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形式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初中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也不斷的進行深入改革,初中語文課程在教學形式上深入教學的基本理念,將教學方式和學生主體有機的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上來看是一個新的突破。而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上來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扮演“一言堂”的角色,學生學習被動,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不高,因此,本文筆者則針對新課改下的初衷語文課堂教學形式進行分析,簡單介紹幾種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改;課堂;教學方法
前言:
新課程改革下,《語文課程標準》將很多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例如:自助、合作、探究等方式,這幾種方式的合理有機結合能夠給學生的學習主體提高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上。根據新課程改革的依托標準,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就成為課程改革的必經之路。這就需要再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進行不斷的創新,通過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來打破傳統的獨霸講臺的教學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熱情,達到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1巧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課程中的情境教學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很大的調動作用,在開始課程之前,教師可以巧妙的創造一個引入課程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引入到學習內容上來,巧妙的設計情境有利于溝通師生之間的學習情感,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而情境的設計中,教師就稱為學生的主持人,讓學生在學習中巧妙的置身與教師設計的情境中,逐步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通常情況下,意境的創設可以從開頭即興導入,例如:在《蘆花蕩》一文中,可以逐步引入導語: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時期,會發生很多英雄事跡,一位60多歲的老人應是養老的年齡,可由于戰爭的爆發和他的一顆愛國情懷,讓他投入到抗日戰爭中,數次穿越日本侵略者的封鎖線為部隊供應物資,有效的志愿了抗日軍民的戰斗力,而他手無寸鐵卻能夠把日本侵略者打的頭破血流,這是一個地道、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吧。這種方式的導入能夠給學生一個帶有好奇心的意境,自然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入就會逐步對課文中的內容產生興趣,會以自助、合作的形式去爭先恐后的了解文章的詳細內容。
2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選擇語段學習
在很多語文教學中,語文課本一直都是通過前后順序性進行教學和講授的,這種傳統的講授方法會造成很多弊病。例如,學生會受到順序性的影響,事先就將自己畫在一個設計好的圈子內,欲出不能,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局限,學習能力受到了束縛。這種學習方法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方法背道而馳。還有很多教學中教師由于受到自身多年教學習慣的影響,在學生的學習思維引導上墨守成規,對學生的思維拓展考慮很少,導致很多學生對于學習中新領地的開拓出現問題。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對于開頭的咸亨酒店大謝特謝,在那個時代中的酒店學習是空中樓閣,比較朦朧。若讓學生從乏味的不理解的學習中去學,那就成為了強扭的瓜。而讓學生從自己喜歡的語段來學習,很多學生都是首先選擇在斷腿后的孔乙己中最后到酒店的場景來學習,這也就是本文中的高潮和核心部分,這樣學生通過全文中最精彩的部分進行學習,就會讓學生很認真的去自己探究,也會很輕松的將各個情節連貫起來。
3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究,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讓學生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上進行導航:(1)意見分歧處點撥,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難免對有些問題產生分歧,我們不要簡單的充當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誰是誰非,而要從課文的內容、情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巧妙的點撥,使學生自己悟出結論。(2)我們提倡閱讀過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學生的獨特體驗,而置教學內容本身的價值取向于不顧,這樣不利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必然會削弱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在學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正確的價值取向上進行理解。(3)朗讀課文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活動之一,在學生的朗讀不能很好的表情達意時,教師可進行適時的范讀以幫助學生正確體會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進學生的自主探究。
4通過師生提問方式來共同解答課堂教學問題
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傳授知識,也就是授之于“漁”,而不是給予“魚”。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共同對“柳樹”這個傳統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出: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了,做出了個性化的理解有的認為那在風中舒展的纖細的枝條,讓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邊,宛若紅袖添香伴讀書的往昔。長長的柳枝所牽動的,不只是一種心緒,還是一串故事。更有學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陽給湖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黃色,輕風徐來,柳條也舒展著自己柔美修長的雙臂,那娉娉裊裊的樣子,真如一位艷美絕倫的新娘子一般。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任務任重而道遠,在新課程改革剛剛開始時,教師都是摸索著進行前進,而這需要全體教師努力的同時更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和教學方法,做到教學相長,更好的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型和學習獨立性,在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下,更應深刻喚醒和激發學生的潛能,將他們的天資充分釋放出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特別是長期以來對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的興趣愛好,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教學形式上進行改變,為學生今后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青民.課改十年: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報告[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02).
[2]鄒林花.如何讓初中語文課程綻放活力[J].文學教育(中).2011(04).
[3]蔣義清.初中語文積累之我見[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3).
作者:艾前輝 單位:桓仁縣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