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媒介教育的自我甄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以紙質媒介為主的傳統信息教育中,政府人員、社會公眾、媒介編輯、教育專家、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家長等往往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把關人”,其本質是一種“他者把關”“,他者”對各種教育信息進行取舍,決定哪些內容與受教育者見面。然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媒介的普及,使“他者把關”不斷遭到置疑并逐漸弱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媒介技術的零門檻弱化了“他者把關”。當前,信息的傳遞成本大大降低,個體間信息傳遞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多媒體、自媒體、超文本、超鏈接技術的運用,使原來被把關人拒之門外的大量信息得以自由流通,也使受教育者可以不依賴于“把關人”,自由方便地調閱豐富多樣的背景資料信息。
由于通俗易懂、簡單易學,信息采集、的自由普及到了每個個體,低成本的信息和零門檻的技術導致信息急劇膨脹,天羅地網般的信息傳遞使傳統意義上的“把關”失去意義,甚至面臨“無關可把”、“把不勝把”的窘境?!鞍殃P人”在信息選擇和信息傳遞中再也不能像傳統媒介教育中那樣起到很好的駕馭作用,“把關人”對信息的控制權、優先占有權被削弱,其公信力也隨之降低。
其次,網絡信息的高度開放性弱化了“他者把關”。在網絡媒介中,信息傳播的最大特點是其交互性。受教育者與媒介信息的互動使他們在信息檢索和獲取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和控制權,受教育者可以輕易繞過“把關人”的限制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目前,有一個時髦的概念叫作“自內容”,即指人人都是信息生產者、參與者和創造者,“人人都是麥克風”,都是信息源頭。個體通過參與內容生產以及網絡互動來發表意見,把關程序和組織行為明顯減少,個人行為增多,價值標準逐漸趨向多元化。在這種交互中,信息傳遞也不再是線性的,而是首尾銜接的一個圓圈,傳遞者同時也是“受眾”,“受眾”也可以成為傳遞者。任何個體,只要他高興,就可以在網上暢所欲言,盡管有時也會因為出言不遜被網絡中的把關人屏蔽,但在信息發出到屏蔽的短暫時間內,信息很可能已被復制轉載很多次了,“把關”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再次,媒介對經濟利益的渴求弱化了“他者把關”。隨著各種新興媒介的蓬勃發展,試圖利用手機、網絡等實現各種私利的利益團體和個人越來越多,且手段日益刁鉆、精明。出于對利益的渴求,在一些媒介運營商那里,信息傳遞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個體產生“讀”“、聽”“、看”的欲望,獲得超額點擊率和超快的信息普及度,為此,不少網站偏好那些能獲得更多的“眼球”的信息,以引起個體的注意,然后再將這些注意力“打包”賣給廣告商獲取利潤。信息傳遞目的的經濟性和利益化,致使信息的呈現和組織過程常常缺乏理性、不夠嚴肅;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把關人”社會責任感淡薄,在“把關”中有意無意地放寬了手中的信息標準。例如,一些網站往往打著“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幌子,放松對信息真實性的把關,為低俗、虛假、獵奇、侵權和缺少人文關懷、導向性錯誤的信息的傳遞有意無意地留下可乘之機,進而導致把關弱化、信息失范。
二、媒介教育“自我把關”的闕失伴隨
“他者把關”的弱化,當前受教育者的“自我把關”情況又如何呢?面對信息的茫?!昂Q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受教育者的“信息迷航”:他們常常沒有了航向,不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無法返回某個結點,忘記了瀏覽目標,有目的的查找在不自覺中變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漫游。應該說,這種“迷航”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源于受教育者自我判斷、自覺導引和“自我把關”的闕失。
其一,興趣的選擇性往往使個體在虛擬空間中疏于“自我把關”
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是以興趣為基礎而后者以地位為基礎。在現實世界中,個體沒有辦法脫離自己的出身、階層、經濟狀況的限制,所以理想的興趣、愛好可能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但是在虛擬社區中,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理想的興趣選擇任何一個虛擬社區。通常來說,只要具備了上網的條件,就具有了選擇的權利。而且,在所選擇的虛擬社區里,個體可以把自己的興趣肆意發揮。
在這種“肆意”甚至“得意”中,個體往往迷失自我,對信息的趣味性的過度關注,往往使個體忽略對信息的鑒別和警覺,面對大量“好玩”又“非常有意思”的信息,非但不再“自我把關”,反而會趨之若鶩地忙碌于“通關”去了。何況,互聯網是具有高粘性和高傳播性的媒介,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接觸互聯網之后,流失率極低?;ヂ摼W上的網絡游戲、即時通信、博客、論壇、交友等平臺具有極強的互動功能,這些功能推動了信息的傳遞,使傳遞往往呈“幾何級”、“放射狀”和“漩渦式”發展,進而使網絡世界成為“眾民狂歡”的全球娛樂廣場。個體在應試教育、書本知識和種種生活不快的重壓下被長期遮蔽的興趣得到了培養的渠道,他們在欣喜之余,便開始有些飄飄然了,自我把關早已被拋之腦后,為數不少的個體,徜徉甚至沉溺于網絡而無法自拔。
其二,身份的隱匿性往往使個體在虛擬空間中疏于“自我把關”
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網絡主體通過想象塑造著自我身份,并使這種身份表現為多樣性、隨意性。”每個人都可以隱瞞或編造自己的身份,可以任意重塑一個完全不同的“另一個”自我,并與別人交際、一起生活。不同的身份扮演為個體繞開各種現實障礙、逃避道德的約束和法律的責任提供了可能。在匿名的狀態下,個體往往會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得不到的東西;身份的隱匿性加之低成本發言,也極大地鼓勵個體不必沉默,也不必跟日常狀態保持一致,這就極易造成自我把關的闕失和網絡空間的混亂。
現實世界中人人遵守的規范和約束往往會失去其應有的約束力,對個體的心理約束也似乎減弱甚至失去了它以前的作用,一些個體在擺脫現實世界束縛的同時,也放松甚至拋棄了自己手中的道德“韁繩”,在網絡中非常盲目、肆無忌憚地追求各式的快樂。由于長時間以編造的網絡身份在虛擬的“前臺”“生存”,真實身份則一直隱匿在“后臺”,自我流連于網絡,沉迷其中,自身的統一性被分解,“我”變成“非我”,形成雙重的、虛幻的人格。有些沉迷、依賴于網絡,整日在網絡中以各種身份生存的“數字化人”,回到現實中,很容易因現實與虛擬的巨大差異而產生心理落差。對于不諳世事、心理還不太成熟的中小學生來說,這種反差往往刺傷他們的心靈,于是,他們索性又退回到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尋求安慰與自保。
其三,交往的模糊性往往使個體在虛擬空間中疏于“自我把關”
伴隨身份隱匿的是交往的變異。在虛擬空間中,個體身份符號的表現形式比現實生活中更加豐富且不受控制?!胺枴迸c“符號”相遇,“影子”與“影子”相逢,而且,這些符號和影子都很難找到其“主人”和“歸宿”。馬克·德里將網絡空間中發生的這種交往界定為“無實體交流”。交往因此而變得模糊、充滿不確定性“,不直接在物理空間中與他人見面,我們的倫常也就松懈了?!?/p>
這種松懈的典型表現就是無休止的“在線交鋒”和“電子謾罵”。凡是在網絡世界走過幾趟的人都知道,網絡上的人際關系是何等的脆弱,一言不和,要么“大打出手”,要么“就此別過”。由于關系的模糊,一些人對他人的不幸冷嘲熱諷缺乏基本的社會同情和責任意識,盲目地跟風起哄,以制造網絡謠言、戲耍他人為樂事,一些反政府、反社會、反科學的謠言、流言、小道消息等也不時出現。既然,在虛擬空間中不可能建立起固若金湯的人際交往關系,“立即滿足”看起來就是一個更為誘人的合理選擇?!盁o論自己會有什么理想,就讓這些理想此時此刻就立即出現吧。”
于是,一些具有了相當技術水準而又無視“自我把關”的個體,往往不能在交往中尊重他人的自由言論和選擇的權力,他們對異己之見大加殺伐,或者僅僅為滿足而滿足,某些時候,他們甚至利用其技術特長對某些內容進行刪改,散布謠言,惡意中傷,并強制灌輸給他人,對媒介信息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個體“自我把關”的四維構建
籠統來看,他律式微,缺少他律,至少是難以及時實現他律,已成為當前媒介信息環境的常態。因此,要在媒介教育和個體生活中形成正常有序的信息環境,從個體自身入手,促進受教育者的自我反省,引導他們自覺維護媒介信息的倫理性、真實性和有效性,自主建構符合自身個性需要的媒介文化觀和信息價值觀,培養他們的自我把關能力,不僅必要,而且迫切。具體而論,個體這種自我把關能力的培養,應包括以下4個基本層面。
1.良好的信息甄選能力
從信息價值的角度看,在媒介教育中,信息搜集階段,應引導個體首先要從源頭上辨別信息的真實性,看信息是來自權威還是博客,是來自正式的新聞網頁還是BBS論壇抑或聊天室。信息利用階段,則應啟發個體自覺選取那些有利于正確行為和精神提升的信息。廣泛接觸學習那些有利于凈化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的信息。對媒介信息中的丑惡現象,不能局限于痛快淋漓的批判和揭露,而要從鞭撻丑惡出發,重在界定和引導,使之對個體的自我成長產生正面效應。
從自我價值的角度看,在媒介教育中,應引導個體在信息選擇和鑒別過程中富于建設性和批判性,不沖動、不偏激、不媚俗、不盲從,在事實層面把信息搞清楚、搞準確、搞全面,在價值層面客觀地進行深度分析、整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釋、意見和觀點,自覺主導自身的信息價值建構,惟此才能促進個體自身選擇水平和鑒別質量的不斷提高。從這個角度看,自我把關的精髓,即在于信息價值的優化,絕非“緊螺絲”,更不是“捆手腳”。
從法律法規的角度看,在媒介教育中,每一個體都有責任通過自我把關規范媒介秩序,對那些反動言論給予回擊,自覺地和虛假的、違法的、別有用心的信息劃清界限。何況,手機、互聯網等媒介本身就存在著不安全因素。所以,善待媒介中的他人的同時,也同樣需要具有基本的法律法規意識。不少家長之所以談“網”色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孩子會因上網而受騙。因而,作為教育者只注重培養個體具有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是不行的,因為“善”有時候會被“惡”利用。因而,作為安全使用網絡的保障,養成網絡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法規意識,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來選擇和鑒別網絡信息,也是個體必備的基本素質。
2.高度的信息自律能力
當前的媒介教育,一談到培養個體的信息自律能力,就要求個體主動自覺地遵守共同的信息、搜集和使用方面的道德準則;要求個體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具備良好的公共意識,劃清“可為”與“不可為”之間的界限;要求個體保持理智,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自覺地擔當起“把關人”的身份,盡到“自我把關”的職責。類此種種對于個體的“要求”,當然無可厚非。
然而,筆者認為,具備較強的信息自律能力的個體,必須是具有道德決斷能力的主體。這是因為,在虛擬的信息空間,任何人都是一個信息的創造者和利用者,是一個主體性的存在,因而也是一個道德主體。在這個多元化的空間中,個體可以自主地判斷和選擇所喜歡、所信仰的信息,進行自我道德信仰的建構。而我們現行的媒介教育,卻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養成,這樣,當個體突然進入到一個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時,很容易陷入道德盲從和道德迷惘。
因此,我們的媒介教育必須擔負起養成道德決斷主體的責任,即重視發展個體的道德判斷、道德認知和道德選擇能力。當前的媒介教育,并沒有真正脫離引導學生接受既定的道德結論這一一貫做法,在價值引導的必要性與開放的可能性等方面也常常猶豫不決。其結果,個體只會按照要求的方式去行動,只會按照告訴的標準去判斷,無法在無邊無界的信息空間中行使自己的道德決斷權利,甚至不習慣于自己掌管這種權利。而這樣的后果又往往成為要求個體交出自己道德決斷權力的貌似正當的借口。更為關鍵的是,沒有一定的道德決斷、道德鑒別力的“主體”,注定無法適應信息社會對主體的要求,因而存在著陷人各種文化和文字陷阱的危險。因此,欲養成個體較高的道德決斷能力,必須真正理解開放、對話、生成的媒介教育理念并切實地將之付諸媒介教學實踐。
3.正確的媒介認知能力
媒介認知是有效地理解和使用媒介內容的能力,是影響個體的行為方式、互動關系和價值判斷的主要因素之一。自我把關必然建立在良好媒介認知基礎上,缺乏良好的媒介認知,即便個體具備“把關意識”,也會由于對媒介本身的性質判斷不清,對不同媒介傳遞信息造成的后果欠缺考慮而造成自我把關低效甚至無效。正確的媒介認知首先意味著對媒介形式和信息形式的正確認識。
因此,媒介教育應著重培養個體對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信息形式進行合理判斷,引導個體對信息者的目的以及信息傳遞產生的效果進行合理預測,掌握參與信息傳遞必備的關于媒介形式和信息形式的基本知識,如此,個體在應對“信息海洋”時就會顯得更為從容,享有更多的信息自由。正確的媒介認知還意味著通過媒介教育讓個體養成健康的媒介文化觀。新興媒介文化不同于傳統媒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媒介中的“書寫者”具有廣泛的開放性特征,任何人,只要有一臺鏈接網絡的電腦、手機或是其他設備,只要他有通過符號自我表達的能力,他就可能成為媒介文化的創造者;
并且,新興媒介文化因為主體的參與和建設而存在,如果沒有人去參與,那就無所謂文化,這個虛擬信息空間也就不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價值。因此,新興媒介文化的性質和品位,也是由這些參與建設的主體決定的。個體在信息空間的活動,是以一種自我放縱的方式存在,還是以一種道德自律的方式存在,決定于個體把新興媒介當作一個什么樣的空間:是一個欺騙人、罵人、惡作劇、放縱自我的所在;還是一個與人友好相處、擴展生活與視野范圍、提升自我的所在。如果是后者,那么,個體所造和關注的文化產品,更多的就具有積極的文化意義,反之亦然。因而,正確、科學地認識媒介,積極、健康地使用媒介,形成健康的媒介文化觀念,對于個體的媒介認知能力和自我把關能力至關重要。
4.完善的自我建構能力
培養個體的自我建構能力,應實現主流性與多元化的統一。主流性意味著,個體的自我建構應彰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公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個社會相應階段主流社會的基本愿景,體現該社會相應時期的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俗風情,而不是在過度異質信息的干擾下失去基本的價值尺度和人生方向。多元性意味著,承認信息社會是多元的,具有文化沖突、思想滲透、價值并行、觀念碰撞等多元景觀。“網絡生活”也是多元的,網絡信息的多序化、多解化、多彩化應得到有效保護,允許具有多元價值的、存在不同聲音、各種利益和思想交融的個體建構行為的存在。
培養個體的自我建構能力,應避免“被動地”、“同質化地”屈服于把關人的信息過濾,更不應以降低自身的品位和格調為代價去遷就和迎合。為此,媒介教育應有意識地培養個體的反思能力,使自己在遇到不良信息時不致于成為被動的靶子。當然,對信息的反思不是普遍懷疑和全盤否定,而是指在遇到沒有根據或不太可靠的信息時,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客觀的立場,以不偏執、不盲從的冷靜態度對待信息,試圖弄清事實真相,而不是盲目信任、被動接受。當個體自身有了這種自主性之后,即使有少數“電子謾罵者”“、網絡暴力者”一些煽動性的、反動性的信息,個體也能做到面對信息的“多”與“雜”而不“惑”,充分認識它、揭露它而不為其所累。培養個體的自我建構能力,還必須拋棄封閉、一元的教育思維觀念,讓學生在不同制度的社會及歷史、現實、未來不同的階段所構成的信息時空里接受信息的沖擊和洗禮,增強對信息的鑒別和感悟能力。
目前,個體接受正規媒介教育的時間遠不如他們在網上“漫步”、“沖浪”的時間多,興趣也遠不如后者大,灌輸給他們的信息更無法與他們自己從網上自我建構的信息相比,因此,媒介教育內容也必須開放而多元,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充實和更新,媒介教育模式也應根據信息時代網絡化、個性化、交互性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引導個體通過自我調控、自我踐行來提升自我建構能力。惟此,個體才可能對紛至沓來的信息清理篩選、合理營構,拒不良信息于“自我”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