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淺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即,藝術本身就具有培根鑄魂的作用,而與德育的融合則更能彰顯這一作用。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對其進行的德育則更顯重要且必要。在此,我們以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例,淺探藝術德育培根鑄魂作用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德育;培根鑄魂;方法
藝術德育,是藝術與德育的融合,本文中的藝術德育主要包含兩層內涵,即藝術德育化和德育藝術化[1]。
一、藝術德育化培根鑄魂作用的實施路徑
藝術德育化,主要指向對藝術專業學生的培根鑄魂工作。即在藝術的形式中注入德育的內涵,使大學生在學習藝術專業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開設藝術美育領域的專業通識課程。目前藝術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稍顯單一化、狹窄化,而當樹立“大藝術觀”進行對“大藝術課程”的豐富與建構。其理論基于在于:各門類藝術是具有相通性的,各門類藝術間的相互碰撞,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修養、激發其創新創造意識與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其在對祖國多文化藝術領域的感知基礎上堅定其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從而完成藝術與德育的融合、完成“藝術德育化”的轉變。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可開設專業通識課程《中國書法發展史及作品鑒賞》《中國古典舞優秀作品鑒賞》《中國文學通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音律學》《中國戲曲鑒賞》《中國說唱藝術作品鑒賞》《中國民間故事及神話傳說賞析》《中外詩詞鑒賞》《中國通史》《中國文人畫發展史及作品鑒賞》《中國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發展史及優秀作品鑒賞》等,以及各專業方向的發展史及名家名作鑒賞等。
(二)深入挖掘藝術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美育為橋梁,深入挖掘藝術類課程及其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較于上述對專業通識課程的獨立設置和教學而言,更能夠依托占據專業教學內容大部分的專業課程本身更好地推進藝術課程的思政建設。如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微黨課”即在“圖文結合”形式下采用了:歌曲的歷史創作背景+歌曲播放的內容結構,具體如,在紅色音樂系列微黨課《嘎達梅林》一期中,即介紹了“歌頌蒙族英雄嘎達梅林率領的牧民起義;1956年,中國共產黨正在進行的已接近尾聲……”的歌曲創作背景,后加之對本曲結合形象化圖景的傾聽,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及對紅色革命歷史的感知則必會同步生于學生心中,從而同步實現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促進“藝術德育化”的落實。
(三)積極舉辦蘊含思政教育的藝術實踐活動。除卻理論化的課程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對于學生而言,無疑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更具有教育實效性,這也便是以“蘊含思政教育的藝術實踐活動”促進“藝術德育化”的可行性原理。在此理念下,中國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的快閃《我和我的祖國》;沈陽音樂學院的網絡合唱《我的祖國》;中國音樂學院“云合唱”《天使的微笑》;山東藝術學院的“六藝育人體系”——“以文育人、以畫育人、以樂育人、以舞育人、以戲育人、以影視育人”等活動則皆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其中《我和我的祖國》的快閃活動由于多人參與、多種樂器交響、多種形式同起等,而形成了濃烈熱烈的情緒情感氛圍,而能夠在精進學生音樂修養的同時,更為有力地使其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騰。
(四)積極開展蘊含思政教育的創作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維度,藝術專業的學生依憑其獨有的藝術修養而能獨創的一項實踐活動當為“創作實踐活動”,如音樂創作、舞蹈創作、繪畫創作等。以“紅色精神、中國精神”等為主題,武漢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即創作了抗疫歌曲《紅旗飄揚的地方》《武漢加油》《英勇不屈的武漢》《長江,我的長江》;再如北京舞蹈學院創作了舞蹈詩《那些故事》,將紅色經典故事以師生原創舞蹈的形式展示到舞臺上……進行此創作的前提是學生需要對紅色歷史故事、需要對祖國團結一心抗疫的故事有高度的了解和感知,而創作和藝術表達的過程,學生也必飽含著從此類故事中而來的高度的愛國情感和奉獻熱情等,從而在潛移默化間對其進行了民族觀、國家觀、人生觀、世界觀、美學觀、歷史觀的教育,同時也讓藝術更具有了高度、深度和廣度。
二、德育藝術化培根鑄魂作用的實施路徑
德育藝術化,主要是對非藝術專業學生的培根鑄魂工作,是將德育蘊藏于藝術載體中,以美的形式、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春雨潤物般潤澤學生心靈、升華其精神[2]。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開設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美育課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打造一批特色的美育類課程,幫助學生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因此,高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地域特色開設一些藝術美育課程,將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美育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接受藝術美育的過程中陶冶身心、凈化思想、升華境界。如可開設《中外藝術鑒賞》《中國傳統文化鑒賞》《中國傳統音樂優秀作品賞析》《中國書畫鑒賞》《中國戲曲發展史及優秀作品賞析》《中外文學史》等藝術美育課程;實際性的學院案例有:泰山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和地域特色開設了《泰山文化概覽》的藝術美育課程等。學生在學習此類課程中,可以在了解中國戲曲故事如《穆桂英掛帥》《蘇武牧羊》《紅燈記》《智取威虎山》中;解讀泰山文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挑山工埋頭苦干、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精神的過程中,在接受相關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的影響,而促進其道德與格局建設。
(二)積極開展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與上述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的“挖掘藝術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德育思路不同,在對非藝術專業學生的培根鑄魂工作中,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將各專業課程與藝術元素、思政元素融合、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合,充分挖掘課程內容、課程形式中的育人元素,育人于點滴中、育人于課堂內外,則亦當為“德育藝術化”的有效思路之一。如可以我國的傳統節日、時事事件為契機,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各類與節日有關的藝術元素,如端午節時融入屈原的故事及各類相關詩詞,國慶節時高唱國歌、愛國宣誓,七一時了解黨史和先進黨員的優秀事跡,重陽節登高望遠、感恩父母;再如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可引導學生觀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英雄兒女》,歌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我的祖國》,誦讀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再如可將抗擊疫情中展現出的中國精神、涌現出的中國故事融入教書育人的過程,具體實施形式可多樣化,可以辯論或沙龍形式、可以誦讀演講歌唱形式等。這樣不僅可有效活躍專業課程教學,還可同步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發生向好的影響。
(三)積極建設各類藝術美育社團。高校應充分運用各二級學院的資源優勢,或者通過各學院師資共享、資源共享等,積極建設校級、院級藝術美育社團,如音樂劇社團、話劇社團、戲曲社團、民樂社團、管弦樂社團、書畫社團、詩社、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團等,并以宣傳正能量的優秀作品、開展正向的社團活動為契機,引領學生逐步傳承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繼承中國精神,從而實現以社團帶思政教育、以藝術美育潤澤心靈的目標。
三、結論
總之,由“藝術”和“德育”結合而成的“藝術德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培根鑄魂”的有效、強力手段,也是創新藝術教育、德育及各專業教育的重要思路,而當為當代大學教育教研所廣泛重視、切實落實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曉婷.試論德育與美育[J].藝術評鑒,2019(23):176–180.
[2]趙吟雪.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9.
作者:丁麗娜 單位:泰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