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試論大學生感恩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感恩教育能加深大學生對母校、對老師、對同學的感情,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順利實現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徑,對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同樣也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教育;和諧社會;建設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然而時至今日卻日漸為當代大學生所遺忘。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寶貴的親情、友情、師生情,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這種現象折射出長期以來我國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一、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之一
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無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然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對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眾多大學生關心的熱門話題,而對于如何承擔責任、奉獻社會他們卻很少涉及。一些人總是抱怨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虧欠”,卻不想自己給予了他人和社會什么。為了虛榮心,他們不愿談及受過國家和他人的資助。每個大學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只有對家庭、他人和社會常懷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當前感恩教育的缺失
目前,作為大學生道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顯得十分薄弱,尚需大力加強。
1.家庭教育偏失。國家經濟發展了,人民群眾生活富裕了,加上現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僅為孩子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只要兒女過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報,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兒女無私奉愛的“單邊行動”。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強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實現的背景下,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學習成績優異。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很少涉及精神領域,尤其是缺少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父母的過度溺愛,使不少孩子對來自長輩的愛麻木了,成了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一代”;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現在有許多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肆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養成了唯我獨尊、驕橫任性的壞習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父母應教育子女不能只會接受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從小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家庭教育的必備內容。它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2.學校教育不足。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更多地是在關注升學率和就業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育人變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人中學教育教學范圍。學生在考人大學后,又將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掌握上,關心最多的是就業問題。一些高校過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學生自私自利、缺乏修養、情感冷漠,這與高校德育落實不夠,尤其是忽視感恩教育有關。感恩教育本來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學、大學校園中被忽略甚至被遺忘了,這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既然中學感恩教育沒有落到實處,高校德育理應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高等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成人”為出發點,讓學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養“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這是高校德育的重點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須加強的重要原因。
3.社會環境負面影響。現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影響的增加,社會風氣的敗壞,奉獻社會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報答,給涉世之初的大學生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全社會應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熱潮,倡導、弘揚感恩文化,共同營造知恩報恩的好風氣,從而使人們在感恩的氛圍中共同走向和諧。只有人人懷有感恩之心,處處心生感激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世界也因此才會多一分陽光、少一點冷漠,我們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才會更加有效。
總之,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家庭、社會是學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個環節,只有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做到“三位一體”,互相銜接、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才能形成合力。
三、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提升大學生基本道德素質
和諧社會不但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是人與人的和諧。生活在社會大家庭里的大學生們,受到許許多多恩澤,有國家的培養,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友的關愛,他人的服務,陷入困境時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學生只有學會感恩,才會少些抱怨、仇恨和對抗,多些寬厚、友善和快樂;才會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報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才能在社會中與人和諧相處。常懷感恩之心,常行報恩之舉,應當成為每個大學生的行為準則。我們應該通過感恩教育,樹立起知恩圖報的社會風范,讓這個世界充滿友愛,以期實現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大和諧。
1.大學生對父母的養育應懷有感恩之心。我們每個人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父母的愛。生育我們的母親,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將我們養大,養育我們的父親用寬厚的肩膀將我們高高地托起,讓我們看見外面的世界,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愛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們首先要感恩父母。對父母的養育,我們應心存無盡的感恩與報答之情。如果連父母的養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來自社會的體恤、來自祖國的培養?
2.大學生對師長的教誨應有感恩之意。當今社會,尊重教師已成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重要表現,反映著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學校園里,課間不擦黑板、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已不是個別現象;有些同學見了老師擦肩而過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對老師的輔導答疑,連句“謝謝老師”都不會說的學生并不鮮見;更有甚者還給老師起外號。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發展中起著橋梁紐帶作用。在學生的成長中,無不凝結著教師的辛勤勞動。今天的大學生更應該像當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樣,來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師,要學會尊重老師的人格、尊重老師的勞動及尊重老師的創造。
3.大學生對社會的救助應存有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每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發現自我價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優良傳統的國家,大學生更應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經典詩句的真正涵義。每個大學生都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獻給父母,把關心獻給他人,把愛心獻給社會,把忠心留給祖國,把信心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