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家長與教師沖突問題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原因探析
(一)家長的新興意識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社會發(fā)展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較之以前已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維權”、“自我”、“民主”、“發(fā)展”等新興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漸復蘇。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已成為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生事業(yè),“公眾對優(yōu)質教育的渴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對教育公平的關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盵2]于是家長們要求對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校務管理享有知情權,對教師教育教學的行為方式要求享有話語權,家長一天比一天更懷疑學校教育究竟能否使自己的孩子得以全面發(fā)展。由于家長和教師看待教育問題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理解教育的立場存在差異,因此也就產生了沖突。
(二)教師的新教育理念與家長的舊評價機制存在矛盾
雖然素質教育的呼聲一直響徹全社會,但由于應試教育的慣性和隱形導向作用,目前應試教育評價體系依然存在,家長的習慣思維方式難以轉變,這導致家長在教育中自覺不自覺地都青睞知識技能,視分數如命根?!霸S多家長普遍接受的還是分數型和學歷型的成才模式,對道德、心理等等都表現為潛在的淡漠?!盵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許多教師盡管在課程標準中有很好的評價建議,但在現實環(huán)境下,由于傳統(tǒng)的評價標準、評價制度并未相應改變,發(fā)展評價在很大程度上都變成了一種理想,變得難以操作,成為制約推進學生素質教育最突出的問題。當教師以理想主義的課程變革理念為追求來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時,就難以滿足高升學率的要求,勢必引發(fā)家長的失望與指責。
(三)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高
家長與教師發(fā)生沖突的原因經常是諸如以下情況:教師的教育言行不當,如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體罰和變相體罰等;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當,如大搞“題海戰(zhàn)術”,令學生負擔沉重;教師的職業(yè)操守問題,如不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等。這些無一例外都暴露出某些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高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在于對教育事業(yè)和對學生的愛不夠。特雷莎修女曾說過,“沒有愛的工作,是一件苦役?!苯逃ぷ鞲侨绱?,教師只有奉獻自己的愛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才能搭起師生之間感情的橋梁,使學生樂意親近教師,愿意發(fā)自內心地接受教師的教育。教師對學生缺乏熱情、態(tài)度冷淡甚至冷漠、不尊重學生的人格、隨意處罰學生、工作投入度不高等,這些問題產生的直接后果是師生關系的緊張,導致教育的失敗,而家長勢必不滿,會對這樣的教師和學校教育提出質疑。
(四)教師權威的逐步消解
涂爾干在《教育與社會》一書中指出:“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權威的活動?!钡壳埃處煹臋嗤匚怀霈F危機,其突出表現為“知識權威”和“道德權威”地位的松動。在通訊和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如今世界已成為一個“知識大爆炸”的世界,這意味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知識和信息的擁有者,因此所謂“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這樣的教師傳統(tǒng)文化形象現在已不是人人都認同的了。傳統(tǒng)的教師作為知識專家或知識擁有者的角色,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識權威正在面臨崩潰。過去建立在知識權威基礎上的“道德權威”也在經歷同樣的命運,“在全球化過程中,由多元文化價值觀所形成的道德相對主義,也對教師的道德權威構成了威脅?!盵4]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權威地位削弱后,他們更傾向于借助于家長的力量來解決師生沖突,如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做到耐心說服,而是動不動就要學生請家長來,這既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又破壞了親子關系,也削弱了教師在家長心目中的權威地位,家長不再盲目認同,不再甘于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的“教導”,家長對教師的權威認同出現危機。
二、理性看待家長與教師間的沖突
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雖然沖突有可能會傷害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感情,降低彼此間的信任度、削弱彼此的教育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沖突的積極性更占主導地位。所以我們不能將之全盤否定,教師和家長雙方充分認識彼此間沖突的積極性,可為妥善解決沖突奠定良好基礎。其積極性在于,沖突如果化解得當,則可以起到家長幫助教師成長,教師促進家長提高的效果,這無疑為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促進其專業(yè)成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沖突無論是發(fā)生在知識層面、價值觀層面、規(guī)范層面、方法層面還是態(tài)度層面,這些摩擦、碰撞和沖突都是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的極大考驗和鍛煉,這有利于教師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態(tài)度和行為等,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改進,以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家長教育方法的改進。家長是家庭的教育者,但不是專職的,他們一般都沒有系統(tǒng)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修養(yǎng)和知識。尤其是一些家長愛子心切、望子成龍,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容易一葉障目,常??床坏胶⒆拥囊恍┤秉c和錯誤,經過對老師提出的要求和發(fā)生沖突的反思,加之二者的溝通融合,可以讓家長理性思考某些教育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育方法。
三、妥善解決沖突的幾點思考
(一)雙方應正視沖突,不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
要解決沖突,那么首要前提是雙方正視沖突這一現實,不能采取消極回避的態(tài)度。但現實情況卻是,如上文所述,許多家長對沖突的處理都選擇了回避,并導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家長對沖突的回避主要原因除了對教師的尊重外,很明顯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害怕教師對自己的孩子有偏見,影響孩子的發(fā)展。因為,在學校這一社會正式組織中,教師占有對教育時間、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主導權,孩子發(fā)展的好壞與教師有直接的關系。家長和教師關系“好”,孩子自然就會得到特殊的“照顧”,如:上課時被提問的次數多、得到各種鍛煉的機會多、與老師交流的機會多等。因此,一些家長對沖突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對教師的不滿只能埋在心里或是以匿名的方式反映到學校去,往往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其實家長應該明白,只要自己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去學校“鬧事”,而是選取得當的理性的溝通方式、態(tài)度、語氣與教師交流、講道理,一般情況下,教師也會心平氣和地給予回應,害怕老師把氣撒在孩子身上的擔心是一種多慮。所以家長要消除心中不必要的顧慮,當發(fā)現自己的教育和教師的教育發(fā)生沖突時,為了孩子更好地發(fā)展,有必要找到教師真誠溝通。當然,教師也不能回避沖突。當今社會,父母不在身邊而被留給祖輩照看的孩子很多,教師不能因為其臨時監(jiān)護人年歲過大、思想老舊等理由放棄找其溝通、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樣,對于文化程度低的家長,教師也不能因為覺得與其溝通困難或是溝通效果不理想而放棄。針對這些情況,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了。
(二)雙方應加深理解,相互尊重
在學校教育中,經常發(fā)生的問題是家長不了解教師工作的復雜性與困難性,不知道影響教育因素的復雜性,特別是不了解許多因素是教師難以控制的。因此,每當孩子的成績不能使他們滿意或表現不好時,家長就會產生不滿,責怪老師沒有教好書,沒有盡到職責。同樣,教師可能因為過多重視自己的工作而忽視家庭教育的復雜性與困難性,從而責怪家長沒管好孩子,沒有主動配合教師工作。這就要求家長和教師能夠換位思考,彼此多一份理解。教師應認識到,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期望,教師要理解父母的這種愛子心切。而由于許多教師自己也身兼家長的角色,自己的孩子也在學校接受其他教師的教育,所以不妨換位思考,多從自己的家長角色去思考學校教育的問題。同時家長也應該了解,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日常工作繁瑣,他們不是神,不可能做到對家庭、社會、事業(yè)的面面俱到,所以家長應對教師多一份理解與寬容。
(三)學校應為家長和教師雙方搭建合作、溝通的橋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他們有權了解學校的教育活動,有權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學校應為家長與教師的合作與溝通提供便利,最好是可以提供有制度性的保障。就普遍情況而言,除了傳統(tǒng)的家長會這樣集中性的溝通,家長與教師的溝通都帶有自發(fā)性、隨意性,而且教師和家長的單獨溝通更多是在學生出現問題以后,如打架、逃學、吸煙、酗酒等情況下才進行。這恰似“堵”與“疏”的關系,教師的工作應該是“疏導”,應注重過程的掌控。反映在溝通問題上,學生出問題時要溝通,而平時更要形成與家長的系統(tǒng)性的溝通,以防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這種系統(tǒng)性的溝通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舉行班級活動開放日,邀請家長參與,讓他們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也可以了解教師和學校教育;定期為家長組織一些教育講座,給家長講授關于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幫助家長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向家長展示最前沿的教育改革理念,幫助家長革新固有的陳舊的教育觀;組建家長委員會,讓家長與學校及教師的溝通能集中、系統(tǒng)地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有助于家長間就教育孩子的問題進行經驗交流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