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學德育功能的學理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文學的情感性是文學德育功能的根基
托爾斯泰對此作了較詳盡的闡述。他在《所謂藝術》中對文學及情感性論述得極為具體:“在自己的心中回想起一種經驗過的情感,回想起之后,于是用動態線條、顏色或是語言表現的形式把它傳達出來,使旁人也可以從經驗到同樣的情感———這就是藝術活動,藝術是一種‘人的活動’,它的意義可一言以蔽之:一個人有意地用具體的符號,把自己所曾生活過的情感傳給旁人,旁人受這種情感傳染,也感覺到這種情感?!庇姓撜哒J為,“就個人說,藝術是人性中一種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文藝是解放情感的工具,就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種良劑”。與文學相似的是,德育必須由受教育者、讀者產生自覺自愿的情感和行為,與文學對讀者的影響過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詩的“興觀群怨”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就已經察覺到文學的道德教育作用。荀子講得更明確:“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當然這里的“聲樂”,是指附上音樂的文學作品,因此可以說荀子已經認識到文學以情感人的特點和文學的道德教育作用。有論者對德育與文學的關系作了深刻的探討,他認為,“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受環境需要的限制;藝術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人活動而人自己高興去活動,但是談到‘最高的善’,都以為它是‘無所為而為的觀賞’,這樣看,美不僅是一種善,而且是‘最高的善’了”。還有論者對文學的道德功能進行了明確的界定,他指出,文學的審美價值中所具有的道德意義不是現實的道德價值,它能引起一種在審美激情中包含的道德義憤,這種道德義憤并不指向當下即刻的行動,而指向讀者、觀眾的內心世界,對人格塑造,道德修養發生作用。這就是審美價值中的道德意義的具體含義。可見,文學的情感性是文學具有德育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學的創造性是文學具有德育功能的前提條件
文學的創造性是指文學能創造意象,有思想的自由空間,在充分的想象中給人以精神上的影響。文學具有創造性也是文學的本質特征之一。接受美學認為,任何文學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決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同樣,道德或者說倫理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不少學者已對此進行闡述。有論者認為,倫理思想的本性和特征絕不是謙卑地接受“給予”。倫理世界絕不是被給予的,而是永遠在制造之中。另有論者對文學與道德的創造性作了更為深辟的表述,他認為,道德的偉大奧秘就是愛;或者是對我們本性的一種脫離,使我們認同存在于他人的思想、行為和人格之中的美。一個人要達到至善的地步,必須進行深刻周密的想象;必須置身于他的處境;分享他人的痛苦和歡樂,使之成為自己的痛苦和歡樂。對于道德上的善,主要的工具就是想象;而詩歌遵循道德行事,因而具有道德效益。有論者認為,“詩歌是通過想象以高尚的理由表現高尚的情感。所謂高尚的情感,我是指那四種主要的神圣的激情———愛、敬重、仰慕和快樂(后者如果是無私的),以及與它們相對立的激情———憎恨、憤慨(或蔑視)恐懼及悲傷,———當悲傷是無私的情感時,就成了同情。當高尚的理性以崇高和真實為基礎感受這些激情時,它們的各種綜合形式就構成所謂的‘詩的感情’。另有論者認為,小說的價值在于它描寫的人生印象強度,但是不會有通向正確性的任何規則和指導:必須有在人生所有令人困惑的復雜性中探索‘人生’的自由。只要小說給予我們‘未經重新調整’的人生,我們就能把握認知動態的流動。小說的道德本質依靠創造‘人生’的幻想的能力??梢?,文學的創造性是文學具有德育功能的前提。
(三)文字的產生是文學具有德育功能的必要條件
文學與教育發生關系得益于文字的出現。原始社會是教育的初期階段,教育沒有固定場所,也沒有固定教育內容及教育書本、更多是言傳身教。隨著文明的推進,出現了文字、規范性語言及有思想的智者與學者。教育的內容也日益脫離人類的生存目的,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思想與價值。于是藝術出現了,文學也逐漸成為教育的內容之一。文學不僅是人們學習語言的載體,同時也成為熏陶人們心靈、健全人們精神的手段。文字是人類滿足物質需求后的一項精神產物。文學的主角是人,它也為提升人的精神內涵而努力,昆德拉說:“小說不是作者的自白,它是在世界已經變成陷阱的情況下人類生活的調查報告?!蔽膶W的表象是描敘人生,而其內質卻直指人心。它在描敘之后,是為了“使人的心靈變得高尚,使他的勇氣、榮譽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憐憫心和自我犧牲精神———這些情操正是人類昔日的光榮———復活起來,幫助他挺立起來”(??思{語),由此,我們體會,文學與道德教育的關系是緊密的,可以說,它是一條有效且厚重的道德教育途徑。古希臘的雅典方法學校就以“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為教材,注重對學生美感和品德方面的和諧發展。中國古代的官定教材四書五經中也不乏文學作品。可以說,文學逐漸進入教育領域。在現當代,可以說文學已成為重要的道德教學資源。
當前文學德育功能已經由理論走向了實踐,也就是當前德育改革實踐。當前我國的德育改革實踐主要指的是道德敘事理論及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閱讀課的改革。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敘事策略包括指導學生閱讀美德故事,挖掘教材中文學故事的道德教育價值等等。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閱讀,而是透著一種理念,通過閱讀來影響一代人,讓他們能從心的角度去感悟、去體會。
作者:張小紅單位:景德鎮高專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