體育教育觀的性別差異:首先,女性體育教育的教育目標是什么,高校教師應當為女生提供什么樣的體育教育;其次,是否依據女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為女生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最后,在實際教學中,對男生和女生的教學方法上是否存在異同。
3結果及分析
3.1教育目標
3.1.1保持健康
訪談對象都認為女性體育教育的根本目標應與體育教育的根本目標相一致,即增強學生的體質,其本質是通過肌肉群的運動,促進身體機能的發展,從而增強運動技能。所有教師在接受訪談時都曾提及其對于體育對女性個體健康有重要作用這一認識,為了使女生保持生理健康,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而進行體育教育,在這一點上,對于男生和女生的教育目標較為一致。
3.1.2成為合格的家庭責任承擔者
多數訪談對象都提到為了使女性在家庭中更好地承擔妻子、母親等家庭角色所帶來的責任,接受體育教育十分必要,家庭需要健康的女性。
3.1.3成為合格的社會勞動力
部分訪談對象認為當下女性普遍參加社會勞動的形勢下,為了讓女性成為合格的社會勞動力,女性應當接受體育鍛煉,從而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一定社會適應能力。在沒有被提醒時,有部分訪談對象并未提及體育對于女性作為社會勞動力的價值,經訪談者提問后,訪談對象在這一部分有所補充,但坦誠原本未考慮到這一點。
3.1.4成為樂觀幸福的人
除了以上種種,少數訪談對象提及,希望女生通過接受體育教育,保持鍛煉習慣,從運動中獲得快樂,習得人生道理,緩解壓力,增強自己的耐受能力。受訪者還提及,希望通過進行體育鍛煉,青年人處在當下浮躁環境中拒絕投機取巧,更加踏實,更加容易獲得幸福感。
3.2課程設計
3.2.1課程設置
在男生女生是否應當分班上課這一點上,訪談對象觀點差異較大。部分訪談對象認為男女生身心發展差別較大,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應當分班上課;部分訪談對象提到男女生合班上課時,可以用兩性的長處來鼓勵對方,以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部分訪談對象認為應當視課程特點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3.2.2課程項目
部分訪談對象發現男女生在選擇體育課程時存在明顯的性別分化,而也有訪談對象稱并未發現有性別分化。存在性別分化的情況主要為男生多選擇籃球、足球、棒球等展現社會評價中男性氣質的項目,而女生則首選健美操、街舞、瑜伽等可以展現社會評價中女性氣質的項目。認為不存在性別分化的情況的教師則是認為受競技體育影響,男女生都有可能選擇每一門課,所謂的性別分化可能與學校本來的性別比例有關系。
3.2.3課程評價標準
課程評價包括考核評價和課堂評價。在考核評價中,所有教師均認為自己對于男女生進行了差異化的課程評價標準區分,例如根據男女生的生理性差異制定不同的身體素質考核標準和課程專項考核標準。而訪談對象對于男女生課堂評價方面有較大差異。有些訪談對象認為男生在課堂中普遍比較活躍,而女生則“顯得懶多了”,“夏天怕曬,冬天怕冷”,因此課堂評價的分數上理應男生比女生高。而有些教師則認為這是男生和女生的“天性”,不應將男生和女生進行對比。
3.3教學方法
絕大多數訪談對象都表示基于男生女生身心發展、課堂表現等方面差異,會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男生較多的班級,通常教師更傾向于少講少示范多讓男生自己練習,而女生則更愿意多看幾遍示范再開始練習,因此女生較多的班級上,教師通常多講多帶領練習。
4啟示與建議
4.1啟示
通過訪談可以發現,從生理方面來看,男女生的身體素質存在較大差異,女生在柔韌、靈敏、協調性等素質上有較大優勢,而在速度、力量等素質上比之男生明顯不足。基于生理性的不同,訪談對象的女性體育教育觀并未有不同,以下所要討論的均為由男女生社會性不同導致的引出的體育教育觀差異。從訪談結果中可以明顯看出,由于在傳統社會分工中,男女生承擔的社會角色及相應的社會責任有較大差別,從教育的緣起,即教育目標,就開啟了體育教育觀的不同。認為應當將女性教育成為和男性一樣的合格社會勞動力的教師僅占小部分,絕大多數教師的教育目標主要是通過體育教育使女性成為一個合格的家庭責任人。這背后是否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影響仍未可知,但這將引出其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目前體育教育中存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指導之下將發展出怎樣的女性體育教育觀仍未可知。而我們希望做到的是,使體育教育成為讓所有參與者重塑身體知覺,樹立自尊自信的信念,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成為樂觀幸福的人的教育。這要求從上到下的教育體制轉變和觀念轉變,也需要研究者的不斷探索和推動。
4.2建議
(1)從政策來看,為了創造教育公平的環境,應當承認和正視性別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差異,不能忽略女性自身特征和社會賦予的種種身份而進行無性別差異的教育。(2)從學校來看,學校應當加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社會性別方面的理論知識,使其了解女性正在承受的性別刻板印象是什么。使教育者轉變對女生的體育教育方式,給予受教育者正確的性別角色引導,使受教育者在體育中淡化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對女生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教育,強化女生主體意識。(3)從研究者來看,在教育研究領域應當加入社會性別和性別平等的理論視角及研究范式,從研究的角度擺脫傳統語境對女生的建構,幫助女性從積極的視角而非“他者”的視角看待體育。由于研究者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僅對女性體育教育觀中部分要素進行研究和討論,資料收集和分析時亦有不詳盡之處,將在課題研究中逐漸補足深入。
參考文獻
[1]楊永峰.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體育教育觀及其轉變[D].長春:吉林體育學院,2010.
[2]何祖新.體育社會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王波,張怡.我國近代女子體育觀的演變及其特征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6,32(6):65-72.
作者:周惠娟 馬良 劉壯 潘朝陽 單位:中華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