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部經濟與碩士就業競爭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從市場需求來看,表現出供大于求,畢業生普遍感覺就業壓力大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近年來,西部高校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率雖然沒有低于平均就業率,但市場需求情況不容樂觀。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普遍反映明確表示需求“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信息極少。以廣西大學為例,2008—2010年三年中到學校招聘的用人單位中明確表示需求“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不到5家,沒有一家企業明確表示需求“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在各招聘會、就業雙選會上,需求“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招聘信息幾乎是絕無僅有。畢業生求職、應聘主要是針對對專業無限制的信息,甚至有部分畢業生表示求職成功是通過自己本科的專業應聘,與研究生所讀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無關。從總體情況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市場需求是供大于求。通過對西部5所高校的抽樣問卷調查,90%以上的畢業生感覺到就業壓力大。
(二)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學校,工作崗位主要是高校學生輔導員
根據對西部兩所高校2008屆、2009屆的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的流向主要是:有3%的畢業生升學讀博,4%當公務員,88%到學校,到其他事業單位的3%,到企業工作、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有2%,就業去向主要是學校。到學校就業的畢業生,工作崗位主要是擔任高校的學生輔導員,只有極少數擔任教務員或教師。這樣的就業流向情況,對該專業的在校學生造成了十分矛盾的心理:他們既“趨之若鶩”又“無可奈何”,同時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到高校工作是該專業的學生非常樂意的職業追求,但也是他們“無奈的選擇”,因為其他單位對該專業的需求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因為就業選擇空間小,就業競爭激烈,他們為之充滿了擔憂與焦慮。
(三)專業的就業競爭力不明顯
學生在擇業就業感覺到沒有明顯的專業優勢:一是從就業市場的需求情況看,對口需求“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就業信息很少,畢業生求職針對的需求信息一般是“教育類相關專業”,這與其他教育類專業的畢業生相比,沒有特殊競爭力;二是從專業技能來看,畢業生感覺到在教育學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與其他教育類專業相比泛而不專,在管理類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無法象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等管理類專業那樣有較成熟的理論范式與相對嚴密科學的邏輯體系,更無法象經濟類專業那樣,有著獨立的范疇和其他專業領域無法替代的專業技能,畢業生感到自己所學的專業只是從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三個知識領域各取一點作為“拼盤”,而并沒有結合為一個學科特色鮮明、就業競爭力明顯的專業。
二、影響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
(一)學科建設的問題
教育經濟與管理學是一門極不成熟的學科,自產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爭議。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把原來的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管理學合并組建教育經濟與管理學,歸入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學下的二級學科,規定可授予管理學或教育學學位。教育經濟與管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同時它目前還是一門極不成熟的學科。表現在其學科體系還未完整地構建起來,在研究范式上還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學科隊伍還未形成應有規模,學科歸屬問題還未得到統一。有的高校將其置于教育學院、教育學系,有的高校將其置于管理學院,有的高校將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中,還有的同時放在幾個學院中。如:廣西師范大學是將其置于“教育科學學院”,西華師范大學將其置于“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陜師范大學將其置于“教育學院”;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云南大學將其置于“公共管理學院”,廣西大學是將其分別置于“教育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將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經濟與管理學誕生后,關于其學科歸屬問題一直難以確定。就如學者楊天平說的“:我們知道,教育經濟與管理是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管理學迭合而成的學科。豪無疑問,其直接的上位學科也應是這兩門學科,而其間接的學科歸屬則應是經濟學、管理學和教育學,或者應該由這3門學科共同構成其最大的屬學科。但國內政界和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看法并不一致。在官方文文件中,將其歸屬于管理學,其一級學科為公共管理;而在學術界,則將其歸類于教育科學。”
(二)專業特色不明顯
就業競爭力應是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所擁有的獨特的、不易被其他畢業生模仿和替代的競爭能力。因此,專業的特色對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全國碩士研究生擴招的背景下,專業特色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但通過分析西部高校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情況,感覺該專業的專業特色并不明顯。
從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來看,主要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學、教育法學、教育政策分析、比較教育管理、教育評價學、教育決策與管理研究、教育社會學、管理學原理、西方管理思想史、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統計學與統計軟件、西方經濟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財政學等。雖然該專業中有一些諸如“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方面的課程,但正如某些學者所說“: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管理學目前尚不成熟,如教育經濟學也只是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人力資本理論———衍生出來的,迄今未能充分運用經濟學研究的獨特思維對教育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展開深入系統合面的研究,不但缺乏獨立的范疇和相對嚴密科學的邏輯體系,而且還缺乏獨立的、完整的理論。”、“教育管理學也是一樣,至今并沒有形成所謂的‘理論范式’”“、作為由其二者合并而來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更顯幼稚。”
(三)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教育經濟與管理的碩士授予點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目前,該專業不僅在師范類院校、綜合類院校有設置,近年來逐漸擴展到理工類院校、財經政法類院校,甚至擴展到農林類院校。
在《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2007~2008》中顯示,2007~2008年全國共有85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教育經濟管理專業參與排名,按培養單位的學科實力依次為5個等級,“A+”為重點優勢學科的單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養單位,“A”為優勢學科的單位,占單位總數的15%,即排在6%~20%的單位;“B+”為良好學科的單位,占總數的30%,即排在21%~50%的單位“B”為一般學科的單位,占總數的30%,即排在51%~80%的單位,“C”為較差學科的單位,占總數的20%,即排在81~100%的單位。西部地區高校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沒有一個排在4個“A+”單位中;在13個“A”單位中僅有1個(西南大學);排在25個“B+”單位中有6所(廣西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廣西大學、云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
以上數據表明,在全國85個設有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培養單位中,西部12省有7個高校是排在前50%的。在《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2009~2010》中顯示,2009~2010年全國共有96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教育經濟管理專業參與排名,將各培養單位的該學科競爭力依次分為5個等級,用5★、4★、3★、2★和0★分別取代A+、A、B+、B和C。西部地區高校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沒有一個排在4個“5★”單位中;在15個“4★”單位中有3個(廣西大學、西華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在29個“3★”單位中有4個(四川大學、廣西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以上數據表明,在全國96個設有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培養單位中,西部12省有7個高校是排在前50%的。
從專業競爭力排名看,西部地區高校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與中、西部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培養質量上仍要下功夫提高。近年來,中部、東部高校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到西部高校應聘高校輔導員的很多,而西部地區高校畢業生到中部、東部地區競聘成功的比例卻很小。
(四)生源的問題
西部高校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有以下幾個生源特點:
一是入學門檻低,學生結構復雜。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原專業沒有限制,比較容易考取,所以入學門檻低,有些學生是把讀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作為獲取碩士學位的,跨專業報考人數所占比例大,很多學生本科時并沒有“教育學”或“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專業背景,因此學習該專業的理論功底、學習興趣都有待商榷。
二是女生人數偏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女生人數比例大,以廣西大學為例:歷年畢業生中男、女生比例為:24:76。女生就業難是眾所周知的就業狀況,女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往往正是婚育高峰期,這成為許多用人單位不愿招聘錄用的原因。
三是年齡偏大。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工作幾年后才選擇讀研的,因此他們畢業時已超過30周歲。目前許多高校招收高校輔導員要求年齡不得高于30周歲,因此對于這些“高齡”的研究生來說,就業的空間、就業的選擇都縮小了。
四是就業觀念中存在求穩心態的學生比例大。女生人數偏多、年齡偏大等因素,使得該專業畢業生在擇業時“求安定、求穩定”的心態十分明顯,通過調查發現,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的職業傾向度主要是高校。擇業傾向度主要是大城市的公辦高校,占85%以上。在擇業、就業觀念上存在以下誤區:就業期望值高,“求安定、求穩定”心態明顯,畢業生的就業地區選擇高度集中,就業單位選擇高度集中,絕大部分畢業生把到首府城市工作作為擇業的首選,把高校就業作為求職的首選,愿意主動到企業發展的學生廖廖無己,自主創業意識十分淡薄。
(五)就業市場方面的問題
近年來,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快速增長,而市場需求的現狀卻是:本科院校中的教學人員需要博士生才能勝任,高校其他管理職位一般很少直接從應屆畢業生錄用,高校輔導員職位競爭趨于白熱化;職業院校一般需要技能型的教學人員;事業單位基本趨于飽和;企業需要的是專業性更強的經濟類人才;公務員考試競爭激烈,且在文科的專業中,相對于更注重寫作能力培養的中文、新聞、哲學專業,相對于專業性更強的法律專業等,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畢業生顯然處于劣勢。就業市場需求情況很不利于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研究生。
三、提高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研究生就業競爭力的策略
(一)西部地區高校要厘清培養目標、挖掘學科特色、提高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建立僅有13年,還處于幼年階段,學術隊伍資源、師資隊伍資源等都存量不足;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是一門帶有交叉性質的學科,學科體系還沒有完整地建構起來。碩士研究生是社會的高層次人才。高校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只有將自己的所學用于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才達到高校培養的目的。從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產生與培養目標來看,該專業是適應市場變化而發展起來的,但培養過程與培養目標并不相符合,因此畢業生就業并沒有體現出優勢。
鑒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情況,高校首先要厘清專業培養目標,的加工整理工作應如何進行呢?筆者以本館為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開設民族文獻中心或民族文獻閱覽室
民族文獻中心或民族文獻閱覽室可以把有關民族的圖書、期刊、報紙等所有文獻集中起來,專架陳列,供讀者查閱。民族文獻中心或民族文獻閱覽室是民族文獻的主窗口,也是讀者利用民族文獻的主陣地,是民族高校圖書館民族特色的集中體現。如:我校就設有巖畫與西夏文獻中心及古籍、特藏閱覽室。它們已經成為我校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的主要資料陳列室和我校對外宣傳一個窗口。
(二)重視二、三次文獻加工
民族文獻的收藏重在利用,其最終目的是既要保存好珍貴的文獻資源,又為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服務。因此民族院校的圖書館應該重視對民族文獻的整理加工,編制二、三次文獻,這樣既有利于自己很好的了解本館的入藏情況,又明確了以后的收藏目標;既有利于保存珍貴的文獻資源,又使民族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愛好者了解本校民族文獻的收藏情況,提高了民族文獻的利用率。例如:我館近段時間對寧夏地區收藏的特色文獻進行了調研,并整合成了寧夏特色文獻書目(內部資料)。通過對書目的整理我們就發現我館目前收藏的優勢和不足,明確以后收集的對象和收集的范圍。
(三)加強民族文獻的數字化建設
在網絡時代,民族院校圖書館在不斷加強民族文獻資源建設的同時,還應該著力進行民族文獻數字化建設,力求形成紙質民族文獻和電子民族文獻齊頭并進的館藏格局。紙質民族文獻數字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掃描。通過掃描作為信息的入口對紙質文獻進行逐頁掃描、格式轉換、文件壓縮、加密控制等輸入計算機并以圖像和數字兩種方式存儲。另一種是通過鍵盤將文獻重新錄入計算機后形成的光盤版和網絡版。
多媒體聲像民族文獻(如:民族歌謠、巖畫)數字化處理流程:主要是先通過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錄音設備形成媒體原始資料,再通過轉換設備進行轉換與識別,生成標準格式文件,最后進行編目與標引和數據備份。
同時數字化民族文獻信息在利用過程中,必須重視安全保密問題。防泄密、防病毒攻擊或停電等意外事故造成數據丟失和系統破壞等問題,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手段,如采用信息加密、防火墻、訪問控制、數據備份等技術,使數字化民族文獻信息安全正常進行。總之,民族文獻的數字化是民族高校圖書館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無論是對民族文獻資源的共建與共享,還是對民族高校圖書館自身的信息化管理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總之,民族院校圖書館要想不斷跟上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其立身之本是特色館藏,由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民族文獻的收藏是形成民族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關鍵。只有切實搞好民族特色館藏建設,不斷提供出與本院校教學和科研相適應的民族特色文獻,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資源優勢和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