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家庭教育與學困生成因與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教育工作實踐的過程之中,大部分的學困生都有著特殊的成長環境,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通常缺少家人的關愛與必要的家庭教育,這些成長環境讓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很多問題。因此,在學習生活中也常常表現出許多品德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之中要有效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轉化,需要付出自己更多的愛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師愛的尊嚴與偉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這部分學生在教育實踐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教育實踐;思想轉化;學困生
在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我們常常會面對很多特殊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這些孩子有些是從小父母離異的,也有很多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與爺爺、奶奶常年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條件上非常困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愛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在學校中其他學生優越的生活條件與幸福的家庭生活和這些特殊成長環境下生活的學生形成十分強烈的反差,對于這種反差,很多學生不能正常理解,這也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品德問題的主要原因。為了真正實現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我們教師要奉獻自己的愛與熱情,讓這部分學生也能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努力學習,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在教育實踐之中我們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促進這部分學生的思想轉化。
一、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
在教育實踐之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些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班會。并在班會的活動之中積極去引導存在問題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種自我教育式的主題班會,學生們在道德認識上都有了新的提高。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學困生的轉化也是同樣如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良心理矯正的有效方法,應該是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去踐行與自己問題行為相反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之中不斷積累積極的情感因素,在自己的思想意識之中用這種積極情感不斷去替代學生消極的情感。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學生的這些思想問題與不良行為也必然會得以淡化,活動之中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也會使學生逐步培養起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的思想轉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教師要與學生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和諧的師生關系
作為教師,我們每天從踏進學校的那一刻,面對的就是我們的學生,我們每天和學生在一起學習生活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應僅僅是師生關系,還應該是朋友的關系與親人的關系,而要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這樣的關系,首先需要教師放下自己的師者尊嚴,從內心把學生當成我們的朋友,在學習生活中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學習與生活中的快樂與悲傷與我們彼此共同分享,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起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才能把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與心理問題講給我們,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才能在工作實踐之中有效的對學生的思想加以正確的引導。在教育實踐中,只有教師和學生在一起,我們才能真正營造一個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師生之間真正相互了解,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之中真正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了解學生的心理傾向,進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思想加以引導。
教師在教育過程之中應該努力為學生做好學習的榜樣。我們在教育實踐之中深刻地體會到這樣一點,對于學生健康成長與良好發展來說,生活環境的影響要遠遠大于我們的教育活動,因此,在教育實踐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讓學生在學習環境之中不斷提高。教師的行為與人格對于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的言行與品格對學生的影響在性質上是一柄雙刃劍,因此,教師“為人”對學生教育目標的達成有著重要地聯系。這是不以每個教師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教師“為人”對學生的客觀影響,對教師既是嚴酷地挑戰,又是教師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以及人生自我完善的契機。我把這種影響,看做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資源和手段。我告訴學生:我們要相互了解,互相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始終把自己的榜樣作用、人格力量對學生的發展實施積極地影響,作為促進學生素質全方面發展的重要策略;始終把自己世界觀,價值觀、專業水平和職業精神的不斷提高放在作好職業教師的首要位置上;始終認為教師學生的關系,以及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是否和諧,教師的“為人”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
三、教師要發自內心地感謝每一名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無私的師愛
與教師相比,學生絕對是多種意義上的“弱勢群體”,而且漫長的職業生涯,我們一定要與這“弱勢群體”始終近距離地產生聯系!因此,怎樣看待師生關系,怎樣看待學生與教師職業關系,以及怎樣看待學生與教師生活、教師人生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關系和諧的重要思想基礎。只要你是一個教師,只要你教過學生,當你自己有了親生子女,你曾經怎樣對待學生,你必然會怎樣對待自己的親生的子女,不管你是不是更愛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客觀規律,這就是教育科學。事實正如老子《道德經》中的話:天道無情,常與善人。當我們成家時,當我們有了孩子時,當我們的父母老了的時候,這是人生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三大機遇。因為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人生多給了我們教師一次自我完善的機遇。沒有孩子時,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時,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學生;孩子長大后,對學生勝過自己的孩子———因為我感謝學生!我常想,在人生給予我們三大自我完善的機遇后,我們是否可以由衷的感謝我的愛人,感謝我的孩子,感謝我的雙重父母?我也常想,在人生給予我們教師特有的自我完善的機遇后,我們是否可以由衷的感謝我的所有學生?教師工作的性質決定,教師要和學生在一起,教師要對學生要發揮榜樣作用;因此,教師在實施促進學生發展的職業行為同時,為教師完善自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利用好這個契機,我們才能從心里衷心感謝學生,感謝教師這項神圣的工作,只有教師無私的愛,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去感染更多的學生,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師愛的偉大,真正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健康地成長。
作者:馬春武 單位:吉林省洮南市野馬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