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分析版畫教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版畫學習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主動性,形成主動探尋美的思維習慣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是獵奇、好動、感性、自我,開始懷疑、質詢別人的看法,獨立看待外界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維方式。這個階段是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塑造健康人格的最好時機。從版畫來看,其創作過程可歸納成三道工序:確定畫稿、制作畫版和作品印制。整個過程從畫面創作到作品印制,學生體會到自己希望表現的畫面在經歷三個富有變化的階段后一張張印制出來的成就感,在這種創造力得到鼓勵和取得直接效果的前提下,學生的興趣得到滿足,潛力得到挖掘,版畫教學過程富有游戲意味,能滿足學生的游戲心理,讓學生學得快樂輕松。學生對美術的認識、理解和創造表現力,都在輕松的學習和類似游戲的制作過程中得到體驗和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得到了訓練與驗證,對美的認知得到了表現和認可,并在制作過程中得到了強調和提升,這個過程在經過多次重復后,學生的審美和思維習慣就逐漸建立起來。
版畫的學習過程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美術素質教育目標是通過開發形象思維、創造思維和個性思維,從而達到發展以審美為主線的美術文化素質目標。我國美術課程的設置是以當前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弘揚中華文化。在整個美術學習的領域和過程中,針對不同階段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學習活動,通過活動來設置課程,注重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版畫作品形成過程中將起草好的畫稿經過過稿、多層次的刻鏤、拼貼和反復的拓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材料肌理的應用,對印痕在畫面上的表現,需要學生對材料特性及制作原理,以及畫面表現形式有全面的認識、理解和創造性應用。在這個復雜的創造性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調動和釋放,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必然要面對自然,面對生活,更多地認識、了解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事物,并通過他們自己的切身觀察、感受和體驗,獲得更深刻、更實在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版畫表現社會、反映生活。因此,版畫教學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有利于通過活潑、積極、開放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思維方式、堅定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版畫制作過程有助于學生建立審美自覺,從而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美術造型是人的精神產物,是人表達情感的視覺語言。每個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思維習慣不同,甚至腦神經生理結構的細微差異都會導致對事物不同的看法、情感以及表達的方式上的差異。版畫對畫面的審美、版材的選擇與運用、肌理的創造、印制的渲染等一系列的再創造過程,給每個學生個體一個非常廣闊和充分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機會,盡情地將思維中一些模糊的、抽象的卻是強烈的形象在具體的材料和操作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個過程使學生得到了現實的體驗和真切的情感宣泄,也得到了糾正和強調。版畫教學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繪畫工具、刻印材料,以及運用造型元素、造型規律的方法,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由探索和自由創作,使學生藝術個性得以發揮,在掌握藝術創作的規律和方法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達成美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目標。學生在版畫的制作過程中必須思考、尋找、嘗試,與其他學生交流,無形中訓練了學生一種系統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和探究事物的能力。由于版畫強調對材料的應用,比起其他畫種有更廣闊的創造空間,有利于學生在諸種材料及產生的不同畫面效果中選擇、對比,逐步建立美的認知,讓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更好的發揮和表現,對審美的自覺得到鍛煉,并逐漸形成個性發展的組成部分。在版畫教學中,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健全的個性。
版畫可以訓練學生的美術基礎技能,增進對美術的認知和對美的熱愛與追求美術課程標準四個學習領域中的第一個是“造型•表現”,是整個美術教育的基礎,主要內容是學習美術造型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如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肌理、均衡、重復、節奏、對比、變化、統一等,增進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實踐美術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版畫學習需要材料與制作過程來表現圖形,但其基礎在于畫稿的選擇以及畫面效果的表現,這需要學生明確什么是他們想要表達的,表達出的什么樣的形式是美的。傳統的美術教育從鑒賞出發,告訴學生這些畫作是美的,學生從理論上得到了美術的一種感性認識,然后學習一些基礎繪畫。學生最初以“像不像”來評判自己的畫,這時候應引導學生表達情感,表現生活,比如,家里養的狗、美麗的花,這些東西在學生的眼里是熟悉的,是有感情的,適合在畫面上表現。版畫不但要求學生準備好畫稿,也要求這些畫稿是學生真情實感的表現,這樣才有助于畫稿后期的制作。比如家里養的小狗很可愛,是學生的小伙伴,那狗在學生眼里是很親近的。這樣可以引導學生不單畫得像,還要有感情,在版畫制作的材料上選取軟性材料,而不要用硬的、冷的,可以用毛邊的肌理,可用皺紙的模糊,印制的時候也不要太重,線條輪廓不要太剛硬,顏色也要柔和。如果這條狗是學生鄉下爺爺家看家護院的狗,那又是另外一種表現,材料和制作又是另一種選擇。在對美的創造實踐過程中深刻體會情感表達的方式,理解自然與社會中的事物,無疑對美術的理解是有幫助的,而且不單理解了美,也理解了生活。版畫制作需要制版和印制,因而在板材的發現、選擇利用的多樣性上提供了更大可能。如拼貼紙版畫,常見的拼貼紙版畫多以平面的卡紙塊拼貼在底板上構成供印制的畫面,教學過程中可指導學生探索尋找可用的新材料,如包裝箱紙盒背面瓦棱肌理的利用,各種紋理的紙、木板、樹葉的肌理,具有凹凸、類似淺浮雕包裝盒等的利用。紙的搓、揉、撕,然后根據需要展開,剪或撕后用作拼貼材料,還可以將紙塊折疊后拼貼成畫面等。由于有了多種具有創造性的處理,賦予了它們新的藝術生命,因此創造出來的版畫畫面豐富而且效果奇異,甚至產生了意料之外的藝術感染力。印制版畫可以采用各種厚度、紋理和色澤的紙進行印制,出現各種需要的效果。不同的刀法、筆法、刻法,不同印紙材料和印制方法,給版畫帶來無限廣闊的再創造空間,作品效果的產生具有更多的挑戰性和不可預見性,從而促進了學生審美創造的積極性。綜上所述,版畫的學習過程能充分體現當前義務教育美術課程的設置思路。版畫在中國作為專業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才開始設立的,比歐洲晚了200余年,而進入我國的中小學課堂則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近幾年才逐步得到教育界的認同,有了較快的發展,被列入了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但在課時和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諸多不足。
當前中小學版畫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課時安排不足現行的小學和初中美術大綱中,小學中年級要求制作簡單的紙版畫,初三要求利用各種版材進行單色、套色版畫練習。在教學內容的分配上,小學階段在四年級上學期有半個學期的學習紙版畫的時間,應有18個課時,初中階段在初三上學期有四分之一個學期的學習版畫時間,大概8個課時,這是在平均分配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分兩個階段共26個課時的版畫學習,是理論課時上的最大值。在現實中,美術課常被期中、期末、升學考試和復習擠占,總課時往往不足。就是這26課時,也遠不能滿足兩次版畫學習全過程的要求。課時分配上,版畫概念的導入2課時,材料的認知2課時,過程的講解、示范和練習2課時,畫稿的繪制2課時,材料的準備2課時,畫稿過到版面2個課時,之后每個版的制作和印刷分別至少需要2個課時,至少3個版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畫,修整、完善2課時,共26個課時。也就是說現在的課時安排少了一半。
(二)教師對版畫認識不足,教學能力欠缺從目前師范院校美術系和各大美院的招生和課程安排來看,版畫在四大繪畫里是最不受重視的,特別是師范院校。直接導致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版畫最弱,影響日后的版畫教學,有些干脆用別的畫種代替,有的上成手工課,使版畫授課的效果大打折扣。還有些落后地區沒有專門的美術教師,由其他任課老師代課,或直接取消美術課,問題就更嚴重。
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對教師的培養在美術師范學校學生中增加對版畫教學的課程,使教師掌握這種美術教育的手段,形成將版畫作為美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種理念。
(二)打破現有的美術教育方式各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開設版畫課程,確定在學生的哪個階段利用幾個課時,采用什么樣的版畫教學。現在基本的版畫教學有紙板、木板、塑膠等,以激發學習興趣、進行美術啟蒙為基礎,將學生帶入美術的殿堂。
(三)讓中小學生和學校都有成就感可以舉行一些學生版畫展覽,在社會上舉辦一些活動,利用版畫的可復制性開展一些交流活動。學校之間搞一些聯展,給學生鼓勵,讓社會多些了解,逐步形成一種基本的教育手段。以上幾方面,教師的培養是最根本性的。美術師范類學生畢業后將成為中小學美術教師,是中小學生美術啟蒙、樹立審美觀念和培育藝術認知基礎的決定者。
因此,應重視師范院校版畫課程的建設,加大課程比重,鼓勵和引導學生特別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對版畫的認識和學習興趣,從美術教學法、美術基礎等方面引入版畫的學習和實踐,使這些未來的美術教師從理念和觀念上接受版畫,提高對版畫課程教學的應用能力,為從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美術教學做好知識和技能的儲備。
作者:郭紅雨單位: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