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疆高師課程設置改革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多元文化教師課程改革
新疆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一個民族自治區,除漢族以外,還生活著維吾爾、哈薩克、回、蒙、滿、俄羅斯、烏茲別克、塔吉克、柯爾克孜、錫伯、塔塔爾、達斡爾等47個民族,眾多的民族人口聚居和雜居,多樣的經濟類型,多樣的民族風俗和不同的語言文化交織,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存在的事實,使得具備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成為一個在新疆中小學校任教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然而承擔培養教師重任的新疆高等師范院校教育類課程設置和全國是統一的,課程的目標、門類、內容、時數等基本是一致的。在新疆的各個高師院校教育類課程設置框架中并沒有體現對教師培養的多元文化教育性質,這種“大一統”的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顯然沒有依據所要培養教師特質的目標而設置。新疆高師教育類課程對培養未來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特質是非常重要的。面對這種課程現狀,新疆高師院校設置的統一性的教育類課程應該引起反思,并需要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就培養多元文化教師的目標進行課程改革。
二、多元文化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課程
把新疆的教育現象定義為“多元文化教育”,就要對多元文化教育這一概念有所認識。國外學者的研究認為,多元文化教育即“能促進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豐富”,通常是指多民族國家對各民族的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的有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教育,以使學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能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享有應有的文化尊重。
我國學者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樣性為出發點,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學生都享有同等機會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條件下實施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對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當方式及參與多元文化的能力。而“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概念,有學者認為是指能體現學校學生中的不同民族、區域、經濟狀況、宗教、語言、性別、習俗等方面文化差異的課程內容。
由上述理念,“多元文化教師”可以理解為具有多種不同文化間的知識與理解并擁有能在不同文化間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充實關系的能力的教師。
三、多元文化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素養
在新疆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區域擔任中小學教師,要實現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素養?有學者認為:教師完整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應包含知識、態度和技能三部分。也有學者提出從文化認知、文化態度和文化實踐三個層面形成多元文化教育教師的能力和素養。
1.文化認知層面,是指教師應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有基本的了解,才能進一步實施多元文化教育。這個內涵包括所有的人,無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等,都必須享有學校教育機會的平等;都享有學習成就平等的機會;并以促進不同文化或族群的社會公平與機會均等實現為終身目的;教師對自己文化歷史脈絡和其他族群的歷史文化有基本的認識;教師要具備熟悉不同學生次級文化與生活經驗的知識等。教師如果能對不同的文化有足夠的認識,不僅可以帶給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動機,更能敏銳地察覺到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需要和反應。對多元文化的充分了解,使教師可以在考量不同文化規范的情形下,更加客觀、多元地看待歷史與沖突的現象,以隨時對自己原有的刻板印象加以調整。
2.文化態度層面,是指教師對處于多元文化環境中的人和事的情感體驗,有正負之分。如果教師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群體持負面態度,那么在進行教學和解讀課程時,會間接地影響學生對其它文化的感受。在多元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態度首先要了解教室中學生的文化差異,以建立學生起點行為的基準。教師必須是一個具有反省、主動思考、道德敏銳的觀察者與行動者,才能清楚地覺察到這些差異。其次,教師對學生的示范作用較強,教師對多元文化的態度往往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態度。因此,教師應隨時反省自己的教學過程與課程內容,避免因自己主觀的意識形態與偏見,而忽略了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另外,教師也應具備民主、包容與欣賞的文化態度,允許不同文化的學生能在民主包容的學習環境中成長。
3.文化實踐層面,是指教師自己形成的正確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行動上的表現。教師對多元文化有了正確的認知與態度之后,要把它真正落實在課堂內,面對教室中各種文化差異現象,教師無論在環境布置、對學生的期待、師生的互動以及語言交流方面,都必須呈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如此才能創造出一個公平、正義、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教室環境。另外,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展示時,應注意依據學生的文化經驗來設計教法,并將文化多元性的議題納入課程教學中。特別要注意教師應避免在教學中傳達對不同文化的負面印象,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的解釋與舉例,也要顧及不同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若教材中有不適合的內容應進行調整。
四、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新疆高師教育類課程模式和課程設置體系
關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模式,國外學者提出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模式值得借鑒。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學者提出多元文化教育實施中的難點是“教師必須接受特殊的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訓練”,這給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指明了一個方向。由此,國外形成三種多元文化教師教育模式,即單獨學程模式、整合模式、三階段模式,分別在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方面有一定的見解。單獨學程模式是在現有的師范教育課程基礎上,開設相應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
整合模式是不改變現行師范教育的課程框架,只是在課程內容上重新加以組織,將多元文化相關的材料經驗進行整合,融入相關知識學習與實踐當中,從而使教師形成能從不同族群的視角看待事物和多元文化教育要求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三階段模式即學習、發展與參與,尤其在第二階段通過心理學等學科形成多元文化教學觀點,在第三階段通過教學實習使師范生形成符合多元文化教育要求的教學技巧和策略。單從課程設置方面看筆者認同單獨學程模式的觀點。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在長期的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共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共性的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相同的和精神狀態方面相通的內容是較為廣泛的。以單獨學程模式來處理新疆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能較好地把握課程的國家統一性和普適性與民族區域多元文化教育的特殊性的關系。
關于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體系,國內學者提出多種觀點,有教育類課程的三大板塊即基礎理論板塊、拓寬視野板塊、操作技能板塊的觀點;有教育基礎類、教育技術類、教育工程類三類課程的觀點;有教育基礎類、學科教育類、教育工藝類、教育工程類、教育實踐類、教育論文六類課程觀點;有教育理論課、教育技能課和教育實踐課三個層面的課程遞次構成觀點。同時,學者們一致認為高師教育類課程中最重要的課程是教育實習,應大力加強和重點實施,提出了延長實習的時間,加強實習的管理,把教育實習與進行教育研究和撰寫教育論文結合起來,增強對教育實習的政策和環境支持等觀點。
以此為啟示,用單獨學程模式的觀點,筆者提出新疆高師多元文化教育類課程可以設置為教育理論基礎、教學實踐基礎、教育科研基礎、教育實習見習、多元文化教育基礎五大板塊的課程體系。
五、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新疆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構想
(一)關于課程的目標
體現多元文化特點的新疆高師教育類課程要達到的目標除包含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并養成專業精神;掌握和理解教育的基礎知識、理論和技能;形成教育的實踐能力及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之外,最主要的目標是要求準教師具有跨文化交際及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能力和正確的民族交融意識;了解民族文化,熟悉民族習俗,具有正確的民族觀和宗教觀以及多民族文化教育與課程觀;具有跨文化知識理念與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能力;能在多民族地區工作,容納與尊重多種民族文化的差異;能欣賞各民族文化教育,自覺抵制文化教育中的偏見和歧視;具有多元文化社會所具備的價值觀和態度;能熟練運用多民族語言,有效地進行文化教育溝通,具備在不同文化間進行交流與充實關系的能力,成為跨文化的多元文化人。
(二)關于課程體系
據前述觀點,筆者提出包括教育理論基礎、教學實踐基礎、教育科研基礎、教育實習見習、多元文化教育基礎五大板塊的高師教育類課程體系。
(1)教育理論基礎。內容主要有關為什么要學、為什么要教等理論問題,包括教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專題、教育經濟學講座等學程。旨在掌握教育的基本知識理論和形成教育的觀念,養成專業精神。
(2)教學實踐基礎。內容主要有關教什么、怎樣教、怎樣能教好、怎樣才算教得好、怎樣知道教得好等實踐問題,包括以課程論和教學論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的、心理的、管理與評價的學程,旨在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實踐知識、實踐技能,培養參與實踐的意識和教育實際的實踐操作能力。
(3)教育科研基礎。內容主要有關怎樣才能教得好、怎樣才能教得更好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探究和思考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包括教育研究方法論、行動研究、課堂觀察、教育熱點和焦點問題研討等科研理論與科研實踐的學科。旨在形成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專業理性,培養專業精神。
(4)教育實習見習。實習見習時間延長到18周。見習分散在大一到大四年級進行,實習在大四第一學期進行“支教實習”。實習見習內容以專題活動形式開展,見習以教育教學考察、觀摩為主,實習以教育教學實踐操作為主。每個實踐主題的具體活動內容與當時的教育類課程學程相關聯,由相關學程的任課教師負責設計實踐活動計劃。在實習和見習地點、學校和對象學生的選擇上,要進行民漢混合交叉的安排(主要是讓學生積累多元文化實踐經驗)。教育實習見習一方面訓練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還使學生融匯理論與實踐課程和科研課程,讓學生理解理論,學會實踐并創造實踐。
(5)多元文化教育基礎。內容主要有關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知識和政策基礎,民族心理理論知識,多民族教育特征,怎樣認識多元文化教育,如何融匯民族文化和進行多元文化交流,跨文化的多民族教育教學怎樣進行操作等問題,包括民族教育學、民族心理學、教育人類學、教育文化學、新疆多元文化教育講座、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與教育報告、新疆地方民族教育史等課程,旨在了解民族文化教育的知識、事實和現象,掌握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教育的教育文化學能力與技巧,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觀念,具備處理各民族文化教育差異的知識和能力。
六、結語
以上對以多元文化教師為培養目標的新疆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作了闡述,針對目前“大一統”的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提出了改革構想,但是課程的設置畢竟不是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徑,相關學者的研究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還應包括學校整體與教育環境的改革,以及學校政策、學校文化、所使用的語言、教師與行政人員的態度、教師的期望、潛在課程等,學校是一個微型的社會體系,在其內部亦有優勢文化和次級文化的存在,這種文化的差異不僅存在于學生,也存在于學校所有成員身上,包括教職工及教師。
因此,要使多元文化教育能成功地實施,則需要學校教育體系內的所有成員積極主動參與。當然,本文闡述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置改革畢竟是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課題,尤其在新疆這樣一個多元文化性質的民族地區,我們的高師教育和教師要將多元文化教育視為一種過程導向的教育方式,或許當前社會和學校一時間無法完全消除社會結構的缺陷,但教師可由課程設計方面著手,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時機,設計和開發不同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借以影響青少年學生,為今后長遠的社會文明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