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學經典教育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天人合一”應用于現代教育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思想,它體現的是古人認識世界的基本觀點,認為天、地、人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關聯的。反映的是天(自然)決定人,人又定勝天的辯證理論,強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今天的德育教育實踐中,通過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變能夠反映學生的想法,適應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將教育客體與“人”(也就是我們的教育主體)、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密切的聯系,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教育的形式上設立更加活潑的、真切的、輕松的體驗。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改變原有的單一和刻板(包括教師對于學生教育態度和語氣)方式,傳統的德育課程也好,實踐活動也好,都會令學生感覺到“又在說這些大道理”老生常談,枯燥乏味,而且從當今社會的實際需求來看,認為沒有學習價值,會出現應付的心態,教育效果不好。但如果能夠以平等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形成新的教育方式,那么更能易于學生接受,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在德育教育的內容上吸納學生關心的、熱議的話題以及社會元素,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時政實事為德育教育的新的立足點,增強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關注度,與時俱進,用身邊的真實事例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對不同事物的看法,引起反思,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感同身受,主動學習、認真領悟,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學思并重,循序漸進”教育方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論語》中孔子關于“學”與“思”辯證關系的觀點。學是思的基礎,沒有廣泛的學習思考也就變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如果只知道學習而不會思考那也只是“雖知不廣矣”。因此,不論是哪種科目的教育都是需要“學”與“思”相結合的。在現代的大學德育教育中也同樣應該指導學生要“學思并重”,善于思考。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涉及面較廣,教育內容和形式也日趨多樣化,比較易于學生接受,但大多都是在開展的各項活動過后德育的教育過程也就隨之結束。久而久之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十分適應這種方式,形成慣性。沒有留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對每次教育過程進行思考。浪費了很多再教育的機會。清代學者王夫之曾說過“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而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這就是說,學與思是不可分離的,不論學習什么,深入的思考都會推動學習的效果,而思考遇到困難,不夠深入,就需要加強學習,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取得進步。
3“.有教無類”創造平等的教育環境。《論語》中曾講到:“子曰:有教無類”,《墨子•所染》中也曾提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孔子認為人的天賦秉性相近,生來大體平等。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賦人性論,也是他推動貧民教育,實行有教無類的理論依據。在《荀子•法行》中記載:南郭惠子曾問自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答道“:君子正身以倭,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這是教育可以化愚為智,話惡為善的道理。學生是不分好壞、等級的,而且良好的道德素養也不是生來就有、永遠不變的,這就像認為學習好的學生思想品行就一定不會出現問題,學習不好的學生思想道德就一定有問題一樣。我們曾在網頁、報紙上看到多少貌似品行端正、成績優秀的青年其實是違法犯罪的罪犯,轟動全國的化學系高材生因嫉恨室友的才能為其投毒等等。當然這些僅僅是個案,但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存在于優秀青年中的有關思想道德的一些問題呢?因此,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好與壞并不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而且也不是永遠不變的。這就提示我們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任何類型的學生,應重視后天教育環境對學生影響的巨大作用。
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理論聯系實踐。《朱子•語類》中曾講:“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這里的“知”是指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如不付諸于實踐,那就成了紙上談兵。二千年前,希臘人曾提出“:美德可以被教會嗎?”的問題,而在蘇格拉底看來,智慧即道德,對道德的認知會導向對道德的實踐。那么這樣一來,教給學生“美德”,究竟是指將“有關道德的知識”教給學生呢,還是指通過特定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德行”呢?而實際上,我們的《論語•學而》中早已有“敏于事而甚于行”的理論論述。這與今天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包括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完美人格都是相互關聯貫通的。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曾提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這是道德的自覺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二、國學中的德育思想對德育教育的意義
1.國學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根本。清末以前本無國學的說法,它的產生是與西學東漸分不開的,在民族危難,國勢衰微的形勢下,為了挽救迷茫中的中華民族,找回民族尊嚴與自信,多少仁人志士將這一理想寄予國學身上,希望能夠通過國學達到中國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中國人民族意識的重新覺醒。這種獨特的精神認同和民族思想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這一點上看來,國學的產生便肩負起了教育國人要學習國學,熱愛民族,熱愛中華的重任,這與我們今天的德育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2.國學中的哲學思想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指導意義。“哲學”中的“哲”在國學中訓作“知”,意思是說求知的學問,討論哲學的內容在《子》部最多,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名都曾談及,但以儒道二家最為突出,儒家除《論語》以外還有《孟子》《荀子》有涉及哲學的名篇。例如在我們熟知的《論語》中就包含著這樣的思想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強調凡是要通過人的努力去達成目標;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復禮”,“學而優則仕”,在教育上認為“學而知之”“,困而學之”,提倡“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等等。在儒家經典名篇《大學》中強調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把“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根本。我們在《易》經中又學習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諸如此類,在國學經典中還有很多,這些哲學思想不僅是當時人們學習的經典教材,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對于今天的青年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形成完整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三、總結
總之,國學思想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單獨一個層面的。它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們經過探索驗證后得出的結論,它經受了實踐與時間的錘煉,在近現代的時空里凝結成了思想的精華,我們將這一精華稱之為“國學”,是我們的祖先留給中華子孫不朽的文化瑰寶。隨著中國在世界發展巨變中的復興與崛起國學也在不同的國度受到人們的喜愛,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高校紛紛開設漢學課程。國學在世界文明中展現著中國思想和中國文化的獨有魅力,這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研究和學習國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和交流空間,為探索新時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價值!
作者:張詩雨單位:撫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