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心理教育方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校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高校素質教育的前提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受單一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致使學生身心整體素質發育不良。這種教育模式培養的人,知識面窄,缺乏創新意識與能力,適應社會環境差,已很難滿足現在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解決的出路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將提高整體素質的素質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發點。人的素質結構中包含著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五類基本素質。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結構中的一個子系統。完整的心理素質結構包括認知品質、情緒、意志、個性傾向性(興趣、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和個性心理特征(性格、能力、氣質)等多方面因素。在人的整體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是基礎,對人的其他素質及人的素質整體有重要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心理品質直接控制著人體的生理活動,調節著活動能量的釋放,對增進人的生理機能和提高人的身體素質有重要影響。

2.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內化科學文化知識的必要主觀條件。認知心理能力直接關系到內化的方式、過程及效果;情感、興趣等非認知心理品質則往往成為內化過程中的動力因素。

3.良好的心理素質包含著道德認識、道德體驗、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只有遵循人的心理發生、發展及活動的規律,道德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4.人的外在行為受人的多種心理因素而不僅僅是認知水平支配,心理素質對人的整個行為模式以及一生行為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提高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關鍵。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大學生個性的主要促進因素

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青年期是個體走向獨立和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身心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在人的一生發展中也是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觀念、態度和經驗將對今后的人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青年期是人生的重要探索期,青年為了獨立地走向社會生活,要充分考慮、設計未來的生活。他們開始探尋人生的真諦,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他們開始嘗試、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如家庭角色、學生角色、青年角色、性別角色和職業角色。他們開始擴大自己的社會交往,增強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理解。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新的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危機期,這一時期的情緒騷動、內心沖突等“動蕩不安”的特點十分顯著,因而大學生身上較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各種心理障礙,如焦慮、煩惱、自卑、孤獨、憂郁、健忘、嫉妒等。這些障礙對于大學生的成才及適應社會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促使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完善,并提高心理免疫能力,幫助他們走向成熟與獨立。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有效手段

青年期也是為成人生活而準備并面向未來的過渡期。青年期面臨社會化任務。社會化就是人獲得知識、技能等本領,使之成為其社會的比較合格的成員的過程。社會化的意義不在于使個體被動、消極地接受社會的影響,成為一個毫無個性的“標準人”,而在于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主動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個性豐富的人。社會化實質是一種社會與個人相互作用的雙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在一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認識到自我,并掌握了一定的社會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會角色,同時也積極地反作用于社會環境。青年期的社會化任務相當廣泛,其中重要的有:學習與同齡男女的新的交際;學習男性與女性角色;從父母或其他的成人那里獨立地體驗情緒;有信心實現經濟獨立;準備選擇職業;作結婚與組織家庭的準備;學習作為一個市民的必要的知識與態度;追求并實現現有社會性質的行為;學習作為行為指南的價值與倫理體系等。所有這些社會化任務,都從不同側面和不同程度地與個體的認知心理能力和非認知心理能力(如情感等)有關。從社會化的整體情況看,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影響著其社會化進程和程度;另一方面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程度本身又折射出其心理素質的高低。在整個大學階段,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和場所是大學,因此大學教育特別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承擔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化的主要任務。但傳統的大學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被簡化為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在社會化的很多方面,如發展個性、為未來的生活和社會角色進行心理準備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遠遠不夠。因而從全面促進青年的社會化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極為必要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指通過教育所期望達到的某種結果或狀態。它對于人們的行動具有導向、激勵和規范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施加影響的過程。為了保證該過程能順利進行,必須建構一個切實可行的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總目標。這一目標的制訂既要考慮到現在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總的宗旨是:著力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使其個性和諧,社會適應性強;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開發潛能,發揮優勢能力;增強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決大學生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發展性問題;預防和減少心理疾病。在總目標下,可根據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分別提出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如一年級側重大學教育環境的適應、人際關系、學習方法、性心理等,四年級側重職業心理教育等。

(二)教育原則

1.系統性原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全體大學生實施的一種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切實把其納入到學校教育的總系統中,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整體效益。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有功能,首先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糾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視為只針對個別學生的咨詢活動,是個別專家、學者的工作。其次,要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建立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育人體制。

2.學生主體性原則。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環境和教育與發展的關系,即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所提出的教育措施,應適當高于個體的原有心理水平,并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個體的心理需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應不斷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學生的新的需要。但教育效果的好壞,最終體現在學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響。以學生為主體,即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學生的人格,給學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讓他們能夠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應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激發其內在的發展動機。

(三)教育內容

在心理素質教育中應遵循“人的素質是歷史的產物”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在不同歷史時期,人的素質有不同的特點與內涵。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對人的素質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要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我國高校的素質教育面臨著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任,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研究21世紀人才需求的特點,并據此確定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概括起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創造力的開發。在一個人的能力系統中,創造力是一種最高層次的能力。創造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能極大地挖掘青年豐富的智力資源,并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創造不是一項孤立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而是涉及多種心理活動的艱巨復雜的勞動。通過創造活動,大學生可極大地擴展自我認識,增強自覺、自信與自尊,堅定人生的目標。創造教育是健康個性塑造的重要手段。

2.健全個性的培養。大學生健全個性的主要標志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自我修養,愛集體、愛勞動、愛護公物,勤學鉆研,心胸開闊,獨立見解,不以自我為中心,能替他人著想,能夠不斷地推理和判斷,具備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與獨立性,意志堅強,具備豁達的胸襟,比較穩定的情緒,富于幽默感,等等。

3.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維持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之一。青年期是人一生中的社會交往活動極其活躍的時期。好交往是青年的社會生活特征,這是由青年的身心特點所決定的。青年人精力充沛,情緒飽滿,尚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去,并從社會交往中不斷豐富社會生活的內容。

4.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大學階段處于青年晚期,性生理機能成熟而性心理發展相對滯后,若沒有得到及時的指導與幫助,將會出現各種性的困惑甚至產生嚴重的性危機。青年大學生對戀愛本質、擇偶原則與標準、性行為與性道德等問題的認識與評價,將會影響其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建立。因此,大學生婚戀觀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5.自學能力的提高。人類己進入信息化時代。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提高與改善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重要。但我們的大學生這種能力卻十分缺乏,這與我們的傳統教育觀與學生過去養成的學習態度與習慣有密切關系。大學應改變傳統的把學生視為“知識接受器”的育人模式,應大力提高大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增強學習的信心,發現科學知識的內在規律與美學價值,成為真正的思考者與創造者。

(四)教育途徑

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大致表現為以下的形式或類型:

1.發展性心理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解決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各種發展性問題。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從總體上看,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正常的,即使出現問題也屬“正常的波動”,但若得不到及時的指導,就可能發展成嚴重的問題。例如,新生面臨到的適應性問題,畢業生面臨到的就業選擇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感問題,學習方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發展性心理教育來解決。在具體實施上,可采取多種方法,包括(1)開設心理教育系列課程;(2)專題性心理健康講座;(3)心理衛生宣傳活動,等等。

2.個別化心理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解決少數學生較嚴重的心理障礙問題。個別化心理教育具有專業性與針對性強的特點。其主要實施的途徑包括心理咨詢室、心理信箱與心理熱線;其方法常用專業性的心理治療技術。個別化心理教育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難點,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個別化心理教育質量的改善,既可提高心理咨詢在學生中的聲望和良好的影響,也可發現潛在的嚴重心理障礙者,并及時采取適當的教育對策。

3.自主性心理教育。學生間的心理教育與幫助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在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中應切實落實大學生是心理教育主體的基本觀點。實際上,青年學生間的影響是很大的,應將其轉化為積極的動力。在具體實施上,應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學會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組織部分。

三、西南交通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系統

我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視,由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具體規劃指導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具體實施,并配合學生處與團委的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兩年來我們不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設,已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系統,其核心是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該網絡系統的主體是學生,因為無論何種教育,其目的總是為了學生,為了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通過網絡進行全方位的心理素質教育:

1.舉辦心理衛生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處于青年中期的大學生生理發展已完全成熟,但生理和心理并不是同步發展的。從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來說,不論是社會認知、情感成熟方面,還是在自我意識方面,都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過渡時期”,存在著許多矛盾。如渴望交往和友誼,但對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又感到茫然無措;情緒易激動和變化起伏,但又不知如何正確地調節和疏通。這些都需要學校積極地加以教育和引導。鑒于這樣的情況,我校的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舉辦了多次心理衛生講座,實踐充分證明了講座的行之有效性。首先,針對大學一年級新生不適應環境、眾多“高手”聚集一堂而比之不及所產生的失落感等,舉辦了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系列講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我們還對校女生部、機械學院、經管院及人文學院的女生開展了專門的女性心理講座,讓女生知道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和心理衛生知識,反映甚好。最后,針對大學四年級畢業生面對就業的實際情況,我們開展了就業指導和就業前心理準備方面的講座。另外,各種交流會、與老教授的座談會、聊天沙龍,也給廣大同學提供了交流和傾訴的場地,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獲得提高,使心理健康知識得到普及。

2.不斷拓寬心理教育手段,積極開展心理圖書閱覽和性教育活動。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建有自己的書庫和閱覽室。值班老師經常帶領同學們開展書評活動,這不僅提高了同學的修養和素質,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了解,增進了友誼。大學生處于青年中期,性心理發育已經成熟。他們隨著交往的擴大,擇友的標準日益清晰;隨著大眾媒介有關戀愛與性問題的渲染,以及自身生理反應的體驗,大學生對戀愛問題、兩性問題既敏感又好奇。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容易由此產生各種困惑或心理障礙,其中包括失戀、單相思等戀愛心理障礙。因此,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我校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采取錄像與講座結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性教育,以免受外界不健康錄像的影響。

(二)心理教育和教育研究緊密結合,互相補充,相互促進

在心理咨詢中,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結合起來,主張積極預防和治療相結合。遵循心理咨詢規律,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面對面咨詢和電話咨詢相結合,個別咨詢和集體咨詢相結合的多種形式,以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1.對心理基本健康的學生作發展性咨詢。有些學生已適應大學生活,對自己基本滿意,覺得生活比較充實,雖然平時也有一些煩惱,但能夠正確對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充滿自信心,能較客觀地評價自己。性格開朗,人際關系和諧,業余愛好廣泛,有一定的自律性,生存能力較強。對于這些心理基本健康的學生,我們主要是進行發展性的咨詢,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質,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2.對一般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者的咨詢與治療。有些同學因學習方法不當,人際交往不良,失戀、單相思,再加上心理調適能力差造成心情壓抑、焦慮不安,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還有些同學心理障礙的時間較長,甚至從小學開始就有心理問題。進大學后由于陌生的環境,又遠離父母,人際關系淡薄,使心理障礙變得尤為突出,已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們針對其具體情況,從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學會心理調適幾方面出發,激發學生培養多種興趣,使課余生活豐富起來,各方面素質得到提高。我們還利用計算機對一些心理障礙嚴重的學生進行EPQ、16PF等心理測試,使心理咨詢工作更加科學和客觀,使學生了解真實的自我,正確分析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快地走出心理困惑。

(三)適應當代大學生成才的新需求,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和創造力開發

1.通過大學生心理學會這一社團組織,與學生建立緊密聯系,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大學生心理學會是我校百花齊放的學生社團之花中的一朵奇葩。它在起著溝通學校與學生橋梁作用的同時,在配合學校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心理學會的目的是“使健康者更健康,不健康者能得到及時的幫助,提高大學生的生活品味”;“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在學校這個小舞臺上,它既能及時向學校反映同學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隨時可以調整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造就跨世紀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又能夠通過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會員與廣大同學的密切接觸,產生良好的影響和輻射作用,形成和保持優良校風、學風。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著重抓好心理學會的組織建設,使它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抓好心理學會的組織建設,首先要健全其組織機構。心理學會由委員會和會員組成,委員會又由會長一名、副會長兩名和若干名委員組成,委員會中設編輯部、宣傳部、外聯部、咨詢部、學術部、辦公室,部室分工明確。其次,抓好干部隊伍建設,注意干部的選拔和任用。因為對于一個開放性組織,必須要有團結、奮進、積極向上、富有開拓精神和影響力、樂于奉獻的領導班子。對干部要進行認真考核和挑選,選勇于負責、有責任心和事業心的同學進入委員會,真正擔負起光榮使命。最后,要努力培養每個會員的責任感、成就感和榮譽感,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緊緊抓住大學生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舉辦豐富多采的活動,給廣大會員提供盡可能多的施展才華和抱負的天地。

2.加強對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指導學生進行科研活動,以適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21世紀是創造的世紀”,而大學生高層次的素質體現在創造素質上,創新是個性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對近700名大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具有創造傾向的比例相當高,但學生的自評卻很低,于是我校從改變舊有觀念做起,認為創造力并不只是“大人物”才有的,創造力是每個大學生都有的一種潛在的自然屬性,是人類億萬年來智力進化的結果,強調學生在多層次上多有創新思維。我們聘請了創造學專家羅成昌老師為心理學會顧問,并為大學生開設了“如何開發創造力”的系列講座,舉辦了有關創造力方面的聊天沙龍,還出版了由學生自己撰稿、編輯、排版的“大學生創造力與創造課題研究專刊”。根據創造性素質是最高層次素質的總要求,我們指導學生籌建了大學生創造學會。我校心理學會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為學生在踏入社會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的具體指導下,面向全校一、二年級本科生開展了包括“思想動態及學習情況”、“雙休日”、“生活花費情況”、“戀愛觀”的系列問卷調查,最后還結集出版。通過兩年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我們取得了一定實效與良好的社會效益。華西都市報、教育導報、中國青年報、四川衛視、四川教育電視臺均對我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作了報導。

四、對策建議

1.應轉變傳統的“專業知識”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基礎與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造就跨世紀綜合性創新人才的基礎,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是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必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于轉變思想,改變只對有心理疾患的學生才進行心理教育的老觀念,樹立對全體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新觀念,使學生能自覺地維護心理健康,學會情緒調適與心理保健,建立積極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優化個性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2.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納入到學校整體教育體系中去,使之成為有機的組成部分。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以深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和提高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及實效性;應建立多層次、多途徑的心理教育網絡,將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發展性教育與個別教育,心理教師專業教育與一般教師業余輔導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學會的主體作用;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大學生素質評估體系。

3.應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創新教育可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與完善。我們認為根據我國高校創新教育仍然相當薄弱的現狀,現階段創新教育的開展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加強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大學教育階段加強普及科學創造學知識十分必要,創造教育要打破創造的神秘感,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創造可以體現在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因此,通過有意識的創造教育活動,可以喚醒、啟發、誘導、挖掘大學生豐富的創造潛能,并使之以全新的觀念審視自我,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豐富創造力。這對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統一及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尤為重要。

(2)加強校園創新文化建設。包括優化創新教育的課堂環境和課外教育環境,使學生生活在一個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之中,視創新為生活之必須,學習之必須,健康發展之必須,從而從整體上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名山县| 通渭县| 赤城县| 曲阜市| 布拖县| 鄱阳县| 凤翔县| 信宜市| 保德县| 南部县| 敦化市| 林口县| 台北县| 青浦区| 山西省| 浦城县| 亳州市| 衡南县| 江阴市| 曲沃县| 余姚市| 滨州市| 汤原县| 沙田区| 郑州市| 溧水县| 巩留县| 玉田县| 喀什市| 绥宁县| 沧州市| 怀仁县| 阳原县| 资源县| 丹阳市| 南和县| 鸡泽县| 云龙县| 赫章县| 金溪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