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倫理道德教育對法治文化建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法治文化的形成基于倫理道德的彰顯
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一是要形成一種價值判斷,使人們對法律的尊重成為社會的共識,法治精神得以確立,法治化的思維方式得以養成;二是要形成一種行為模式,使社會普遍存在遵守法律的行為模式。法治文化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成果,其形成與發展是建立在相應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基礎之上的。法治文化的成因和目的都是人性的選擇。在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人性彰顯,就是倫理道德的自然流露,法治文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認同與追求的產物。民主政治是法治文化形成的政治基礎,人類社會在民主政治上的發展進步在本質上都是一種道德上的發展進步。作為國家與制度層面的民主,必然包括制度與社會的公正、國家對人民意愿的回應與負責、促進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等方面。這樣的制度民主本身就是在倫理道德上的積極判斷。好的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德行是其有效管理的基礎,而這樣的管理反過來又會促進人民本身的道德素養。因此,積極合理的道德倫理預設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完善的前提,在民主制度的安排上需要符合公平正義的目標,能夠有力促進社會的自由與平等,有利于生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同樣要有著高尚的道德理念,其首要的道德品行是能夠劃分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的邊界,在公共政治生活領域往往要舍棄私人的偏好;其次,則能劃定具體個體的利益邊界。在市場經濟下形成的市民社會是法治文化形成的經濟與社會基礎。在市民社會領域,價值規律以及法律規范無能為力之際,正是公共倫理彰顯作用之處。可以說,離開了公共倫理道德市民社會將無法有序地成長。從這一邏輯起點出發,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公共倫理道德的發育完善也是市民社會得以成長的主要土壤。
二、法治文化的認同程度依賴于倫理道德的完善
法治文化蘊含的價值判斷意味著對法律的尊重已成為社會共識,而從法治文化蘊含的行為模式來看則是社會普遍地遵守法律。培育大眾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應該沿著從情感認同到價值認同,最終發展為行為認同的路徑而逐步展開,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理念到實踐發展的過程。法治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首要的是觀念上需要形成共識,進而會形成對于法治文化的價值認同。對于法治共識的形成而言,道德倫理的作用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一方面,由于法律具有他律性,其所形成的往往是一種外生性的國家強制性秩序,但是,僅僅當人們對于他律性以及外生性的法律有著發自內心的認同及自愿服從的情感時,法治文化的價值觀才能形成。為此,需要提高民眾的道德水準。另一方面,民眾對法律的普遍服從與信仰也取決于執法者的道德素質。就守法行為而言,道德素養較高的人,即使欠缺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因其能夠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及做人的良知,在生活中違法的概率往往相對較低;相反,道德素質較差的人即便法律意識較強,在其對法律的強制尚存畏懼時或許可以克制自己的違法犯意,但在違法獲利較大時便難以抵制誘惑,可能會突破道德防線,其違法的概率相對會較高。只有具備良好道德素質的法律人才能夠保障法律良性實施的積極效應。
三、加強道德倫理教育促進法治文化建設的舉措
(一)通過道德倫理教育,培育民眾對于法治文化的情感基礎。
一國的法律制度如果缺乏正義、道德等價值內涵時,該法的實施也必然難以喚起民眾的向心力,即便是在當今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市場經濟時代,多數民眾中仍然擁有相同的道德價值標準。因此,我們要喚起民眾對于法治文化的情感,依法治國所依據的法律就必然是合乎公平、正義等道德觀念的法律,是反映最廣大民眾意愿、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良法。通過道德理念的強化,制定良法的過程就是道德法律化過程,也是培育民眾對之情感基礎的過程。
(二)通過提升法律適用者的道德倫理素養,提升民眾對法治文化的認同。
司法能否公正、執法是否嚴格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法治理念的深化。因此,對于法治文化認同的實現路徑需要通過提升司法者以及執法者的道德素質來完成。因為公正是法律適用的必要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司法者或執法者才可能實現公正的價值目標,維護法律的尊嚴。
民眾法治觀念的萌芽乃至法治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為人對于規則的認識與接納程度。一個社會中,法治秩序和法治文明的最高實現形式就是倫理道德的自律。因此,要推動法治文化的深入人心,進而建設現代法治文明社會,應當將整個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和倫理素養同步提高作為重要手段,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和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作者:張家務 單位:中共榆中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