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設計教育滲透德育的反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寓意理解是提升審美情趣的必要路徑。設計教育是從傳遞美的角度來引導主體觀察自然與認識社會的,借助藝術“潤物無聲”的自然審美情境和寓意理解的探美方式是提升主體審美情趣的必要路徑。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些作品以熱烈奔放見長,有些作品以含蓄摯情取勝;前者能讓人激情澎湃,后者卻能使人沉靜思考,回味無窮。如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作品《中國銀行標志》以中國古錢幣的簡潔形態暗合天圓地方的深遠含義,又如他在《中國服飾五千年》《中國水墨畫展》《山外之山》等平面設計作品中運用了京劇、水墨等中國文化精華元素,并與西方現代設計理念巧妙融合,演繹出個性獨特的上乘之作。
怡情悅意是療育心靈的最佳方式。美好的事物能給人以情怡意悅的體驗,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主體歡欣向上的積極情緒與情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中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是療育心靈的最佳方式。藝術的心靈療育功能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優秀藝術作品中展現出來的生動造型、絢麗色彩與優美意境等美好內容,能感化人的心靈,激起主體的審美欲望和對美的親近感,并從藝術作品客觀反映中使主體獲得主觀上的積極體驗,由此上升到思想情感的理性認識,使學習主體得到心靈的凈化和思想的升華。
重視教法藝術設計,探索有效的德育路徑
教法是連接學習主體與教材的活的環節。一旦科學系統的教育內容確立以后,教法就成為實現目的的關鍵。根據學習主體的專業特點和年齡特征,在教學方法上應重視在讓學習主體掌握應有技能素質的同時,以多種多樣的教法設計入手,幫助學習主體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即對藝術設計的熱愛之情。
1.趣味吸引。把握從藝術設計具體形象出發的方向,以表現藝術設計豐富多彩的形式、生動形象的意趣入手,使教學活動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起學習主體對藝術設計的強烈興趣。如泥塑以其材料操作的便捷和靈活多變的可塑性深受人們喜愛,學習主體能在對泥塑造型的認識理解和探索實踐中充分感受到藝術設計的精妙和自我實現的樂趣。
2.媒介多樣。靈活使用多種電教媒體等教學媒介,從多個方面、各種角度表現藝術設計的外在形式與內在蘊含,引發學習主體對藝術設計屬性和價值的關注。如各種電教媒體和教學媒介帶來的大容量的信息資訊能拓展學習主體的視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能改善傳統師徒制的局限,使學習主體在藝術實踐過程中更好地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實現人格的不斷完善。
3.情境調動。適當調動教材的內在思想因素來創設各種不同情境,使學習主體意識到愛藝術才能了解藝術設計,建立起最初熱愛藝術設計的思想感情。如模擬真實的設計工作室情境,能讓學習主體在未來的職業環境中產生強烈的職業規范與責任心,產生出對未來職業的榮譽感。
4.交流互助。充分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習主體動腦動手。如采用分組制作競賽、課堂談話、討論、結合設計實例分析等方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使學習主體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主動積極地培養和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使學習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5.創意訓練。重視藝術設計中的創意思維訓練,強調廢物利用,變廢為寶。讓學習主體從平凡的材料中通過頭腦的創造構思及手的操作活動,給樸素的素材賦予了生命力,為學習生活增添了美的色彩,從創造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注重多種教學手段的相互配合,實現德育目標
創造靈活多樣、新穎活潑的教學手段,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拓展學習主體的思維,對提高學習主體主動參與的意識,逐步從“要我學”向“我要學”過渡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多樣化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又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視覺、聽覺與觸覺等多感官體驗相結合。以流動的視頻與音頻等形式相互配合教學,既新穎活潑,極易抓住學習主體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又能引發學習主體盡快地進入教學情境。
2.音樂與舞蹈等多形式藝術表現相結合。借助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象幫助學習主體理解藝術作品,不僅加強了學習主體對作品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學習主體的欣賞體驗變得真切而生動。
3.范畫與演示等多形式相輔助。在設計教育中通過大量的范畫和直觀演示,從視覺角度發展學習主體的審美能力,全方位地給學習主體以深刻的印象,幫助他們明確制作方法和如何正確表達設計主題。
4.圖片與文字等多信息資源相補充。通過海量的電腦圖片與文字信息收集和梳理,快速地展現電腦儲存信息,能方便快捷、直觀清晰地反映教學程序和內容。這些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使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同時也讓學習主體拓展了眼界,開闊了設計思路。
5.展示與交流等途徑相呼應。以精美細致、形式各異的藝術作品為內容,形成主題各異的不同版面,注意選取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和部分學習主體的優秀作品裝飾課堂環境,以渲染課堂氣氛,促使學習主體產生對美的向往,萌生出成功的欲念與信心,從而激發出強烈的創作欲望。
作者:陳靖單位: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視覺藝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