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教育的魅力綜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毛志成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曾是舉世無雙的德育大國,但在實踐上卻很少有關他如何教學生練習算術的記載。連體育方面的事,也沒發現他細講過什么。德育的極端化,對智育的冷陌,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傳統之一。結果連德育本身也很難搞生動,很難有真正的魅力。孔子曾自供“吾惶惶如喪家之犬”,這對一個教育者來說也是大失魅力的。
上世紀的中前期、中后期(至1976年前),中國的另一種德育極端化現象又盛行起來。這就是:用政治教育(包括極左宣傳)代替一切德育內容。德育的極端化和虛假化,政治的病態化和瘋狂化,包括“”時期將千千萬萬的教師弄得“惶惶如喪家之犬”,這實際上是德育的徹底崩潰。當然,連智育也很難幸免。那樣的教育,有什么魅力可言?
無論是古代的“獨尊儒術”還是前時的“政治掛帥”,中國的德育在目的上從來都不關注大多數平常人的基本道德,只想將少數人拔高為非常之人。殊不知離開對常人常德的培養,非常之人與非常之德很難形成,而且又離不開作假。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之后,中國教育有兩種蘇醒都應當肯定,即德育蘇醒和智育蘇醒。德育蘇醒首先表現在對“政治是統帥,是靈魂”之類僵冷教義的遠離,而對個人意志、個人能量、個人價值給予了空前的尊重;智育蘇醒主要表現在向新型的現代科學知識的攀升,產生了“知識爆炸”式的空前效應。中國教育從古代的“唯德育論”,前代的“唯政治論”,又一下子走向“唯智育論”,都等于走進了教育誤區。
今天的中國,“教育”已成為“智育”的同義詞或等義詞,即使后來提倡的“素質教育”也屬于智育范疇。不論是前時在德育中折斷了智育翅膀,還是今時在智育中斬斷了德育脊骨,教育的任何飛行都不會是壯麗的,不會是自由的,當然也不會顯示出真正的魅力。中國教育立足于培養非常之人的心思太重了,而忽略了培養生動的人這一根本。生動的基本特征是一種良性的觸動,而高品位的觸動就是感動。
總之,生動是一切魅力的基礎。今天,教材、教法不生動,教師不生動,教育家也不生動,學生也不生動,致使教育的魅力難以彰顯出來。教育的主要對象和主要的影響對象不是其它,只是人!因此只有教育生動化了,魅力化了,才能產生出和發揮出切實的良性影響力。把社會和人生推向生動,使教育成為世上最有魅力的事業,這是一切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和重項工程。什么是教育的魅力?是可信性、生動性、感染性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