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跨界演唱與民族聲樂教育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近些年來,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事業(yè)得到不斷發(fā)展,在演唱方法、表現(xiàn)形式、音樂素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跨界演唱”的出現(xiàn),為現(xiàn)代民族聲樂教育提供了諸多教學啟示。高校民族聲樂教師應注重研究跨界演唱現(xiàn)象的相關問題,并將其正確運用于實際教學中,以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首先介紹了民族聲樂跨界演唱的內涵與表現(xiàn)形式,然后重點探討了跨界演唱與現(xiàn)代民族聲樂教學融合的諸多啟示。
[關鍵詞]中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教育/跨界演唱現(xiàn)象/教學啟示
“跨界”的意思是,某個人(某件事物)同時跨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專業(yè)領域,多用于指代新型生活態(tài)度或審美方式之間的融合。在聲樂演唱藝術中也存在跨界現(xiàn)象,主要是指同一個歌唱者當其熟練掌握基本歌唱方法、演繹風格后,突破固定的音樂觀念和思維模式,將不同演唱流派的風格糅合于一體,進而形成全新的演唱藝術。聲樂的“跨界”現(xiàn)象變得普遍并被關注是于上世紀的90年代中期,甚至在1998年的格萊美獎項中專門設立了“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獎”。我國的聲樂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展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跨界演唱這種藝術形式發(fā)展迅速,這種融合了戲曲、美聲、民族、流行的演唱形式,漸漸被觀眾所認同并喜愛。許多的歌唱家都在不同的歌唱領域實踐著、探索著。例如:李谷一、吳碧霞、廖昌永、譚晶、方瓊、李玉剛都是跨界演唱的代表型人物。隨著全國高等藝術院校逐年的擴招現(xiàn)象,使得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面臨一項難題就是:民族聲樂學生越來越多,生源條件參差不齊。怎樣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今后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是每一個民族聲樂教學者應該考慮的問題,因為每一位學習民族聲樂的學生由于個人的聲帶長短、寬厚、質量的不同,共鳴腔體粗細、大小,能力的不同,都會造成歌唱的音質不同。然而,多年來,觀眾對民族聲樂的演唱有了很大的一個固定的模式,就是要聲音清脆、明亮、高亢。例如宋祖英、閻維文的音色是最好的。這樣就會給許多的民族聲樂演唱的學生帶來誤區(qū),認為自己唱不出這樣的聲音就是失敗了,沒有前途了。然而,正是當前的跨界演唱的藝術形式,為每一位民族聲樂的學習者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本文也將嘗試著如何將民族聲樂教學與跨界演唱這種藝術形式相融合,帶給民族聲樂學生們一些思考與借鑒。
一、民族聲樂跨界演唱的概述
民族聲樂跨界演唱目前來看一共有三種形式,一是以歌唱家李谷一、譚晶為代表的,在演唱風格、演唱音色上有著美聲、民族、流行、戲曲等多樣的風格;另一種是以歌唱家吳碧霞、廖昌永為代表的,既能用標準的美聲唱法以及語言演唱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又能用戲曲或者民族風格演唱中國作品;最后一種,就是以李玉剛為代表的,運用戲曲行當不同的轉換,或者戲曲與不同演唱風格的相互反串與轉換。由此可見,民族聲樂的跨界演唱展現(xiàn)了歌唱家集眾家之所長巧妙運用為自身的一種藝術修養(yǎng),這種藝術現(xiàn)象是隨著目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所必然出現(xiàn)的,被觀眾所喜歡、接受,并且富有時代特征。最重要的是,這種在民族聲樂領域的跨界演唱,會使得更多具有自身特點的民族聲樂學習者、演唱者們,走出一個適合自己自身特點的藝術道路。民族聲樂的跨界演唱集中體現(xiàn)于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和內容上時常展現(xiàn)出多元化的音樂形態(tài)。根據(jù)作曲家寫出的作品,要求歌唱者要適應其作品的風格,李谷一老師最近演唱的作品《龍紋》是由小蟲為民族聲樂創(chuàng)作的一首作品,但是,作曲家卻要求李谷一老師拋棄以前的聲音狀態(tài),用通俗的流行演唱方式來演繹,經過李谷一老師與小蟲多方面試探,終于將民族聲樂與流行創(chuàng)作相統(tǒng)一,之后作曲家小蟲滿含眼淚的說,他創(chuàng)作的這首作品,只有李谷一老師唱的最有韻味,最符合他內心的想法,同時更是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李谷一老師說這也是她的近期的一個演唱上的最大突破與改進。當代的民族聲樂內容不僅包括傳統(tǒng)戲曲樣式,還包含了流行音樂、搖滾、雜技以及街舞等多種藝術門類,有時還會涉及到說唱音樂的“RAP”成分。風格方面的跨界,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作品風格的多元化。民族、美聲、通俗這三大唱法不再界限分明,演唱者更加注重彼此之間的借鑒與融合。這種發(fā)展變化極大地豐富了聲樂演唱的藝術風格。在全球的文化大背景下,聲樂領域出現(xiàn)了相互交流、借鑒、融合的趨勢。唱片業(yè)與網絡信息化的發(fā)展迅速,使得聲樂藝術傳播與流行范圍越來越廣,例如《江南style》歌曲與舞蹈一夜之間紅遍全球。由于這些承載音樂藝術的媒體不斷地變化,觀眾與音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越來越迅速,同樣,也使得受眾群體的審美與欣賞的追求越來越多樣化,以往的一種風格與流派的歌唱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當代民族聲樂演唱要融入多種音樂元素,才能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享受。
二、跨界演唱對當代民族聲樂教育的啟示
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如何能夠在世界這樣一個多元化迅猛發(fā)展的藝術大花園里永遠綻放,永不凋零。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者應當首先轉變思想,吸收與接納多方面的音樂藝術,求同存異,塑造出多元化的聲樂人才,讓民族聲樂真正的達到“百花齊放”。
1.跨界演唱應該準確掌握不同的唱法技巧與風格特點
在實際的民族聲樂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準確區(qū)分各種不同的唱法技巧與藝術風格,利用各種訓練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演唱技能,避免出現(xiàn)不同唱法之間的混淆與干擾,合理安排聲樂教學進度與步驟,引導學生對不同演唱技巧與藝術風格進行完美融合。美聲唱法主要包括:音色優(yōu)美,聲部區(qū)分明朗,富于變化,注重音區(qū)的統(tǒng)一與和諧,發(fā)音方法較為科學,音量可塑性較大,氣聲一致等演唱特點。民族唱法將中國戲曲、民間音樂、說唱藝術等音樂元素融合為一體,是在保存民族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借鑒美聲唱法中的一些科學發(fā)音方法而成的一種聲樂唱法。流行音樂主要包括搖滾、爵士、民謠、布魯斯、說唱、舞曲、節(jié)奏布魯斯等多種風格門類。在教學中,民族聲樂教師應該準確掌握各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風格,按照歌曲需要,選擇正確的唱法進行課堂教學,或者引導學生將不同唱法融合于同一首音樂作品中。此外,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要能夠靈活地運用自身生理機能,根據(jù)自身的特點敢于運用其他演唱方法與教師共同探討。因此,教師應注重訓練學生的生理調節(jié)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靈活地調節(jié)自身的生理機能,進而實現(xiàn)各種唱法之間的自然轉換,提高學生的聲樂演唱水平。
2.教學應遵循“因材施教、凸顯個性”的教學原則
民族聲樂教師應注重了解學生認知水平、個性特征、審美傾向、自身條件等方面的情況,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合理性的聲樂教學。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主動的適時轉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觀念,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教學系統(tǒng)中,要多聽多看多了解當今世界的音樂走向,深入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適時采用項目教學、層次教學、合作教學等方式來提高民族聲樂教學的效率,通過教師對于世界音樂的走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進一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民族聲樂的跨界演唱現(xiàn)象,給我國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聲樂教學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使學生的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優(yōu)秀的歌唱家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演唱風格,演唱風格的形成,與演唱者的自身條件、生活經歷、音樂感悟有很大的關系,教師應該遵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演唱指導。另外,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音樂的新元素,關注音樂界的新動向,不斷吸取科學、新型的歌唱技巧,創(chuàng)造出獨具一格的演唱方式,掌握更多的演唱方法,不斷突破自己的演唱極限。通過了解跨界音樂的發(fā)展變化,學生會發(fā)現(xiàn)更多、更新的音樂種類,并通過音樂交流來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因此,聲樂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學習,讓學生了解到跨界音樂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3.強化實踐型聲樂課堂教學以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民族聲樂演唱是一種實踐型的藝術形式,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教師應該加強實踐型聲樂教學,轉變以往單一的聲樂測評標準,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型教學氛圍,鼓勵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即對原有知識進行個人化理解,并適當融入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能夠豐富音樂的內涵思想,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音樂的無窮樂趣。另外,教師應該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革新聲樂教學理念,以培養(yǎng)出高水平、高層次的音樂專業(y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主動學習多方面的藝術知識,例如作曲、舞蹈、組合等等,讓學生在大學的四年學習期間盡可能掌握表演需要的每一項技能。并且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上臺實踐表演的機會,通過上臺表演來提升學生的演唱、舞蹈等等綜合水平。與此同時,教師應樹立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聲樂教學活動,借助各種現(xiàn)代化的技術工具來展現(xiàn)不同流派、歌手的唱法技巧和演唱風格,使學生真切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建立起多元化發(fā)展的一種學習思維與方式。
結束語
當今的藝術已經是全球化的飛速發(fā)展,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將在這世界之林中如何茁壯成長,每一位民族聲樂教育者都應該開拓進取著。民族聲樂藝術跨界演唱如今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并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將其合理運用于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出一身多藝的復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準確理解民族聲樂的跨界現(xiàn)象,結合科學性、時代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基礎教學上發(fā)展突破,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情況,并根據(jù)學生情況開展個性化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跨界演唱的特殊魅力,并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演唱才能和創(chuàng)造才能。當代的民族聲樂教學應當重視與面對民族聲樂的跨界演唱現(xiàn)象,用勇于用創(chuàng)新、包容以及開放的心態(tài)去努力開拓民族聲樂藝術,只有這樣,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才能在世界聲樂藝術的花園里永葆不敗。
參考文獻:
[1]何飛舟.歌壇跨界現(xiàn)象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J].藝術教育,2014
[2]劉玉潔.多元融合殊途同歸--對當代中國聲樂“跨界”演唱現(xiàn)象的再思考[J].四川戲劇,2013
[3]梁雪.聲樂“跨界”藝術的音樂風格與演唱方式[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
[4]杜艷冰.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素跨界發(fā)展的新方向[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
作者:沈德鵬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