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中烏兩國高校聲樂教育異同與淵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不斷發展,高校聲樂教育也在不斷發展創新,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這些問題在我國高校聲樂教育未來的發展中務必給與十分的重視。為此本文將烏克蘭的高校聲樂教育與我國高校音樂教育進行比較。通過對中烏兩國在聲樂教育中存在的差異進行研究,并針對我國的高校聲樂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烏高校;升學教育;比較研究
中烏高校聲樂教育都是以本國的歷史、國情及國民生活習慣等因素決定的,我國高校聲樂教育和烏克蘭高校聲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之處,兩國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但因為兩國種種因素各不相同,為此在聲樂教育發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兩國在聲樂教育上有各自的特點,我國高校聲樂教育也可以參考融合烏克蘭聲樂教育特點,這對我國高校聲樂教育發展具有啟示性的意義。
一、中烏高校聲樂教育發展
(一)中國高校聲樂教育發展歷程
我國音樂教育發展始于1879年,杭州求是學院設立音樂選修課。由此開始我國各個高校逐漸設立音樂相關課程。在20世紀初,我國聲樂教育出現了轉折,當時蕭友梅等音樂家積累了相當豐厚的傳統文化,同時他們也學習了西方文化,為此在聲樂教育中他們十分支持中西結合,革故鼎新,成為我國聲樂課程教育的領頭人。在進行聲樂教育的歷程中,這些音樂家采用了西方聲樂教育的模式:在教法上選擇了一對一聲樂教學、在教材上采用了西方傳統聲樂教育所用的課程教材,同時音樂家也為此專門設立了相對應的音樂基礎課。從這一現象出現開始,人們就漸漸地接受了西方的聲樂藝術。西方聲樂藝術不同于我國傳統聲樂藝術,它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對音樂全新的審美。但是由于當時我國經濟欠發達,人們學習條件十分艱苦,所以音樂只是少數人所學習的內容,自然就變成了“貴族專業”。但在這一時期,我國早年從國外學習歸來的老一輩藝術家,他們都有研究民族音樂文化、報效祖國的覺悟。他們將西洋音樂的唱法與我國傳統民歌的發音、吐字等方面進行相互融合,使得后人在研究音樂的道路上深受啟發。進入30年代,我國相繼出現了以中國傳統為背景,或是以時代為背景的作曲家,如聶耳、冼星海等。他們以民族曲調作為基礎,并借鑒了西洋的音樂創作技法,開創了我國藝術歌曲的先河。并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聲樂表演藝術家,是我國聲樂教育的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音樂教育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起步階段。直至改革開放后,我國多領域事業不斷向上發展,人們也逐漸重視起音樂教育,為此我國聲樂學習也得以普及,高校聲樂教育也開始迅速發展,教學實力和科研實力得到質的飛躍,這一改變為我國聲樂教育的實踐以及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中烏聲樂發展淵源
中國和烏克蘭是友好的交往關系,中國也是首個承認烏克蘭獨立宣言的國家。1993年中國就在烏克蘭成立大使館。自建交以來,中烏兩國的藝術交流就開始逐漸頻繁,為此中國在藝術方面有很多地方向烏克蘭進行學習,越來越多的國人對烏克蘭的音樂藝術產生了興趣,并且在我國就有烏克蘭文化中心,該中心專門用來介紹烏克蘭的音樂藝術[1]。為此越來越多的人去到烏克蘭學習聲樂藝術,欣賞烏克蘭的藝術文化。通過文化交流,也使得中烏兩國在進行高校聲樂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
二、中烏高校聲樂教育的異同
(一)中烏高校聲樂教育的不同之處
中烏高校聲樂教育之間存在相似,但卻也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中國高校教師采用了一對一教學或是小班教學的模式,小班教學模式中學生人數在兩人以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不斷地示范,將教學曲目進行演唱,隨后讓學生傾聽教師唱歌中的情感、技巧等,從而達到讓學生更快速地學習教學曲目、掌握演唱技巧的目的[2]。并且在學生課外時光,教師也提倡他們對聲樂技巧多加訓練,以此來使自身的專業能力得到增強。而烏克蘭教師采用的是二對一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只有一名學生,而老師有兩位,一位聲樂專業老師,一位藝術指導老師,進行二對一的授課方式,并且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很少進行范唱。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不允許學生參與旁聽。導致中烏兩國高校聲樂教學不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學方式的不同
在教學過程中,中國教師更傾向于為學生進行范唱,而烏克蘭教師從不進行范唱。因為烏克蘭教師認為每個學生的歌唱音色各有不同,如果教師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范唱的話,學生很容易跟隨教師唱歌的特點,不知不覺地進行模仿,從而在日后學習唱歌的過程中失去自己唱歌的特點。但是中國聲樂教師卻覺得適當的范唱能夠幫助學生更輕松地領會歌曲中作者的感情,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教師進行范唱,那么對于聲樂曲目中的感情理解也會出現偏差;如果演唱感情出現錯誤,那么就無法有效進行聲樂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容易對曲目養成錯誤的情感理解方式,為此教師進行范唱則會讓教學效果變得更好。
2.教學環境不同
在中國,教師除了一對一教學以外還會使用小班式聲樂教學。多數老師認為,小班式聲樂教學能夠讓水平差不多的學生一同學習,讓他們在上課的過程中能夠參照別人歌唱的優點,同時對自己的歌唱行為進行反思,從而達到快速提升學生水平的目的。我國近年來音樂教學才開始快速發展,高校聲樂師資力量難以適應聲樂專業學生人數的增長,為此通過小班而非一對一教學,能夠適當解決聲樂專業學員多、教師少、課程無法合理排開的現象,對于我國高校來說是十分合理且有效的。在烏克蘭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推崇使用小班教學,而是統一采用一對一單人教學。在教師眼里每一位學生的聲樂能力都不相同,為此針對每一位學生的教學都是不同的,只有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施教才能夠使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發展。學生的教學要求一對一,教師拒絕旁聽。烏克蘭的教師認為,不允許旁聽是因為要為上課的學生提供一個不被打擾的環境。如果他人參與旁聽,就很容易讓旁聽的學生以為其他學生在聲樂演唱方面的問題他們也有,為此會不自覺地跟隨別人的教學課程而去對自己的聲樂學習現狀進行調整,尤其針對不同聲部的學生更是嚴格禁止旁聽行為的出現,例如女高音不允許旁聽低聲部學習課程,防止女高音在日后會不自覺地壓低嗓音,導致喉嚨的毀壞。這種情況在教師看來是十分嚴重的錯誤。
3.教學觀念不同
在中國高校教師提倡學生課外自主聲樂練習,勤練多練使得聲樂演唱技巧得到有效提升。為此,走在音樂院校時都能夠聽到學生此起彼伏的練唱聲。尤其是清晨,被認為是開嗓練聲的最佳時期,所以很多學生都會早早起來進行聲樂訓練。通過長期的練習,學生們的聲樂技巧便會嫻熟。但是,在烏克蘭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卻不提倡學生進行自主訓練,原因有以下幾點:在烏克蘭教師的觀念中,聲帶的休息是最重要的,合理地使用聲帶才能夠獲得更好的音色。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聲樂訓練會導致聲帶疲勞。并且,烏克蘭的老師認為學生在進行獨立練唱的過程中會誤入歧途。在專業課以外的時間,學生練習是沒有老師指導的,如果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聲樂練唱的技巧,就進行自主訓練,他們很容易認為自己的訓練方式是正確的,實際上,學生的想法都是自己的想法,他們在練唱的過程中出現偏差也會毫不自知[3]。為此,就會導致老師上課教一套練習方法,學生自己訓練時又是一套練習方法的現象出現,這樣的練習是無效的。為此,老師極力反對學生私自練習。綜上所述,中國與烏克蘭高校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同之處,每個國家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都各有優劣之處。但是這一現象的出現都是貼合每個國家的實際、貼合每個國家的民族特色文化。兩國在對學生進行聲樂教育的路途上,都沒有一味地追求某方面的東西而是科學合理地分析了當代國情分析學生的發聲方式。人的嗓音就如同面孔,千人千面各有千秋,為此每個人的嗓音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在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想盡辦法去修飾學生聲音中的缺點,使學生的發聲方式更加科學,使其發出富有情感、能夠打動人心或有充滿力量的聲音。為此,學生在進行聲樂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學生借鑒他人發聲方式中的優點,而絕不會引導學生去模仿他人的發聲方式,只有順從學生自身優點,才能夠讓學生更有效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中烏高校聲樂教育的相同之處
雖然中烏兩國在聲樂教育上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在某些方面兩國的聲樂教學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中烏高校聲樂教育的相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學生演唱曲目選擇上
中國與烏克蘭兩國的高校聲樂教育,在面對學生聲樂曲目的選擇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師在為學生挑選曲目的時候都會依據學生的音色、聲部以及個人能力程度來選擇合適的曲目,這一方面,兩國都是在學生個人聲樂能力基礎上來進行的,通過針對性地選擇曲目,能夠充分發揮出學生自身的閃光點,讓學生的演唱優勢被完全表現出來,使學生能夠在展示自己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優秀與完美。
2.學生的聲樂教學選擇上
在傳統意義上,大多數人認為中國高校學生進行聲樂訓練都是本著勤奮刻苦為主,而國外的教育則要比中國更加開放、更加自由。但經過觀察,國外高校聲樂教師在針對學生進行聲樂課程訓練上與中國高校相似,兩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聲樂訓練時都會注重學生的刻苦訓練。并且,兩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會依據學生的聲樂特征以及聲樂演唱能力等方面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性教學摒棄了統一教學的框架性和不合理性,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可塑性,能夠讓學生得到最高質量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發揚個人優點充分成長,對于學生聲樂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烏兩國高校聲樂教育比較與思考
通過對中烏兩國高校聲樂教育的研究與比較,筆者發現,烏克蘭高校聲樂教育追求的是順應學生天性,以學生的自身需求作為出發點。在烏克蘭高校接受聲樂訓練的學生都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為此,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目標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但是在中國大多數高校聲樂教育往往都是以為社會輸送大量音樂人才作為目的,為此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性教育,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天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制,影響學生的自由發展,并且學生能夠學到的知識大多數都是受到約束和限制的。為此在這種環境下,大多數學生在進入高校以后就開始松懈,尤其是面對聲樂這種需要不斷訓練的專業,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無法對音樂產生深刻的理解,而只能掌握一些聲樂的技巧性表演。為此中國高校在未來進行聲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進行不斷地完善。
(一)針對原有教學方法,化繁為簡
中國高校聲樂教師在未來對學生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應明確一個教學觀點:學生的聲樂能力是為藝術而服務的,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重點強調學生對于歌曲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學生只有完全掌握曲目中所賦有的感情和含義,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對歌曲進行詮釋和演唱。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更改應試教育的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音感以及分析能力,才是引導學生成為一名優秀聲樂演唱者的關鍵點。此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也應注重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特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適當摒棄要求學生進行反復演唱訓練的教學方式,從而避免聲樂教學的枯燥乏味,保留學生對于聲樂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但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完全拋棄聲樂教育獨特的古典與優雅,即摒棄傳統聲樂教學方法的缺點,在原有教學方法上針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創新和改進,化繁為簡,順應學生現狀,才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4]。
(二)教學實踐相結合,為學生能力提升奠定基礎
在中國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會有關于聲樂理論課程的教學。為此,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采用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模式,教師的課程不應拘泥于在教室中進行,而應帶領學生前去更廣闊的天地進行教學。理論知識簡單、易懂,但是讓學生對其進行真正的理解和吸收并進行有效運用卻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能夠把聲樂理論熟練掌握的學生在實踐中并不一定能夠將演唱表現得淋漓盡致,缺少了實踐經驗的支撐和對歌曲感情的掌握,學生的表現會缺少張力。為此高校聲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學習烏克蘭高校聲樂教學的方式,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多多帶領學生參加聲樂實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定教學實踐,帶領引導學生配合鋼琴伴奏進行練習;在課堂外,教師帶領學生多多參加聲樂相關的組織活動,帶領學生在實際實踐中積累學習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更快速地提升自身聲樂演唱能力以及表現能力[5]。讓學生通過實地實踐,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表演當中,最終使得自己能夠有更高水平的發揮。
四、如何借鑒烏克蘭高校聲樂教學優勢
借鑒烏克蘭高校聲樂教育課程的優勢,首先要注重與烏克蘭進行藝術交流的相關活動,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來進行有效實現。
(一)引進來
我國作為一個從改革開放以來,音樂教育才逐步進行發展的國家,到今天,聲樂教育相對于起步時期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當下仍然存在一些教育上的問題,為此中國高校聲樂教育應學習烏克蘭高校的教學形式,取長補短,來使我國高校聲樂教育不斷發展,為此我國高校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參考烏克蘭高校教學方式,開展關于烏克蘭高校教學方式引進的研究,并從中獲取相關經驗,以便于有效運用到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當中[6]。但是在引進的過程中需注意:教學方式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要根據我國國情來進行,貼合我國國情、文化的教學方式能夠為我國高校的聲樂教育教學來帶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走出去
烏克蘭是一個十分重視音樂文化的國家,為此烏克蘭高校在針對聲樂的唱法方面具有多種形式,而我國在聲樂上也有美聲、通俗與民族唱法之分。每個國家的聲樂唱法各有千秋、獨具特色。中國雖然在不斷學習烏克蘭高校針對聲樂的教學模式,但是中國的教學模式對于烏克蘭高校也有不一樣的借鑒意義。為此在中國與烏克蘭進行友好音樂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國應積極地將我們在聲樂方面的教學特點發揚出去,同時積極吸取烏克蘭高校聲樂教育特點,兩國相互借鑒學習,在未來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水平也會不斷上升。
結論
通過將中國與烏克蘭兩國的高校聲樂教育對比能夠發現,中烏兩國高校在聲樂教學上都有相似之處,例如注重對學生的科學訓練、注重依據學生個人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了許多不同之處,導致這些不同現象是由于兩國不一樣的發展歷史以及國情,烏克蘭作為和我國友好往來的國家,高校聲樂教育具有很高的水平,為此非常適合我國高校進行借鑒學習。同時在改進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符合我國發展,符合我國文化特色,將我國高校聲樂課程教學逐漸完善化。
注釋:
[1]宋艷英.簡述烏克蘭與中國的音樂藝術淵源[J].北方音樂,2014(02):35,37.
[2]徐文娟.中國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探析[J].戲劇之家,2020(34):92—93.
[3]連云.烏克蘭高等藝術院校聲樂教學實踐大綱解析[J].當代音樂,2016(21):14—15,18.
[4]徐小鳳.芻議高校聲樂教學多元化教學方法[J].戲劇之家,2020(34):94—95.
[5]連云.烏克蘭藝術院校聲樂教學聽課制度研究[J].藝術評鑒,2016(03):49—50,161.
[6]曹姝莉.中俄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拓展教育模式比較研究[J].鄭州師范教育,2018(06):18—21.
作者:鄧開元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