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高職繪景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考學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必經之路,它檢測了學生在十幾年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能力,但它不是靜止的,如果考學是把墨水裝到瓶子里檢測它的容量,那高考之后則是要把墨水倒出來看看每個人能完成一幅怎樣的畫卷。許多考學機構把目光聚焦到考學本身,總結出了一系列套路、模式以便學生應對考試,但是忽視了學生考學之后的發展。該文討論的不是考學方式的問題,而是考學之后如何通過繪景課程改革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擺脫套路模式,同時掌握專業技能、靈活運用技能,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問題。
關鍵詞:習慣培養;可能性;探索;延伸;評價方式;過程
現在的很多考試中學生答著同樣的標準答案,這對于檢測學生基本的知識能力本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學生連進行繪畫、藝術考試都遵循套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自己的判斷和思考,這是一些藝術類考生存在的問題,也直接導致了這些學生進入高職院校之后能畫出一個對象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畫,不知道這些繪畫技法脫離了套路和模式之后可用于何處,缺乏分析和思考的能力。高職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的部分學生有著同樣的問題,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是戲劇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套路式的技能難以表現富有感情、飽含激情的戲劇場景。繪景是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的主干課程,繪景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對課程內容、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從而改善教學質量和學生狀態。
一、青年人的幻想與自我認知
首先,高職院校偏重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掌握技能容易,如何運用技能則因人而異,從人無我有到人有我精,再到人精我化,看的就是運用技術的人是否能夠活學活用,是否能夠在已知的技術上繼續探索它的可能性,是否擁有獨特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所以職業教育不能工具化,育人是基礎。南懷瑾先生說過:“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財富力量以外,還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人心的中流砥柱。”以人為本,育人才是主體,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而延伸出多彩的視角和豐富的表達,這是藝術學習美好且重要的部分,也是表達舞臺豐富的情感氛圍和獨特張力的基礎。繪景在舞臺上不但要能豐富戲劇舞臺的環境氛圍,而且要能體現戲劇表演的內涵,契合整個演出的風格。這就要求學生從模式和套路中解放出來,學會思考,有強烈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不拘泥于單一的表現風格。重拾熱情是高職學生入學后迫切需要達到的狀態,而教學的改革也要從教授某種技能變為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技能的可能性。如,張慶山老師在《〈托斯卡〉在我們手中》一書中詳細描寫了布景制作與繪景的過程:“大面積的顏色處理可采用噴涂的方法……營造舞臺空間中的環境氛圍來源于對實地景物的考察感受,表面效果的繪制則需要主觀的處理。”由此可以看出,再優秀的師傅都需要經過考察和分析獲得真切的感受,然后通過某種技法或方法進行創作,至于這技法怎么靈活運用,則要看用的人的造型功底和想法,認真考察、分析是態度,技法是經驗,可以傳授,而功底和想法的形成則是一個探索和累積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學生才能有長遠的發展。培養習慣與培養技能平行,良好的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打開一扇充滿幻想的可能性的大門。教師應當尊重青年人的幻想和自我認知,尊重每名學生的體驗和感知,加以理解和引導,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主,同時鍛煉學生的技能。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有效學習的基礎,也是能力拓展的基石,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良好的習慣要求學生淡化功利心,不以有用作為學習的目的,不以對錯作為知識獲得的評判;能細心觀察生活點滴;認識自我,了解心中所思,勇于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感;不斷嘗試新的技能和方法,積極探索多樣的表現形式;學會欣賞和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嘗試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初級階段的繪景課程要教授學生基本的技術手段,如打格子放樣、材質的體現、平涂、噴色等基本技術和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使其靈活運用不同的工具,還要培養學生的感受、思考、分析和表達的學習習慣。學生不僅要知道怎么畫,還要知道自己要畫什么。教師要以命題創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對命題的理解和分析和對主題的選擇和思考,打破考學時的臨摹、默寫的刻板練習,打開想象和幻想空間,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如,教師給予命題:自然界、工業、日常,要求將某個局部放大。學生仔細觀察生活,探討自身對物體所在環境、物體表面肌理、物體氣質語境的感受,從而主動感受生活。由于每名學生的生活環境、狀態和經驗都是不同的,看事物的觀點和角度自然迥異,這樣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認識自我的習慣。學生自選素材作為參考資料,進行合理的整合和創作,創作手法與材料不限,教師鼓勵學生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多種可能性,不畏失敗、善于總結。作業尺寸為全開或更大,尺寸的改變,既便于學生適應舞臺上的布景繪制尺寸和常用內容,又可以改變學生考前繪畫的慣用尺寸,促使他們改變原先的一些習慣,思考如何靈活運用以獲得基本的造型知識。
二、知識的累積、運用和延伸
藝術職業與技術職業有著較大的差別,藝術職業要求我們在有精湛的技術技巧的同時要有卓越的創造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記憶力,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感受力。高職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學習不過三年,其中兩年半為專業學習,半年為實習,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拓寬其知識技術運用范圍很重要。崗位與行業是點與面的關系,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應該由點及面,以點的方式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才,以面的方式傳授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校期間學會有用的專業技能,在畢業以后能夠以面的寬度總結經驗,轉化自己的專業技能,拓寬自身的發展領域,最終將有深度的點轉化為有深度的面,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不能簡單地把它壓縮為短短幾年的學校學習。舞臺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的繪景學習要求學生不僅具備繪畫的技巧,還要能夠分析劇本、創作畫面、了解材料。首先,舞臺繪景不僅要運用到繪畫技法,還需要某些特殊技法繪制布景,如噴色、刷色、剪貼、模具印色和浮雕等,這需要學生在具有良好造型基礎的同時了解不同的材料和肌理的處理方法。其次,現當代舞臺美術設計更多元化,對劇本的解讀也更為寬泛,這需要舞臺美術設計者對劇本有全面的了解、深入的理解、獨到的見解。繪景是舞臺美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要求學生在具備造型能力的同時具備良好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將文本轉換為視覺形象的能力,具備想象力和創造力。對繪景課程內容向文本和空間的延伸與拓展是針對戲劇影視美術舞臺美術設計方向的課程內容改革,在繪景課程中加入文本與空間的內容,結合寫生課程,要求學生收集生活素材,促進學生多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命題繪景到文本介入再到立體繪景,通過遞進的方式逐步打開學生的思維、完善學生的能力,全方位培養學生從基礎二維造型轉向文字與圖像的轉換能力,最后完成三維空間塑造能力的提升,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感,提升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和對物體表面肌理的處理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塑造能力、創新能力、思考能力、想象力的目的。以文本和空間作為切入點豐富繪景課程的內容,可以有效地連接舞臺美術設計、模型制作、布景的設計與制作等專業與實踐課程的內容,從培養學生的創作習慣和學習積極性入手,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最終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這就拓寬了學生對繪景的認識,提升了學生對繪景技法的熟練程度,提高了學生從文本轉化為圖像、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的綜合造型能力。繪景崗位要求學生的能力更為全面,舞臺美術設計崗位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創造力和創新力。這樣的課程改革有利于學生發展成為能力全面的舞臺美術設工作者。
三、強調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每名學生都應該有一張屬于自己的地圖,不同的個體自然會走出不同的路。100分只是一個符號,一個班會有很多學生拿85分,但他們拿同樣分數的理由未必相同。學生是否應該看重分數?分數對于學生衡量自我水平有什么作用?要讓學生正確看待分數,評價方式很重要。評價學生能力的方式絕不僅僅是看呈現的最終成果,對于學生來說,創作過程和學習過程便是經驗與知識的積累、探索與運用的過程。如果過于強調最終的結果,會導致學生害怕失敗、怯于嘗試,這也是教師不愿意看到的。將過程和結果相結合,了解學生的整個創作思路和制作經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轉化知識的重要保障。這樣的評價方式還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溝通的愿望,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問學生想怎樣做,告訴學生可以做什么樣的嘗試,鼓勵學生探索,而不是一味地和學生說應當怎樣做。藝術創作是一個過程,資料收集、篩選素材、初稿、實施、呈現,每一個環節都在不斷地完善作品。繪景課程也是如此,對于命題繪景而言,從畫面材料的收集到文字或劇本的解讀、分析與理解,整合資料;從簡單描繪劇中環境到通過風格、內容、形式把握戲劇體現的內涵思想、整體氛圍,這是一個有機的過程。對于立體繪景而言,學生在運用材料,探索材料在視覺上、造型上的可能性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偶然性的結果,這些偶然性的結果并非每次都能恰好運用到作品中,但這是寶貴的經驗積累,是潛在的財富,教師只有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才能調動學生探索、想象和開拓的積極性。正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思考的方式,體現了學生顯性的和隱性的學習成果。所以改革后的課程評價方式除了原有的考核方式外,還將創作過程列入考核內容,學生必須完整地呈現從文字分析、資料收集、材料嘗試到具體呈現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和創作想法,清晰地呈現創作過程中是如何推進和變化的。教師應當通過這一過程了解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這也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創作脈絡,通過自我探索形成自我認知。
四、結語
繪景是舞臺藝術呈現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繪景課內容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的教學效果表現為通過遞進的方式,從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入手,了解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力求在培養學生造型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文本和空間的介入,加強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和對空間的把握能力,為舞臺美術設計與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要在一個崗位上做到更好,需要沉穩的內心和鉆研的精神,要在一個行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不僅需要技術上的能力,還需要善于思考、探索、創新和融會貫通的能力。教育者應當注重根據崗位需求培養人才,但不可忽略學生人格與修養的形成,不能忽視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調動。前期的習慣培養很重要,教師應當讓學生轉換思維模式,感受到自己在創作中的話語權,而不是簡單地、模式化地描摹對象。也就是說,學生在繪景課程中所學的知識、技術經過靈活運用,完全可以在相關的崗位或領域發揮作用。教育者不能只讓學生看到崗位的需求,還要讓學生看到知識、技能在其他崗位運用的可能性,有針對性地根據崗位需求培養學生,同時要讓學生看到崗位的融通性和發展的可能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還要尊重每名學生的特點與個性,不僅要幫助學生在某條道路上走得更好,還要讓每名學生走出自己更好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慶山.《托斯卡》在我們手中.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2]懷師文化編委會.教育與人性——南懷瑾“心要”.漓江出版社,2016.
[3]陳子平,倪榮泉.布景技術.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4]葉鑒銘,張趙根,陳加明.高職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職教論壇,2012(34).
作者:田旻 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