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主創新教學模式應用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自主創新教育的核E-內容是以問題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自主創新教學強調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諧統一在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課堂教學中引入創新教育的目的及意義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自主創新教學強調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自主創新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自主創新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
論文摘要: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系統地論述了自主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特征,課堂教學引入自主創新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自主創新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即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評價等。
自主創新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humanisticeducation)。它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影響發揮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技能的喚醒和開發培育形成創新人格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滿足學生主體充分
發揮的教育:它是一種尊重人的價值,注重開發人的潛能的教育。它具有如下特征:
1.自主創新教育的核E-內容是以問題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即:P(問題)——1Tr(假說)——EE(否認)——P(問題),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和思維活動指向問題求解的創新過程.它強調在創新過程中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智能操作的躍進和創造思維發展。
2.自主創新教學強調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諧統一在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師生在互相配合、共同參與中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3.自主創新教學強調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
在課堂上.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獨立地去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維方式努力探求多種問題的方式方法從而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的解決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引入創新教育的目的及意義
首先.當前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需要的是知識型、創新型、綜合型人才,但是我們的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上還存在弊端,表現為注入式、教條式、理性泛化式、苛嚴管束式。結果是扼殺了創新思維。同時.培養創新思維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嚴峻挑戰和機遇面前.人要生存.適應社會的千變萬化,必須具備有創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人才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創造素質.創造性,創造能力。顯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勢在必行
其次.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為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能夠提供良好的軟環境自主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以問題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如果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對問題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不可能有學生主動積極的思考與相互之間的思維的激烈碰撞而進發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煉與提高??傊痪湓挘瑳]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的學習與應用.所以探究乃是進行創新教育關鍵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創新教育強調在導師的指導下.以我為主.開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使學生早日進入專業領域,受到科研工作的訓練這種帶有獨立性的工作方式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有益處的。同時能更好的擴充個人的知識視野.形成探究的興趣及創新性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以及人格和習慣。對于教師的應材施教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在改變師生的校園生活模式上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若干年后。學生回味當年在大學求學的經歷時.也許最難忘的事就是他們參加的創新活動中導師和課題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的濃郁的學術研究氣氛以及自己設計、實現的科技成果。
第三.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證。新項目涉及理、工、人文社科及經管等各學科,可以跨學科。其具體執行就需要學科、專業間的相互配合協作及各組織的協調.需要實驗室、微機房等硬件資源自覺主動地提高共享范匍.使更多的同學受益同時提高學生科技活動基金的使用效率。讓更多的資金用于創造和改善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這方面都有成功做法和經驗如大連理T大學.科技活動中心采取全天開放.中心成員可自由進入.克服了學生去實驗室做試驗、去工廠實習受時間上的限制,有靈活性和自主性,是一種“大實驗室”,是傳統實驗室的外延。
知識經濟依靠的是創新.而“創新就要靠人才,特別是靠年輕的英才不斷的涌現出來”。如何點燃隱藏在青年人頭腦中的智慧火種.讓它燎原于中華大地.出現一批又一批富有“夢想、創造性思維、發明”能力的年輕人是我們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搞好創新訓練是我們從事丁程訓練工作者的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良好途徑。以上論述也足以證明創新訓練勢在必行。
二、自主創新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下面以我在C語言課上進行的一次自主創新教學為例.來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自主創新教學
第一步.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在上課之前我結合教學大綱和自己的思考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比如C語言課上的《循環結構》這一節,這節內容抽象性較強,學生興趣不大.因此要求采用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節課,與我們現實生活結合緊密.通過循環語句我們可以設計出我們日常用的“九九乘法”來.——這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契機.是一個很好的發散點,同時也是教學大綱中要求的教學重點.是這節課的精髓所在。所以我們得出結論:這節內容較適合用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總體把握了這篇課文內容特色的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具體詳盡的分析.結果見表1。
第二步,對學習者進行分析..對學習者分析是教學設計中一個重要的步驟.我們主要是采取問卷、觀察等方法收集數據.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獲取信息。我們通過詳盡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①學生的思維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有一定的發展.但認知活動較為表面.深刻性不夠;多以外在學習動機為主。傾向于興趣型。②總體來說.該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了初步發展,發散思維(包括變通性、流暢性、獨創性等主要特征)的變通性較好.但流暢性、獨創性較弱:且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具體信息見問卷分析結果——表2、表3)。
第二步.教學目標的確定。充分整合了以上教學內容和學習者分析的結果,我們認為,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條件語句”的基礎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可定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在信息加工與挑選中進行思維創新的能力
第四步。合理設計教學.引發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信d趣濃厚,學生注意力才能集中,感知才能敏銳,思想活躍。為此,我在上課一開始就分析一個小程序:
顯然.上述小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環結構輸出四行“號.每行是5個“。我就對此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能夠用這個小程序來實現“一幅”九九乘法的意圖嗎?這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這個程序在實際操作中也得到同學們首肯.取得了預想的結果
第五步,鼓勵生疑,以疑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了達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過程中不斷提高.我進行合理的學習過程設計,提出如下要求:
①把程序中的PRINT“打印語句末尾的“;”刪除.程序的結果如何?
②若不改變行數和每列的星號.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應如何修改程序?
③輸出“號的行數和輸出“號的列數在這里是固定.能否通過鍵盤隨機輸入?
④對這個程序通過你適當修改,能產生那些作用,設立幾個圖案如“組成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還有許多行、列組成的幾何平面圖案7
對于上述幾點要求.難度呈螺旋式階梯發展,既相互獨立,又有內在聯系,既有簡單的認知性目標訓練(前2點),又有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并加以發揮創新能力的目標(后2點)訓練,對于這些問題.學生感到很樂意接受老師教授的新知識,使他們認真思考.自覺主動地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去思索新的編程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上機操作中,大部分同學發揮了潛在的創新能力,提出了許多修改方案。在機子上反復調試,修改源程序.利用循環嵌套設計出了打印九九乘法表的程序程序運行的結果顯示出了“一幅”九九乘法表示意圖這個程序在實際操作中也得到同學們首肯.取得了預想的結果,因此,正確的教學過程,實際合理的教學目標定位,一次又一次地引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不斷地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進而提高他們的創新才能
第六步,交流結果。要求學生以討論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發言.彼此交流一下看法。通過這個環節.使思考過的同學們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思想交匯.從而更好的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
第七步,教師講解。當同學們進行完了以上步驟以后.必然產生一連串的疑惑.這就需要教師分別對各種開放式的觀點進行必要的詳細的講解,從而加深理解,同時也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第八步,自我總結。要求同學們根據課堂討論的結果以及教師的講解.用書面的方式來談談自己的觀點。通過這一步可以使同學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這節課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習者分析的結果、緊密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了教學策略的選擇.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在這堂課上.通過與老師的多次探討、協作,學生表現出良好的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尤其是學生的思維明顯比往?;钴S得多使得學生較好地實現了學習目標,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結論
創新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教育者,我們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轉變教學觀念,善于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的為學生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運用新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一代創新人才。
然而.在“創造性”教學的推廣中.要想使教師的教學產生質的變化.必須以全新的、符合“創造性”教學根本思想的教育方針為指導.相應的教育政策為保證,配套的教學大綱、教材、上級領導的要求等為基礎和動力同時.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育,創造是以知識為基礎的,而傳統教育在知識傳承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研究工作的重心應放在如何實現傳統教育與“創造性”教學的最佳結合上。面對今天勢不可擋的“創造性”教學大潮.找出一種適用于“創造性”課堂教學、符合中國國情的、操作性更強的教學設計模式,將成為最關鍵的問題之一。這也是我們以后繼續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