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教學的學生道德教育管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中學教學中加強學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當前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旨在使國民的各方面素質都得以提高,使社會得以更穩定、健康發展。所謂素質,就是人們先天具有與后天習得的一系列特點和品質的綜合。分為八種: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素質教育,就是培養與提高人的素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教育改革經過八十年代中后期多年的醞釀,終于舉起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旗,并逐步付諸實施和全面推進。經過十多年來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奠定了素質教育的體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做人又是成才的基礎。可見,新時期抓好青少年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學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思想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對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樂于奉獻的道德品質。
二、在中學教學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素質教育及時代要求大力倡導道德教育,可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道德教育仍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得不我們引起重視。
(一)各學科考試工具化色彩越來越濃,對道德教育不夠重視由于升學的壓力,大多數家長更多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教學目標呈現而社會也是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評價學校質量的高低。在這種背景下,思想品質、人格德行等教育目標都被片面追求升學這個龐大陰影所遮蔽,使中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功能被減弱。
(二)教學中過于偏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對道德教育的素材挖掘不夠教師一味的追求學生的分數提高,偏重書本知識的傳授,或往往重視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其他要素的落實與結合。不少教師對各種概念、事件、人物講得頭頭是道,傳授知識重難點突出,學生掌握知識也詳細扎實,這本無可厚非。但教書育人,應是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學習,又要關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因此,應結合日常生活及當前的一些社會現象在中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培養。
(三)教學中,道德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目前在中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較為單一,基本上就是講述法,并且是單純地講一些道理,沒有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結合起來講,把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傳聲筒,照本宣科,漠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做人做事的經歷感受,讓學生感覺到十分枯橾無味。所以,我們應該通過組織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及閱讀報紙等方法與課堂道德教育相結合,使學生了解國內外重要時事,并通過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比較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時,組織學生深入現實生活,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邊的模范人物事跡、普通人的美德,從而將課堂上和書本中的道德行為準則化為個體的行為習慣。
三、在中學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的對策
當前,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身上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自立自強精神漸顯缺位,不思進取、畏懼艱辛甚至奢靡頹廢之風日漸增長。鑒于這種現狀,我們就應該挖掘豐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中,可以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歷史學科的特殊功能所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加強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基礎。在中國歷史上,為國分憂,心系祖國的事例比比皆是:有屈原憂國憂民、上下求索,雖九死而未悔;有蘇武持漢節牧羊于外族十九年,始終心系祖國;有諸葛亮為國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陸游至死不忘收復中原;有顧憲成“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有顧炎武倡導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等。新中國成立后,在海外留學的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富強、中華民族的振興,毅然拋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更是不計其數。數學家華羅庚、地質學家李四光、核工業物理學家錢三強、物理學家錢學森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美德的生動體現。
(二)傳承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的美德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中國人民以誠實為本,重言行一致、不文飾、不虛美、守信用、重然諾;講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言必行,行必果”,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勇于承認錯誤,修正錯誤,知錯就改,認為“失信不立”,“誠實重于珍寶”。誠實是立德、立業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人無信則無以成人,人無信則無以被用。中華民族是一個吃苦耐勞的民族,不惜汗水,不辭辛苦,用勤奮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跡。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褒揚勤勞儉樸的美德,中國人民不圖奢華,不追求享樂,精打細算過日子,以節儉為榮,以浪費為恥!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史書上不乏這方面的名言,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身之計在于勤”、“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等。故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教育,使學生懂得如何做人,不弄虛作假,懂得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并身體力行。
(三)養成尊敬師長、孝義為先的品德尊敬師長,孝義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三顧茅廬”、“程門立雪”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頌。今天,尊敬師長、尊老愛幼的光榮傳統不僅不能丟,更應提倡和發揚。在中學教學中,必須進行這樣傳統美德的教育,使學生從小樹立尊敬師長、孝義為先的品德。
(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教師應充分挖掘人文學科中的人文資源及美育素材,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不斷提高審美情趣。比如,在進行教學時要選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素材,使學生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倡“把信心留給自己,對自己負責;把孝心留給父母,對家庭負責;把關心留給他人,對集體負責;把愛心獻給社會,對社會負責;把忠心獻給祖國,對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負責”。在教學中通過生動、具體、真實的審美客體,培養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獲得美感,接受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五)培養對社會、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社會責任意識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社會是否和諧的顯現標志之一,一個人的責任意識不僅折射出一個人的文明修養,在某種程度上也將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整體文明素養。中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確保國民素質沿良性軌跡承傳發展的基礎。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需要一大批能擔當時代重任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是中國通往世界強國之路的真正的希望。中學教育就是要提升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堅強意志和遠大理想的人,具有愛國熱情,能肩負民族未來重任的人。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把孩子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不斷地提升起來。教會他們同情和關心他人,養成對社會、對集體、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心。在教學中不斷教育學生把個人成長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聯系起來,要為祖國而學,為人類進步而學,在關系到國家存亡,民族興衰的關鍵時刻,每個公民都應承擔起挽救國家、振興民族的責任。總體來說,應使中學生學會正確觀察、分析和理解客觀事物與社會現象,學會以冷靜、穩妥和積極的態度審視人生、認識環境和對待生活。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有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志向與愿望。最終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和發展。
作者:楊娟單位: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