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對中小學生教育影響作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研究目的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內涵,是中小學生接受教育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中小學生中產生心理障礙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根據近年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發表調查報告表明,全國中小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心理衛生問題的檢出率愈來愈高,并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學習、考試、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適應等方面的困擾。因此,中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引起普遍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學校體育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在探索之中,2000年12月,教育部頒發了新制定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在新教學大綱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充分地體現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之中,這為學校體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本課題從學校體育學科發展建設角度出發,運用體育學、保健學、身心醫學、教育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研究成果,采用文獻資料研究、社會調查、專家訪談和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來探討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積極效應和促進作用,試圖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依據。
2心理健康的內涵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動態過程,其內容極為豐富。根據國內外學者的論述和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人格完整與協調,能順應社會,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并與社會保持同步,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心理健康標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目前尚未有權威的定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據中小學生具有的特征、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與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我們認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大致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正常的智力發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3)恰當的自我認識能力和評價能力;(4)能保持對學習較濃的興趣與求知欲望;(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7)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3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與功能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的文件規定,我國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輔導與行為矯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2)開發智力,促進能力發展;(3)提高德性修養,培養良好品德;(4)培養學生主體性,形成完善的人格;(5)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6)有助于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
4我國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我國當代中小學生具有眾多的優良個性品質,如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知識面廣、獲取信息能力強等;同時也確實存在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高的問題,個別人的心理問題還比較嚴重,心理健康狀況也令人擔憂。據上海市中小學心理輔導協會(1995)對1684名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表明,心理障礙檢出率為15•4%,其中,小學生為23•2%。遼寧教育學院1995年對北京、上海的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表明,有35%的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而獨生子女的心理變態率達50%以上。張家治等人(1995)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有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占25%,心理衛生指標陽性項超過70%的學生占10•3%。本課題的調查研究表明:在中小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映和適應性障礙,心理疾患發生率在25%以上,在敵對、偏執、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等5個因子均分顯著地高于國內正常青年人水平和國外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中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主要表現在:獨立意識欠缺,依附性心理強;群體意識較差,環境適應能力較弱;意志品質薄弱,調控自我與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責任感、群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處理問題能力較差;缺乏自信心,易產生孤獨、寂寞和焦慮、緊張的情緒;大多數中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與合作精神。造成以上不良心理現象,或產生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過分呵護、溺愛,家庭環境不和諧,或教育方法不當(溺愛型管教、專制型管教、親子關系淡薄)是造成這些不良心理現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中小學長期實施應試教育,社會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的唯一標準,以及學生家長對考試分數的過分追求對學校造成的壓力甚大,因而,使學校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大多數學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而產生的不良后果;第三是因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薄弱,大多數學校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調查中發現,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中小學未能建立心理咨詢室,而學校各學科教師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能力,大多數教師對劣勢學生的教育處于“說服無用,壓服不得”的兩難境地,不能有效疏導與調整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心理困擾,以至心理障礙的發生。
5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積極影響與效應
人的身心發展是在個體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的。人必須通過各種活動(包括身體活動、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來促進機體的正常發育,增強體質,發展個體心理活動能力與個性。其中,社會實踐活動是人心理活動產生的源泉,它不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對象化,而且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實現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發展。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梢?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活動性決定了只有在個體實踐活動中,人方可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體育運動正是以人自身的身體運動來滿足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一種社會活動。學校體育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健康教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等活動,來促使學生體質的增強,為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身體健康成長,使他們精力充沛的學習與生活,并對其終身的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由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內在聯系,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研究表明,在學校體育活動中,教師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運用,加強心理引導,能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并能有效地調節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心境狀態,消除緊張情緒。同時,每天堅持參加一個小時以上的體育活動,能使學生身心愉快,對生活滿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加強,并表現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從學校體育的特點與功能來分析,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與效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5•1學校體育能有效促進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展
體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觀察、記憶和思維。在運動的環境中,體育活動有助于學生對事物做出迅速正確的判斷,提高認知能力。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學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移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并使思維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反應速度等得到改善與提高。同時,學校體育活動的多樣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智慧與實踐能力。
5•2學校體育能提高學生德性修養,培養良好的品德
體育活動對中小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個體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與學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關系,而且與體育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緊密聯系。由于中小學長期實施應試教育,學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學生表現出較多的不良心理現象,如自私、缺乏社會責任感等。體育是一項競爭和合作性均很強的運動,活動中需要密切配合與合作,否則難以完成任務,因而,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能培養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和開拓精神;并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堅毅和拼搏等優良的個性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5•3學校體育能凈化學生的情感,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身體運動改善了自我概念,有利于培育學生豐富的情感,陶冶學生情操。體育活動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并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些效益可能來自持續鍛煉所產生的心理影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絕大多數是根據自身的興趣、能力和條件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夠很好地勝任體育鍛煉的內容,這有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運動興趣。體育活動能使學生不良情緒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學生的精神狀態達到平衡而取得緩和,從而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疲勞,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據國外報道,許多國家已將體育活動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方法。根據學者基恩(Kyan)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750名心理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來消除焦慮癥;80%的則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F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會隨著身體運動的加強而逐步降低其強度,激烈的情緒往往在體能的消耗中逐漸減弱,最后會平靜下來。日本田園都市厚生學院院長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一書中為倍受心理壓力折磨的現代人提供了3條解除壓力的途徑,即冥想、運動、飲食。體育鍛煉在減輕壓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其原因是:壓力使能量抑制在體內,造成緊張和其他有害的影響,體育運動有助于釋放這種被抑制的能量,有助于頭腦轉向其他事情而忘掉郁積的失意和壓抑。臨床研究也表明,慢跑、散步和太極拳等中低強度的有氧體育活動,對治療抑郁癥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顯,能減輕癥狀,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對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有著積極的作用。
5•4學校體育有助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獨立性就是個性,是把依賴性的態度和行為轉換為自主的態度和行為,它是以遺傳傾向很強的氣質為中心,并在社會條件與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心理特征。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的個性就是人體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具體表現在興趣、愛好、才能、氣質、性格等方面。各種體育活動同個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培養和發展人的個性有很大的作用。實踐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豁達大方。社會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會適應性,是把以自己為中心的態度和行為轉化為社會的態度和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學生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也趨向冷漠。體育活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與社會的聯系。通過參加體育活動,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可以發展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調查表明,通過體育鍛煉會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發展個體生活方式,這有利于消除學習和生活等帶來的諸多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同時,通過學校體育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責任感、群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尊重他人和關心他人,并以積極的態度關心自身、家庭和群體的健康。
5•5學校體育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
學校體育以其豐富多彩內容和競技抗爭的形式吸引著學生前來參與,在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競爭與奮發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體育游戲中,也充滿著你追我趕、爭強斗勝的競爭。學生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游戲和運動競賽,可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因此,學校體育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最佳課堂。一些集體性的體育活動,由于抗爭激烈,集體配合性強,在活動中不僅要充分發揮參與者的身體機能,技術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協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過這類的體育活動可有效地培養學生具有現代人在競爭中善于與人協作共事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5•6學校體育能培養進取精神,提高學生的意志力
體育常常意味著競爭,意味著達到某一級運動水平或鍛煉標準,而這一過程則要求學生付出努力與汗水。體育活動的激烈與艱辛,使參與者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能磨練人的意志,付出極大的努力。在從事體育鍛煉和進行體育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失敗、困難、挫折、疲勞、受傷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長期的學校體育活動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種不同的考驗,能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并能有效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果斷勇敢、持之以恒的優良意志品質,以達到挑戰自我,磨練意志。
5•7學校體育有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其心理緊張
眾所周知,現代的青少年學生面對緊張的學習和來自多方的壓力,普遍感到厭倦和壓抑,易于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很顯然,處于這種心理的青少年學生十分渴望能從壓力下解脫和人性復歸。學校體育較好的滿足了這一需求。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學習、生活緊張。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仲庚(1992)認為,在業已發現的可以降低個體生活中心理壓力的因素中,有兩個因素最為突出:即社會支持和身體鍛煉。而參加體育鍛煉,增加了社會交往,從而易于獲得社會支持。研究表明,定期有氧鍛煉可以減少正常自主反應引起的緊張。有學者認為(季瀏,1998),體育鍛煉可作為”緩沖器”,它可以降低個體應激生活事件所帶來的緊張水平。因此,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活動,有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緊張。
6結束語
學校體育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能有效地調節學生身心矛盾,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它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康意識、主動探索與勇于實踐的精神,以及充分發展個性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建議教育管理部門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組織領導,大力推廣和實施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并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課程建設之中,并落實到實處。同時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加強中小學體育教師的人格、德行修養,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輔導水平,這是學校體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關鍵與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