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國期間鄉土教材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鄉村教育運動的興起與河南鄉村教育概況
1.鄉土教育運動興起的原因
近代鄉村教育運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產物,它的出現既有國內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也有國外思潮的影響。近代以來,外患不斷,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生存危機,而封建帝制的推翻并沒有把中國人帶上民主自由的生活大道,連年戰爭給人們生活造成極大的破壞,而鄉村破壞尤甚,“中國近百年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鄉村破壞史。”【I]兵禍與天災交織,內憂與外患并存,極大地破壞了中國農村的經濟,農村生產力極度疲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滌蕩下,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西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影響著中國的思想界和教育界。于是,一些愛國人士開始思考和探索拯救中國的道路和方法,他們把教育當作解救中國鄉村的一劑良方,“惟中國農民,知識低下,生活枯窘,故必賴教育才能提高其知識,改善其生活,且農村組織不良,文化落后,又必賴教育才能改良其組織,促進其文化,我國謀建設農村,勢必注意到鄉村教育。”[2】河南百泉鄉村師范學校創辦的《鄉村改造》,是這樣論述鄉村教育的緊迫性以及對于中國的適宜性的:“德意志國仇的報復,基礎是教育的力量;蘇俄革命的成功,開始于鄉村的工作。至于土耳其的建國,波蘭的復興,莫不是著手于教育與鄉村運動。其他如一切社會運動的實驗和開拓,也幾乎沒有一個不是以鄉村為起點,拿教育作為手段的。這些事實都是證明鄉村教育對于民族、國家,有極大的關系的可信任的憑據。而且,鄉村教育運動的進行,比較與他同一性質的,也較為容易;因為他有現成的陣營——鄉村小學,不必另起爐灶。而且陣營是星羅棋布似地到處皆有,所以工作推行的力量,是普及而廣大的,并不拘于一隅。因此,我們深信鄉村教育是目前解除國難,復興民族,唯一無二,最經濟捷易的方法。”
2.民國時期河南鄉村教育概況
民國時期的河南,軍閥混戰,土匪橫行,農村一片凋敝。農民在生死線上掙扎,能接受教育的兒童寥寥無幾,貧窮不可怕,無知更可怕。河南一些有識之士看到廣大鄉村的貧窮及村民的愚昧落后,從2O世紀2O年代開始,就有一些人士致力于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在河南進行最早也是時間最長的當推王拱璧“青年村”的新村建設和新村教育實驗。同時,在地方自治的刺激下,河南民眾教育興起。民國十八年,河南村治學院在輝縣百泉建立,梁漱溟任村治學院教務長,一年以后,此學院奉命解散,梁漱溟離開百泉村治學院到山東鄒平主持鄉村建設研究院。村治學院停辦后,村治人士于汲縣成立村治同學會,在香泉寺下創辦香泉小學校。1931年,梁漱溟蒞臨汲縣,指示于小學校附近創辦民眾學校7處(后又有增多),并捐款5O元作為創辦費。而為了鄉村教育的可持續性,亟需為鄉村教育培訓師資,在村治學院建立的同時,河南省立民眾師范院與省立民眾實驗學校在開封成立,一年半之后,省立民眾師范院遷往輝縣百泉,更名為河南省立百泉鄉村師范學校。而2O世紀30年代河南省教育廳為改造初等教育及為更好地進行民眾教育而設立的教育實驗區實質上也是鄉村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杞縣教育實驗區、開封教育實驗區與洛陽教育實驗區。
二、鄉村教育與鄉土教材的關系
鄉村教育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鄉土教育,鄉村教育離不開鄉土教材。首先,從鄉村教育的目的來看,鄉村教育運動立足于農村生活實際,以改良農村現狀,解決農村各種實際問題為目的。鄉村教育“從生產教育方面來說,應以鄉土教育為目標鄉土教育實施的最后目標,也就在改進鄉土的生產生活教育的實施,應由鄉土出發,以鄉土經驗作基礎。”【4]其次,從鄉村教育的內容看,鄉村教育的內容是實踐的、實用的,也是鄉村社會生活的全部。1930年,河南二師附小教師韓照遠提出鄉村教育教授科目主要為鄉土科,“鄉村教育不同于城市教育,因它們的環境不同,鄉村教育所授科目也不應同于城市。具體內容為:國語要注意民間的歌謠、故事、童話、謎語和鄉村的特殊性,以及田地契約的寫法,書信的格式等;算術要注意日常的應用,如田畝計算,糧價計算,稅款計算珠算尤為重要,以養成兒童對于社會生活的應用;社會,講地理,應先講鄉土地理,講歷史,要先討論鄉土史,以及現在農村生活的改進,漸次推到遠的大的地方去”¨]可見,當時鄉村教育的內容的確是廣泛而不狹隘、實用而不空泛的,鄉村教育運動在事實上是一種包括生產技術、政治觀念、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以及自衛教育等多個層面的鄉村社會的整體重建運動。最后,從鄉土教材方面來看,鄉土教材中蘊含的鄉土文化更易于民眾接受,因此,適宜于鄉村教育的需要。這些鄉土文化通常以民間歌謠、諺語、俗語、戲曲等形式表現出來。從事教育多年,熱心于社會教育事業的趙質辰先生十分重視歌謠、諺語作為鄉村教育教材的價值,他說:“中國舊日歌謠、諺語中,包括不少至理名言,且通俗葉齲,教導學生時,加以解釋,學生即能瑯瑯上口,其感人之深,記憶之易,運用之適,實較現今小學教科書,強百倍也。雖此等教材,不免有不合理及帶迷信者,教者可慎加選擇,或略加修飾,亦未嘗不可。”他曾于村夫野叟之口旁搜博采,歷時6年匯集編輯成《河南諺語集》作為民眾教育教科書。此外,百泉鄉村師范學校刊物《鄉村改造》設有“鄉村歌謠”特輯,在特輯中,收錄了百泉歌謠106首,民間歌謠l0首。歌謠來自社會最底層,反映社會最底層的生活,因為來自民間,所以借此作為宣傳的手段和內容,便更易為民間所接受。根據民國河南鄉村教育中鄉土教材的內容,可以把民國河南鄉村教育運動中的鄉土教材分為3類:一類是農事農俗教育,以王拱璧在西華縣孝武營村的試驗為主;第二類是民生教育及鄉土活動,主要體現在省立民眾師范院和百泉鄉村師范學院;第三類是鄉土調查和民眾讀物,主要體現在省立教育實驗區的民眾教育活動中。
三、新村自治與農事農俗:王拱璧新村教育及其自編教材
王拱璧①于20世紀20年代在河南省西華縣孝武營村進行了一種新村教育實驗,從最直接的因素來看,這種新村教育實驗是受以武者小路實篤為代表的日本新村主義思想的影響。從內部因素看,更多的是不滿北洋政府統治、拒絕官治的一種被動的農村自治的應對。自1920年,王拱璧在孝武營村漸進開始自治改革,成立青年自治會,改孝武營村為“青年村”。在村自治會的支持下,王拱璧將其父創辦的“崇實小學堂”改名為“青年公學”,探索新村建設和普及農村教育的具體道路。新村教育把教育與農村改造緊密結合起來,實行“農教合一”的新教育體制。教師講課使用自編教材,教材從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出發,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內容上注重農事教育和農村風俗改良教育,以“勞動”、“健康”教育為中心。王拱璧還親自編寫“好人”手冊作為鄉民的訓練材料。
四、民生教育與鄉土活動:省立民眾師范院與百泉鄉村師范學院的鄉土教材
1.民生教育:省立民眾師范院的鄉土教材河南省立民眾師范院與百泉鄉村師范學院是前后發展的關系,民國十八年秋,河南省教育廳于開封建立省立民眾師范院,建院1年,成效甚微。師范院人士鑒于鄉村教育之需要,自動呈請教育廳,建議將學校遷往輝縣百泉。在成立一年半之后,民眾師范院遷至新鄉輝縣百泉村治學院舊址,初仍稱民眾師范院,后更名為百泉鄉村師范學院。省立民眾師范院遷至百泉后,把教育目標確定為解除民眾痛苦,改善民眾生活,提高民眾知識,增進民眾健康。目標確定之后,師范院即著手編輯教材,其中一些是與民眾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的鄉土教材,如關于生計教育的《百泉農諺集》。農諺是流行在鄉村里的一種語言,其形式素樸、簡單,而且多數是有韻的,內容是農民積若干年從實際生活中體驗得來的經驗。師范院教師匯集農諺100余條,并按照季節的順序和內容將它們羅列起來,一一地加以簡明的注釋,編纂成《百泉農諺集》,J、冊子。從語言方面看,《百泉農諺集》里的農諺語句組織非常簡短,最長的不過8句,最短的僅有1句或2句;從內容上看,農諺中蘊含的知識主要有下列幾種:種植和收獲各種作物的時期,例:椿花落地,麥子斷氣。預測旱澇(雨量)的方法,例:日頭穿鞋不過三;社后雷聲發,大旱一百八。預測收成好劣的方法,例:稀麥稠秋坑死人;八月十五云遮月,到了年來好收麥。季節變動的認識,例:清明到小滿,一百零五天;蟋蟀叫,秋天到。作物、果樹的長成與家畜孕的期限,例:秋四麥六;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胡桃等九年。總而言之,不外乎是對自然變遷與農產收成的關系的描述。除正常的識字教育、生計教育、公民教育等內容外,遇有特殊的生活場景,民眾師范院還就地取材,編輯供民眾學習的小冊子,如在百泉鄉四月藥材會開始之前編輯的《新刻泉會招牌歌》。此招牌歌共分44節,有字496個,生字301個,重復的字約達50%的比例。歌中除了介紹藥材會上最常見的招牌以外,同時也介紹了若干用語、數目字及度量衡的名稱,以適應趕會人的需要。在《招牌歌》的后面,還附有一個《招牌歌教授法》。
2.鄉土活動材料:百泉鄉村師范學院的鄉土教材百泉鄉村師范學院是當時省教育廳設立專門培養農村小學師資的唯一一所師范學校。確切地說,它是一個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實驗區,企圖通過鄉村教育來培養中小學教師,普及農村教育,振興農業生產,改造農村社會[。百泉鄉師的教育理念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影響,其教育內容多與活動相結合。“鄉村民校的教材是要以民眾的生活作根據,民眾生活需要什么,什么就是應有的教材中國幅員是如此廣大,山川縱橫,交通不便,南北風俗不同,東西環境各異,因此各地的民眾生活自難相同,民眾經驗亦屬各異,所以鄉村民眾教材,自當因地制宜,隨域而異,鄉村民校教材應有地宜性的。從此看來,鄉村民校的教材應當是活動的,而非固定的。”[8為此,百泉鄉師研究部編輯了《鄉村里的兒童節活動》、《應用歌曲集》等鄉村教育類叢書,以及《天爺會調查》、《四月會調查》等鄉村社會調查類叢書。鄉師下屬民眾學校所進行的鄉土教育也多體現于鄉土活動中,教材多是一些鄉土活動類,內容主要兼顧兩方面:一是國家特殊日紀念活動,二是鄉土農事民俗活動。如,稻田鄉校在鄉村收獲節時,舉辦了收獲節活動——游藝會,編寫了《應當取締的私塾》、《不識字的害處》、《放足運動》3本話劇;演出歌劇《學生與農夫》、《收獲節歌》;編排“鋤頭舞”;編寫歌曲《美麗的秋天》、《田家四季歌》、《不識字的痛苦》、《怎樣種田》等。劇本、歌曲與舞蹈都是以民眾生活為背景,以民眾生產生活為內容,期望“在這個混沌的、動亂的、戰云迷漫的時代,通過游藝會來把這些無知無識的民眾喚醒,改良風俗,增進生產,提倡讀書與愛國的種種事情,給他們一種刺激。”③對于兒童而言,更具有吸引力的就是鄉村游戲,“兒童是以游戲為生活的,兒童生來就好玩。外界的刺激與內部的行動,都能引起他的動作。所以我們應當說他有適當的游戲。并且當教師的應該想出方法來領導他們游戲,或作他們游戲的伙伴。利用他們這種好游戲的精神,來養成種種良好的習慣。游戲性的教育,是現在新教育中最有價值最值得研究的。”|9]實驗研究部曾就“當地之鄉土游戲可應用于教學者有幾種,其辦法如何”與各鄉校進行討論,各鄉校就本鄉適合于教學的兒童游戲進行說明,由研究部匯集統整為文字材料。如百泉鄉校提供的“老鷹捉小雞”、“開當錢”、“輪轉錢和贏牛”;稻田鄉校提供的“織十字布”、“老和尚受罪”;等等。各鄉校不僅對于游戲的方法、規則、人數及應注意事項等一一作介紹,并說明了該游戲適合于何種年級,應用于何科教學,有何作用等。
五、鄉村調查與民眾讀物:教育實驗區民眾教育的鄉土教材
1.省立杞縣教育實驗區的鄉土教材
杞縣教育實驗區于民國二十三年成立,目的是通過教育“積極創造其國民適應新環境之生活能力,以達于新形態建設完成之境。”[J0.教育形式是民眾教育與短期義務教育相結合。實驗區設有調查編輯股,負責社會調查及教材編輯工作。教材編輯既要滿足民眾教育的需要,又要適合短期義務教育使用。鄉土狀況調查是進行鄉村改造與鄉村教育的基礎。教育實驗區負責人趙邦俊認為,大至國家,小至鄉村,都有自己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精神,欲改造之,必先弄清其自身結構、生存之方式與環境是否相適應[11]。為此,調查編輯股進行了農村社會調查、廟會調查和杞縣概況調查等鄉土調查活動。廟會調查包括對淮陽太吳陵廟會的調查和杞縣張莊孟姜女廟會的調查,淮陽太吳陵廟會的調查成果集成《陳州太吳陵廟會概況》一書。書中對太吳陵廟會進行了全景式地掃描,包括“淮陽的歷史沿革”;“太吳陵的基本情況如陵墓及建筑、陵園的碑、傳說中的人祖爺、朝祖進香等”、“趕會的群眾及其交通,如群眾人數、組織、經濟來源、活動內容及交通狀況等”、“廟會中的商業活動,如固定攤鋪的統計、各街的買賣分類及總計、商業經營的方法、民間讀物、民間游藝”;“廟會管理及稅收”等均作了詳細的統計和說明。最后闡明了太昊陵廟會的發展,并調查收錄了大量流行于民間的關于太吳陵的神話傳說。該書籍既是當時實驗區進行民眾教育的鄉土教材,更是研究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資源。實驗區自編教材以應用于民眾教育為主,所編民眾教材與民眾教學,俱為結合杞縣實際,“農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教材采取適合新生活運動者,教授以家族倫理的道德,及對社會、國家,世界應有的新知識;農民不知衛生的方法,教授以個人及公共衛生的常識,與養成勤勞整潔的習慣農民不知病蟲害之防御,教授以防御及驅除病蟲害的方法;農民不知農產合作的關系,教授以販賣合作、生產合作、消費合作、信用合作的利益;農民不知自治的運用,教授以團體自治和自衛的組織,使運用團體,以謀農村的建設。”[實驗區短期義務教育是在經費困難,初級小學不易普及之時,為救濟年長失學兒童的一種教育。與民眾教育相比,短期義務教育中使用的自編教材相對較少,但教材除各地方及各書商翻印教育部編輯課本外,并編輯有補充教材,加入含有地方性農工商業的鄉土材料}j3]。
2.開封教育實驗區與洛陽教育實驗區
開封教育實驗區的使命是兼顧小學教育與民眾教育。為因勢利導進行民眾教育,教育實驗區決定通過調查了解本地社會概況,再確定民眾教育的任務。為此,本區常委李廉方先生制定了調查范圍,由張履謙負責調查并編輯成書。因經濟拮據和時間有限,調查范圍僅限于開封相國寺及其附近。張履謙于民國二十三年進行了民眾讀物調查并寫出了《民眾讀物調查》一書,時隔兩年又進行了民眾娛樂調查并寫出《民眾娛樂調查》一書。這些書籍既是了解民眾生活、進行民眾教育的依據,也是鄉土教材較好的范本。以《民眾娛樂調查》為例,該書集中了當時多種相國寺的民眾娛樂形式,如戲劇、說書、大鼓書、道情、相聲、竹板快書、西洋鏡、賣解者、幻術、玩鳥等。作者調查了梆子戲、京劇、墜子戲等地方戲劇,分別就他們的產生淵源、在河南當地的具體表現形式、藝員的生活狀況及劇目等進行詳細的調查。此外,作者還就說書、大鼓書、遣隋、相聲等娛樂形式展開論述,敘述它們的歷史、現狀、表演者生活等。作者尤其重視現實的調查和統計,認為這比起那些專供社會史的史學家們在書本中去構成社會的愚鈍行為要科學得多,真實的調查將社會現實生活畫面如影片一般展示在子孫后代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文化傳承價值。洛陽教育實驗區是由中國社會教育社動議,協同河南省教育廳、洛陽縣政府共同舉辦的,民國二十三年四月成立董事會,五月開始籌辦。實驗區設在東呂家廟村,實驗區教育的目的是以村為單位,“謀教養衛生活之合一,奠定基礎,在開始實施初步教育,使村政建設,村容整理。”[1】課程重視勞作生產,教育與勞動合一,做學教合一,培養鄉村生產人才。教材盡量采用民眾生活需要的鄉土教材,籍以鞏固民眾鄉土意識【Is-。可以說,鄉村教育與鄉土教材息息相關,鄉村教育的目的與內容決定了它在實踐的過程中離不開鄉土教材。鄉土教材為鄉村教育提供了豐厚翔實的鄉土素材和鄉土知識,為鄉村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載體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