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心理學視野下聲樂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聲樂心理學的概念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聲樂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心理學與聲樂學相互結合的學科,屬于應用心理學的范疇,它是一門研究聲樂藝術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的主要任務是給聲樂演唱者從事聲樂藝術提供心理學的理論依據,從而更好地幫助演唱者在演唱技術學習、演唱以及在聲樂教學中取得更為優異的成績。
2.聲樂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首先,在聲樂藝術中,演唱的一般心理。主要包括在聲樂藝術活動中,演唱者的知覺、感覺、思維記憶、表象、情感、意志特點。例如在演唱中,聲樂藝術活動中歌唱者思維的準確性靈活性和等特點以及表演者的音樂形象知覺、生理活動知覺覺、歌唱表象的特點等。其次,在聲樂藝術中,演唱者的個性心理特征。長期從事聲樂藝術能發展和改變演唱者的氣質特點,并促進其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人的氣質類型大致分為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郁質,而大多數優秀的演唱者很少屬于抑郁質。優秀的演唱者應該具有反應靈敏、情緒穩定以及聲音可塑性強等優秀的品質。
二、聲樂心理學理論在聲樂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的必要性
聲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眾多方向之一,其學生之廣、教師之多以及其影響之大是其它音樂教育方向所無可比擬的。與器樂而言,聲樂的樂器相當于在身體里面,是每個人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心理因素的引導對于演唱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發聲器官進行配合和協調,進而影響著他們演唱技能的學習。將音樂心理學運用于聲樂教學中,實際就是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以及提高其聲樂技能。只有重視學生歌唱心理的調節,遵循心理學的規律,有目標地在教學中進行引導,才能提高學生的演唱信心,增強其意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聲樂教學效果。
三、教師應如何在聲樂教學中正確運用聲樂心理學
首先,對聲樂老師而言,培養學生在演唱中的個性心理特征,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文靜、膽小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大膽、開放的演唱,因為在演唱時,這類學生身體往往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導致整體發聲器官不協調,從而影響聲樂的學習。因此,對于他們在學習中的每一點進步教師都要積極,以增強他們的演唱自信,有了自信和放松的心理狀態,身體才會協調,該放松的腔體自然也就放松了,自然就能形成好的聲音,從而幫助他們為學好演唱技能打下好的基礎。其次,依據學生的演唱心理正確培養學生的歌唱情感表達。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受到演唱者的氣質以及不同的興趣愛好的影響。性格活潑開朗學生,他們的演唱往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更富于激情。因此,熱情奔放、起伏變化大的作品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而通常,他們也會將作品表現得很出色。而性格靦腆,喜歡安靜的學生,他們則更傾向于細膩、深沉以及富于情感的演唱風格,這類學生善于挖掘和表現作品的內涵,對緩慢、抒情、細膩的歌曲更能表現的出色。由此可見,在演唱時情感的表達于學生的心理與興趣息息相關。因此,聲樂教師在授課時首先尊重學生的意愿,嘗試著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與對話,對于學生喜歡的歌曲應首先積極考慮,而非常常是從來不問學生想唱什么歌曲,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這樣勢必會阻礙聲樂教學的效果。聲樂心理學的建立,為聲樂演唱、聲樂教學和聲樂比賽中存在的很多實際問題提供了確切的理論依據,并逐漸使這些理論在聲樂教學實踐中具體化。聲樂教學和演唱若想取得優異的成績離不開聲樂心理學理論的指導。而在聲樂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非常重要的原則。對演唱者個性心理特點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而且能夠幫助教師因材施教,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聲樂演唱潛能以及培養其演唱技能。對于學生而言,掌握聲樂心理的理論與個性心理特征形成的規律,可以在演唱中正確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有效地采取措施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優勢,彌補自己在演唱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足。對與聲樂老師而言:聲樂心理學的研究更有特殊的含義。在聲樂教學中,教師的教是外部因素。若想使學生在演唱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因素,必須外因和內因有機地結合。另一方面,聲樂教師掌握了聲樂心理學理論,不僅可以這些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去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還可以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分析,對于掌握不同學生的性格氣質、思維能力、意志品質等方面具有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從而提出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總之,只有在教學中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聲樂教學心理分析方法,才能使聲樂教學事半功倍。
作者:吳衛潔單位:廣州工商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