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藝術前景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王永樺單位:大慶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美聲唱法是歌劇的產物,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物。“美聲”不僅是一種歌唱的技巧,一種歌唱的風格,而且是一定的美學原則和藝術思想的體現。古意大利美聲學派,首先應該被看作是一個文藝思想、藝術理想的學派,然后才被視為歌唱學派。民族唱法。廣義的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主要包括傳統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三大類民族演唱藝術,同時包括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演唱形式。狹義的民族聲樂藝術,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代人所說的“民族唱法”,通常我們所說的民族唱法即是此類。它一方面繼承發揚了傳統的民歌演唱(也包括戲曲演唱和曲藝演唱),同時又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精髓,由兩者融會貫通而成。
流行唱法(又名通俗唱法)。流行唱法始于中國20世紀30年代并得到廣泛的流傳。開始叫流行歌曲唱法,后來稱通俗唱法,為適應與國際接軌,現在又改回流行歌曲唱法,簡稱流行唱法。它的風格多樣,沒有固定的模式,演唱風格追求自然、隨意,強調用自己最真實的聲音歌唱,從而體現聲音的個性化與特色,感情自然流露,表演有很強的即興性和煽動性,主要利用話筒等音響設備擴大制造聲音效果,并且經常借助舞蹈、和聲、電子樂隊伴奏和一些高科技手段渲染舞臺氣氛。應該說流行唱法是一門集音樂、形體、舞蹈、表演等于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由于它的這些有別于美聲,民族唱法的現代時尚,貼近人們生活的表演風格,使得流行唱法比起其他唱法具有更強的娛樂性和商業性,加上流行唱法入門比較容易,一些簡單的流行歌曲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也可以自如演唱,所以,流行演唱受到大眾尤其是青年人的喜愛,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原生態演唱形式。原生態演唱即是我國民間的民歌演唱形式,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創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點:演唱形式多樣,有合唱、重唱、對唱、獨唱、表演唱等;題材豐富多彩,有號子、山歌、小調等;地域分布廣泛,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演唱聲音質樸、真誠、明亮、感染力強。
演唱方法的新特點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和國外藝術形式的進入,國內藝術的繁榮,我國文化藝術形式也豐富多彩。聲樂藝術也呈現出空前的繁榮與多樣。從近幾年來國內外的演唱實踐來看,出現了各種唱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趨勢。
1.藝術歌曲流行化藝術歌曲是音樂史上一種特定的體裁。這種區別于歌劇和民歌的歌曲形式,具體說是指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歌詞都是采用詩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師),所以內涵豐富,藝術價值較高。這要求演唱者具備較高的演唱技巧與藝術修養,藝術歌曲的特質決定它的演唱者必須具有良好的音質,細膩的聲線,清晰的咬字與恰當的情緒表達能力。因此,能否唱好藝術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標志,如德奧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及我國作曲家黃自、趙元任、陸在易等作品。本文所論及的藝術歌曲也包括國內外藝術性較強的民族歌曲和美聲歌曲。這些原本由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歌唱家演唱的藝術性較強的藝術歌曲,近些年來流行歌手也經常作為自己的演唱曲目,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認可。這種現象使一些藝術價值較高但普及性不強的聲樂作品走到了大眾的面前,得到了廣大青年觀眾的喜愛,拉近了嚴肅音樂與大眾的距離,為普及嚴肅音樂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也有人認為,這樣演唱破壞了原有的藝術性,如:莎拉•布萊曼演唱的歌劇詠嘆調《月亮頌》,我國流行歌手演唱的民歌、藝術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我像雪花天上來》、《懷念戰友》、《我愛你中國》等。
2.流行歌曲藝術化首先,交響樂隊與流行歌手組合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后期,流行歌唱藝術高雅化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各種流行音樂交響樂音樂會的舉辦,促使流行音樂與交響樂走到了一起。各種高級別音樂大獎賽以及紅色經典歌曲等都能體現流行音樂的高雅趨向。2000年6月24日,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了“流行六月聽聽演唱會”。這次演唱會將古典交響樂隊與流行歌手進行組合,一些流行歌手與交響樂隊合作演唱自己的成名之作。[2]2000年7月12日,中國第一家專供流行音樂演出的固定劇場———中國流行音樂廳,在京創建,喬羽為中國流行音樂廳題寫廳名,并寄語“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其次,近些年來一些經典的流行歌曲也由美聲和民族歌唱家搬到了舞臺、音樂會、電視屏幕上。這種做法給流行歌曲的演唱增添了新的形式和活力,也使流行歌曲的藝術性得到提升,內涵也更為豐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廖昌永演唱的《菊花臺》,吳碧霞演唱的《橄欖樹》,楊曙光演唱的《在水一方》,澤旺多吉演唱的《天路》等。
3.民族唱法美聲化民族歌曲的演唱要突出我國歌曲的民族性,在發聲方法上要符合漢語發聲規則、語言習慣,在歌曲演唱上要體現民族韻味、民族氣派。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學習或從事民族歌曲演唱的學生和演員運用了較多的美聲唱法的元素來演唱一些美聲特點非常突出的歌曲,如閻維文演唱的《舉杯吧朋友》、《我像雪花天上來》,常思思演唱的《瑪依拉變奏曲》、《春天的芭蕾》,王宏偉演唱的《把一切獻給黨》等。這些歌曲如果沒有良好的美聲唱法訓練做基礎,演唱是非常困難的,幾乎無法完成。
4.美聲演唱民族化美聲唱法源于意大利,以演唱西洋歌劇和藝術歌曲見長,與民族聲樂有著明顯的不同。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以學習和演唱美聲歌曲為專長的歌唱家或演員,紛紛在各種不同的演出場合演唱民族風格十足的我國民歌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美聲唱法演員的演唱曲目和范圍,使美聲唱法這種源于西洋的演唱方法走進了中國大眾的音樂世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聲樂藝術。如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北大荒人的歌》,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戴玉強和孫麗英演唱的《婚誓》等。總之,各種唱法和歌曲的演唱融合越來越明顯,相互借鑒也成為普遍現象,有的歌唱家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演唱各種聲樂作品的經歷和能力,如中西合璧的吳碧霞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因而唱法之間的界限也相對模糊起來了。這種現象的出現,給從事聲樂教學與演唱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培養適應新形勢的歌唱人才已是當務之急。
思考與對策
1.正視現狀,破除瓶頸,解放思想,樹立演唱方法是為演唱作品服務的思想,技術服從藝術。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人們習慣將學生按唱法劃分為美聲唱法專業(聲歌系)和民族唱法專業(民聲系)及流行唱法系或音樂劇系。在教學上也是各自分開,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各不相同,教學曲目也大相徑庭。形成了美聲唱法的學生對民族聲樂了解不多,民族唱法的學生對西洋聲樂知之甚少,形成了彼此相對獨立互不聯系的兩個聲樂體系。這種教學方式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造成了學非所用,不能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的局面。我們認為在現代的聲樂教學中要強調方法為演唱作品服務,技術服從藝術的思想。學習美聲唱法的同學要學習民族唱法的技巧,學習民族唱法的同學也要掌握美聲唱法的基本技能。要做到唱什么像什么。
2.打牢聲樂演唱的基礎,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中國唱法是基礎。中國唱法是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聲樂傳統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洋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和教學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國民族聲樂的傳統唱法,又和民族聲樂的自然唱法有著密切聯系,亦即是目前普遍稱謂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族唱法”。這種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歌曲,又能演唱藝術性很強的藝術歌曲、歌劇及一些難度較大的創作歌曲,并能適應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這種唱法也是目前我國各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所采用的主流方法。在我國幾代聲樂教育家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將其完善并趨于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完整的中國民族聲樂體系。它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是具有中國民族氣派的聲樂體系,是中國聲樂藝術的努力方向和發展趨勢[3]。
3.要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掌握不同風格作品的演唱技巧。21世紀,中國的經濟將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將會進一步提高,我國的聲樂藝術將更加繁榮。聲樂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必須緊跟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必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大融合,各類文化背景的聲樂作品和現象將與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交相輝映。我們必須做好接納多元文化的準備,作為聲樂演員要做好演唱各種不同風格作品的準備,學習中要廣泛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掌握不同風格作品的演唱技巧。
4.勤于思考,刻苦學習,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能夠適應新形勢,演唱技能全面,優秀的“跨界”歌手。所謂“跨界演唱”概念的產生,首先基于聲樂演唱流派唱法技術的人為劃定,表現為歌唱者對聲樂流派唱法技術、演唱風格和演唱觀念的突破,是對聲樂流派藝術風格的融會、交叉、滲透、改造或顛覆[4]。通俗地講,就是一個歌手可以根據作品的不同要求演唱風格迥異的作品,而且做到唱什么像什么。如國外的莎拉•布萊曼、安德烈•波切利,我國的吳碧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