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職語文課程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職語文作為一門公共的基礎課程,為了順應職教育的要求,需要我們積極進行研究。對于中職語文課程改革與探索已經進行很多年了,但是,往往受到學科內部的局限,包括:教材、教法等。從這些研究分析,促進課程體系的完善,但對于中職語文課程的發展不一定有效,需要不斷變革,構建一個本位的中職語文課程體系。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能力本位行動導向五步訓練法
對于中職語文,在中職院校中屬于一門公共的基礎課,符合國家的要求而進行的,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培養中等技術應用性的專門人才為主,順應社會的需要,培養具有一定的運用技術的能力的學生,把“應用”作為核心,構建課程與教學的內容體系;通過實踐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的能力;另外,構建“雙師型”的教師隊伍,促進中職教育質量的提高;學校結合社會的用人部門于一體,使得師生與勞動者積極配合、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促進人才的培養。對于中職語文課程,順應高職教育的要求,需要我們積極進行研究。筆者提出在中職語文課堂中,不斷滲透職業核心能力,促進課程的改革。
一、職業核心能力的含義
對于職業核心能力,包括:職業關鍵能力、職業通用能力等,是指從全部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種能力,其不包括崗位專業能力,其余的基本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撰寫的《國家技能振興戰略》,其中,人的職業能力包括: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職業核心能力。針對每個職業、工種、崗位和工作來說,均會具有特定的能力,但使用范圍不寬。對于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具有一定的通用能力,以數量為角度分析,它們沒有特定能力多,而它們的使用范圍寬,涉及到所有行業的活動領域。從整體上分析,對于任何一人在進行任何一種職業或工作,均需要一定的能力,即核心能力。而職業的核心能力,往往數量不多,但其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對于每個人在自己職業的生涯之中,甚至在平時生活中需要這樣的能力,其具有普遍性、可遷移性的特點,其對整個行業的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等領域產生影響,也給人的終身發展和成就帶來影響。到了1998年,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編寫了《國家技能振興戰略》指出職業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的應用、信息的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對于學校而言,使得畢業生具有職業技能、職業素質,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對于職業的道德、態度、核心能力組成了職業的基本素質。因此,在學生工作前,需要依據職業要求,增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促進學生的核心能力的提高,使得畢業生具有就業的競爭力。
二、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的中職語文課程改革原因
1.中職語文課程改革是其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于中職語文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到目前為止,中職語文教育居于一種無序的狀態。對于課程的性質、定位、教育的理念、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手段等均沒有達到進一步研究,使得中職語文成為邊緣的課程,也使得學生產生質疑的態度。隨著學習效率的降低,需要改變教學方法與理念,其實,對于學生學習母語教育的問題屬于一個偽問題,而人們很輕視語文課程,是由于其效率的低下導致的,因此,對中職語文課程需要改革。
2.中職語文課程改革是現代教育
職業化的必然要求。對于現代教育,為了養成具有生產勞動能力的公民,隨著自由教育、專業教育的發展,使得普通教育轉為專業教育。隨之出現了以職業教育為傾向。而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階段,把經濟建設放在核心地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使得中職教育最終為社會服務,促進經濟建設。所以,在我國需要更多具有專門的人才。總之,在中職語文課程中,需要關注與職業教育結合在一起。
三、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探討
1.建立體現能力本位的教材體系。
當前,對于中職語文教材,出現多個版本,但僅僅具有幾種體例,包括:依據文學史、文體、內容而編排的。對于三種體例均有優、缺點。我們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整合,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出發點,積極利用語文資源,使中職生利用這些資源培養自己的職業核心能力。
2.建立體現能力本位的課堂教學模式。
對于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能力本位為主,不斷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為了達到這種轉變,以行動導向的理念、方法為主,在所有教學活動之中,學習者作為主角,而參與者作為關鍵的一環,教師僅僅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使得學習者確定自己學習的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教學的進度、方向進行控制,依據學習者的表現,對其學習的效果給予評估,使得學習者的專業技術達到提高。總而言之,中職語文課程改革必須走出自我封閉的狀態,積極地適應現代教育的職業化要求。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于彩芹.談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J].語文建設.2014(06).
[2]陳玉秋,邱福明.語文課程改革代價的理性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04).
[3]李海林.語文課程改革的進展、問題及前瞻[J].語文建設.2006(03).
作者:王曉夢 單位:遼寧省錦西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