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代藝術素描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當代學院素描教學的困境體現
(1)視野狹促,不能與時俱進
國內美術院校的藝術教學不僅和歐美現行的主流藝術教學模式區別極大,也和一些近鄰國家或地區相異,這已是眾所周知。然而,依賴于體制的學院教學卻不能阻止當代藝術現實的全球化趨勢。國內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的藝術形式和思潮不斷涌現,藝術生態日益多元,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與國際接軌”已成藝術界的現實狀況。2000年的第三屆上海雙年展首次大規模地將國內外的當代藝術家聚于一堂,意味著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藝術現實一定程度上為官方所承認。其后,雙年展、三年展不斷地在一些重要城市被設立和舉辦,當代藝術區在北京等地逐漸形成并產生巨大影響,畫廊、美術館、非盈利藝術機構等獲得長足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當代藝術市場更是成為新聞不斷的社會關注熱點。與此同時,以學院、美協、文化館等為代表的體制內藝術圈和體制外的當代藝術圈之間此消彼長,雖也有局部的相互滲透,但整體的融合不容樂觀。在這種分化的狀況下,對藝術教學(包括素描教學)產生了理解和需求上的差異,一方面,多元的藝術形式和實踐更傾向于把素描看作一種便捷而多變的表達手段而不局限于寫實性的形態;另一方面,學院仍強調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特別是片面地把素描的學習作為寫實性繪畫的基本功訓練。藝術史告訴我們,繪畫的現代進程起始于工業時代的開始以及攝影術的發明與流行,寫實作為繪畫過往歷史中至關重要的記錄性功能被攝影輕而易舉地勝出,繪畫自此開始了對繪畫本體的確認與追求,素描以繪畫中最為直接的手段和形式自然被利用于開拓新的藝術疆域,現代藝術史已為今天存留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素描語言形式的寶庫,也為我們開啟了理解傳統的多元路徑。如果我們的教學是尊重歷史和現實的,那就必須重新審視在素描教學中貫徹的所謂規律和方法,探討繪畫基本功除寫實能力之外的現實需要,容納不同的素描觀念和表現形式。一個真實狀況是,絕大多數經過嚴格的學院美術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對藝術史的了解通常止步于19世紀晚期,對20世紀藝術完全的隔膜,乃至因陌生而拒斥,更不用說在目前遍布大、中城市的當代藝術現場的完全不知所云。所以,既對傳統和教學體系缺乏理性認識與反思,又因眼光和胸懷的局限而將新的藝術現實拒斥于學院之外,這使學院素描教學愈加封閉,嚴重滯后于當今藝術形態和思潮的流變。
(2)急功近利,失落實驗精神
學院素描教學思維的僵化和停滯在當下高校教育整體的環境下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由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高校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管控強度,教育系統加速行政化;與此同時,運行于政府和企業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模式也在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并得到了徹底的貫徹。行政考核、職稱評選與教學成果的績效評估一概進入量化的序列,“發展是硬道理”在這里就體現為“教師出成果,學生出成績”,而且這樣的評估通常不須依賴時間和現實的驗證,只在系統內部通過考核、打分等簡單的量化手段來完成,所以,影響評估結果之優劣的重要指標不再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真實的現場來驗證的品質因素,而是眼前的數量和表面的效果。于是,沒有人再把成本投入到暫時沒有效益的行動中,不再有真正的實驗和耗時的研究,眼前的利益遮擋了教師學術和事業的地平線,也把學生的心態調動到對分數和排名的期待中來。這些狀況反映到具體的學院素描教學上,就是素描教師沒有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的積極性,學生也沒有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動力。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確保得到認可的最穩妥的方式就是沿襲現有的素描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把包含有不確定因素的各種嘗試扼殺在萌芽狀態中。急功近利加劇了困境,還把一種虛假的繁榮展現出來,使學院素描教學不僅遠離了傳統的質樸和純粹,也遠離了當代藝術現實的多元化需求,在體制化的冗繁、重復中持續消耗下去。
2當代學院素描教學的體系重構要走出素描教學的僵化體系
我們應重新探求素描的本義,去偽存真,以此關照素描曾有過的傳統以及這些傳統的延續。素描作為一種最直接的、最單純和樸素的繪畫形式,其歷史遠非自歐洲文藝復興開始,最早可能誕生于人類文明的發端期,形跡遍布幾乎每個地域,從這樣廣義的角度出發,可以將素描從“造型基礎”這樣僵化的概念中解放出來,給予它足夠的獨立性———素描本身就是自足的表達形式,不必從屬于其他的繪畫形式,素描自有目的。視野一旦打開,我們會發現除西方“寫實”繪畫傳統以外的各種素描遺產以及它的各種表現形式,這些形式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滋生,絕不單是“寫實”可以概括的。在此基礎上,重新來看狹義的素描所意指的素描傳統和涵蓋的范圍,我們會更清晰地看到一個包容廣泛、復雜多變的素描史和資源庫,并可以根據地域影響和風格傳承梳理出不同的譜系,在不同的譜系中,那些曾經被重視或忽視的畫家會給我們帶來關于素描傳統、語言、風格的新認知。比如,我們可以考察“明暗”作為素描的一個表達因素是怎樣發端、發展和成熟起來,“明暗”成功地融入素描語言存在怎樣的線索,哪些畫家在其中發揮了關鍵影響。或者,考察線條在不同素描體系中形成的表現形態和審美特質,又是怎樣契合于特定的文化和繪畫傳統的,如此等等。全面的、互為參照的視野會讓關于素描傳統的籠統認識得以細化、澄清、分門別類,可資利用的資源因此大大擴充,也使素描教學體系的重構和推施具備了理性展開的基礎。
(1)打破關于傳統的認知局限
可以幫助我們對現行體系展開有針對性的反思,正視在現有教學內容、目標和基本要求上的僵硬、荒謬的規定及其給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造成的束縛。豐富的素描歷史認知可以破除教條主義,促成在教學中對傳統的學習、繼承和發揚。在具體操作中,意味著有足夠的膽識否棄數十年流行的造型、表現方法,直接溯源歐洲素描傳統,把那些形成巨大成就的主要形式、風格及代表畫家作品作為參照和經典范例,對圍繞形體、比例、透視、空間和線條、明暗、媒材等造型規則和手段展開的素描訓練持更加包容、開化的態度,兼顧造型(再現技術)和修辭(表現語言)的訓練,鼓勵學生的大膽探索和個性化追求,在師生的交流、碰撞中逐漸摸索出新的教學思路和訓練方式。涉及每一位任課教師,則可以憑借各人的習畫稟賦和路徑差別,擴大對素描大、小傳統的吸納和演練,加深對素描法則和語言方式不同傾向性的深刻理解,于其中尋找素描教學的新視域及替代方案,有計劃地更新課程內容,促進課堂之間的差異化教學與課堂內部的因材施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根據對繪畫不同傳統的體認,探索素描課堂教學與工作室制的結合,既能給教師與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和選項,也利于鞏固和發展富于特色的素描教學方式、方法。
(2)應突破樊籬,關照當下,創新教學實踐
素描教學體系的破舊立新不光要面對歷史,做好對傳統的梳理與繼承,尤為重要的是要面向現在和未來。中國古人尚知道食古不可泥古的道理,注重“筆墨當隨時代”,在傳承中開拓創新,更遑論來自西方文化傳統中的素描藝術。素描的學習過程總是與觀察能力的訓練相關,這必然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素描與觀察對象的關系;二是素描與觀察方式的關系。時代的變遷造就我們眼前紛繁復雜的新事物,視覺形象自身與其背景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形成了特定的形貌、氣質與時空狀態。即使以人物作為素描對象來說,這個對象也帶有與過去不同的形象特征與氣息,衣著、發式和肉體特征固然因人而異,有些方面固然可以根據需要加以改變,但氣質、神情及其所處的時空背景一定是充滿現代感的。對象在變化,觀察者也在變化,這種變化主要來自觀察者精神狀態的改變和對藝術訊息攝取的差異,現代社會文化、技術環境和藝術思潮的更迭促成了不同的觀察理念與方式的產生。比如攝影技術的普及和復制圖像的泛濫就給畫家與視覺對象的關系提出了新的課題,繪畫或吸收了攝影的某些特點,或在對攝影的抵制中發現新的觀察方式和表現理念,這些都必然反映到素描這門技藝上來。20世紀以來,現代藝術伴隨各地現代化進程席卷全世界,流派迭起,異彩紛呈,開創性的藝術觀念和形式對素描這一古老的技藝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開拓出新的空間,這些都給素描教學帶來了不可閃避的時代機緣和現實任務。抱殘守缺的現行素描教學體系顯然沒有注意將教學與時代對接,盲目地把教學質量捆綁在單一、守舊的素描觀念和評價標準上,不肯承認傳統的復雜性,也拒絕與當下活躍、豐富并充滿創造力的藝術世界的交流??梢哉f,現行體系只是建立在一個大家都未曾真正面對過的一個假設上———這樣的教學只培養一種學生,即將來只從事寫實繪畫創作的學生。現在看來,除個別位于藝術中心城市的美術院校正探索實驗性的素描教學外,國內大多數院校尚無跡象表明可能啟動的素描教學改革,仍在體制庇護下囿守眼前利益,不愿付出時間、精力與物力成本開辟新的教學路徑。關照當下,具備了現實精神和寬闊視野,能賦予教學人員以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來推動素描教學體系的修正,創新教學實踐。但是面對困境,還必須大膽突破體制藩籬,質疑并進而擱置現有的教學總體質量的評估依據,逐步建立面向當代文化的多元化的標準,并允許教學成果帶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具體來看,素描教學總體上除給予歐洲古典寫實傳統以足夠的重視外,還應當大幅面向自印象主義以來的現代藝術史,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向上安排教學中的藝術觀念、思維和表現形式、語言訓練課程,確立新的教學目標,構建新的教學框架。學院方面,應積極購置大量重要的現代藝術家作品集及20世紀以來的經典藝術理論書籍,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和氛圍;有計劃地利用講座、參觀展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眼界和藝術熱情,擴大素描教學活動的語境平臺;審慎地引進人才更新師資儲備,把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推向教學改革的前線,重視個體突破和帶動作用。學院素描教研活動的開展則應當始終保持對當下藝術主流狀態和一些藝術家、藝術實踐個案的敏感,嘗試將新的、獲得巨大影響力的繪畫觀念與技術引入到教學討論和課程方案構思上來,特別注意激活傳統的資源,實現與新的觀念、形式語言在內在理路與表現技術上的連接、貫通?;诔浞值臏蕚?,把實驗性融入課堂教學,可以進行單設課程的專題訓練,也可以貫徹在常設課程內部,將意識引導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個體差異結合起來,努力破除學生在高考素描訓練時即已習得的僵化認識和手法慣性,鼓勵他們在課堂內外的獨立思考和實踐,提高知識素養和眼力,對素描學習形成自己的判斷、審美傾向性和藝術追求。與此配合,學院應根據教學成果的反饋及時修正素描課業的評價機制,這個成果的反饋更應與正在發生的、廣闊的體制外藝術世界相聯系,而不單純與體制內的美術展覽和評選標準掛鉤,盡可能地擺脫對體制舊有規則的依賴。只有勇于踐行才能探出新路,開始不免有盲打誤撞,持續的實踐、教學效果的反饋和不斷的經驗總結會使前進的步伐愈加穩健,一個學院素描教學的新體系也因此有可能逐步被構想、搭建和完善。
作者:楊思杰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