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地區大學生安全教育問題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民族地區高校安全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民族地區高校學生的安全教育從內涵上來講主要包括“大安全”教育和常識性安全教育兩個方面.具體來說:“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結構以及特殊的學生構成都要求學校管理者必須把對大學生進行“大安全”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來開展.伴隨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網絡虛擬世界在給我們帶來豐富的信息來源和交流平臺的同時,也伴隨著多元文化沖突、商業欺詐等巨大的隱患.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提高的當下,我國周邊局勢日益復雜,不斷有外部勢力企圖擾亂和消解我國的崛起態勢,網絡媒介自然會成為一些勢力虛假信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會動蕩的一個重要渠道.作為民族地區高校,要基于社會環境、學生來源等的特殊性和我國大學生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的教育模式,對一些信息和謠言缺乏判斷力,容易誤聽誤信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所散布的虛假信息和煽動性謠言.這些都是民族地區高校進行大“大安全”教育的工作重點.常識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身體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兩部分“.身體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理安全以及行為安全教育等.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因學生來源和綜合素養等方面與內地學生均存有一定差異,這些差異導致的安全問題相對來說較為突出.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語言障礙等的特殊性,在生理安全、行為安全等都急需加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素質教育,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隨著高校擴招,在校大學生和高校畢業生的規模不斷擴大,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就業造成巨大壓力.加之民族地區高校本身就存在著招生來源狹窄、學生素質相對較差、就業競爭壓力較大等諸多特殊因素,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因其語言、專業以及基礎知識等原因造成的差異,更加大了其日常人際關系、學習生活、未來就業的難度,往往造成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關注和解決甚至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加強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大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在國家和社會層面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促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當前國際局勢發展十分復雜,而我國周邊地區也十分混亂.因領土、宗教、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所帶來的沖突時時刻刻都在威脅著著我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一些敵對勢力和組織利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制造混亂、散布謠言、破壞民族團結.正因如此,在邊疆地區高校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開展“大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大學生作為知識層次和自身素質的較高的青年群體是國家建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未來.而且民族地區大學生作為公眾群體,他們在高校的“大安全”教育從客觀上對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安全都具有最直觀的效果,而且這種效果會伴隨著大學生的成長和未來走上社會不斷的發酵,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個體層面,常識性安全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社會制度的調整、高校學生人數的增加,高校的安全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安全事件也表明我國高校安全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高校的安全與穩定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狀態.預防和緩解各種不良因素對學校的安全與穩定造成的沖擊,最主要的途徑應該是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可以使校園管理更加系統和條理,一方面防止了各種不良因素對學校安全穩定造成的沖擊,另一方面使學校更加和諧穩定,凈化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同時結合當前在大學生中發生的一些真實案例,以及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安全問題及時進行安全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對社會安全、身心安全有一個全面而真實的認識,使學生從內心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覺增強自己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這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培養大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2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面臨的問題
第一,“大安全”教育開展的不夠深入.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快速崛起的情況之下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尤其高校大學生思想活躍,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人生觀、世界觀,容易被一些表面現象和一些虛假信息所左右.而目前我國高校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在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上都進行的不夠充分、不夠全面.在教育形式上僅僅拘泥于國際形勢講座、時事政治課甚至只是在一些特定敏感時期、事件等發生之后進行開會、講座等.這些常規舉措在目前網絡信息、娛樂生活空前發達的階段顯得滯后和空洞.當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大范圍普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一些虛假信息、登錄到一些具有民族極端主義、危害國家安全的網站,高校管理人員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同時,由于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員不精通少數民族語言,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安全意識,造成了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在“大安全”教育中未能充分有效的進行.第二,安全教育的方式傳統,內容單一.民族地區高校由于資金、規模、周圍經濟環境等因素,致使高校在安全教育上仍舊采取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通過安全講座、常規的安全檢查、開會下達通知或者布告宣傳等手段,內容上也是以防火、交通安全為主.在一些特殊事件發生時在以開會或講座形式加強安全教育.這些常規的安全教育方式無論內容還有教育方式都顯得空洞、單一,且僵硬的安全教育模式,很多的教育內容大都千篇一律,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面對學校的安全檢查和講座也是疲于應付,不能有效深入學生內心,同時,過于頻繁的檢查、會議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不但無法得到學生的重視,還浪費掉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安全教育平臺建設缺位,跟不上時展.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模式還停留在“學校—二級學院—學工辦—輔導員—班級干部—學生”這種逐級、多層次管理模式上,沒有利用先進的網絡交流工具組建系統化、扁平化的安全教育平臺,致使大量的安全教育信息無法及時傳達給學生,在安全信息和安全教育上存在費時、費力、拖沓等不利因素.在智能手機、網絡通訊工具如QQ、微信等日益發達的今天,這種逐級、多層次管理不僅無法做到及時有效,反而使上下級脫節、信息滯后、浪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雖然在一些部門和高校管理人員也與學生組建了QQ群進行溝通、管理、宣傳安全教育,但是也僅僅只是部分人員和一些小團體.無論是影響范圍、參與人員數量都十分有限,在缺乏對學生接受安全教育效果評估和實用的安全教育平臺情況下,只能通過逐級管理模式,很難及時、準確掌握少數民族學生對于安全教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第四,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制度落實和實施存在問題.說到大學生安全教育制度和管理辦法,大部分高校都有著較為完備規章和制度.民族地區高校所處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等因素,在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制度和具體措施上均擁有較為完善的管理里制度及安全突發事件的處理預案.但是,部分院校的很多的制度措施僅僅只是停留在紙面,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和實施,只能是在某些大學生發生安全事件或出現意外之后,才能在一段時期內被嚴格執行.諸如某些高校把禁止學生飲酒、禁止打架等做為加強學生管理與行為規范的重要處罰規定,同時也在開會和安全講座中加強宣傳.但是這些規定長久以來并未嚴格執行,導致學生對此并不重視,直到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才開始重視相關制度規定和具體措施的嚴格執行.應當說,高校在安全教育制度和相關懲處規定上都是比較完善的,但是長久以來僵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浮于表面管理方式都讓完善的制度只停留在文本之上,未能有效的落實到實處,也沒有使大學生真正牢記于心、深思于行.
3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的對策
第一,樹立“大安全”教育理念,高度重視堅持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大安全”教育的長期性和重要性.與傳統的報紙、手機平臺等傳統交流媒介相比,智能手機、網絡工具具有容量廣泛性、交流及時性、傳播多樣性、空前開放性.每個人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機、網絡交流工具各種消息、瀏覽各種網站、接收海量的信息.正是網絡信息工具的獨特能力造成了對輿論和信息監控、引導的難度.這就為某些勢力或組織提供了散布虛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抹黑我國政府的機會.特別要注重民族地區的敏感性,使“大安全”教育成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學生群體由于涉世不深,對一些信息和一些文化意識方面的宣傳都缺少足夠成熟的理性判斷,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左右.因此為了維護邊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和諧健康發展、長期穩定民族團結,民族地區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應當做到:一是加大、加強“大安全”教育的宣傳力度,通過QQ、微信等現代網絡通訊工具擴展信息來源,嚴格控制某些虛假信息和帶有挑唆民族矛盾的、破壞民族團結的網站和文化作品進入學生視野;二是積極利用網絡陣地,宣傳我國主流正能量信息.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必須做到從思維到物質上的與時俱進.對任何在網絡散布不良虛假信息或是宣傳民族極端主義的網站和文化作品都給予堅決有力的回擊,必要時可以向公安機關請求幫助;三是根據目前出現的一些實時新聞、文化作品、網絡謠傳等,由學校組織具有豐富社會經驗和思想意識端正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人員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及時進行分析和講解,使學生能夠成熟、理性的來分析和認識這些網絡謠言、文化作品,從而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反動網站散布的抵制虛假信息對學生思想意識的不良影響;四是通過法制宣傳和時事講座加強學生的法制意識,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通過宣傳《國家安全法》讓學生認識到制造和參與網絡虛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等所需承受的法律后果,并且通過時事講座對一些勢力和組織散布虛假消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會動蕩的手段和方式或列舉實例向學生進行講解、分析和說明,進一步增強學生“大安全”的知識和閱歷.第二,創新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提高民族地區高校學大生安全教育的實效性.傳統安全教育拘泥于通過會議、講座、書面通知等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體安全”“、生理安全”教育,內容空洞、形式僵化、收效甚微,同時又費時費力.對于大學生來說,這些常識性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過于陳舊的安全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難以讓同學們樂于接受.以最近一段時期眾多的女大學生“失聯”為例,用以往開會和講座的形式很難使學生提高警惕性.學生工作人員要對大量公布的“失聯”案例進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其共性和特點,能夠為學生講解“失聯”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其中的容易造成“失聯”的一些征兆和犯罪手段,并通過QQ群和公共微信平臺及時.同時要結合其原本的民族語言和民族習慣,可以通過QQ、微信等及時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安全教育和有效管理.第三,利用現代化手段創建安全教育平臺,增強民族地區高校學大生安全教育的時效性.在傳統的逐級、多層次學生管理模式中,大量的安全信息和教育內容無法做到及時、有效的傳達和表述,同時也無法做到一對一扁平化管理和安全教育.而利用QQ、微信等現代化網絡通訊手段,組建高效的安全教育平臺不僅可以第一時間將安全教育的信息所包含的圖片、文字、語音甚至視頻直接上傳共享,還可以做到一對一的扁平化監控管理.在微信平臺上高校領導和管理人員不僅可以通過微信查看學生動態、直接聯系到具體的學生個體,甚至可以通過微信的定位功能查看學生大概的所處位置.對于民族地區高校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在以往的傳統安全教育模式中,由于管理模式和語言、所處環境等因素,領導管理層很難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思維變化、日常生活和接觸人群,只能通過管理人員進行一些大致上的了解,但是通過微信等公共平臺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微信的圖片、文字以及朋友圈等,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生日常生活、接觸人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針對一些特殊學生進行一對一式有效的安全教育.與此同時,還可以把“大安全”教育、新的安全教育內容與公共安全教育平臺進行深度整合,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第四,加強安全教育制度的執行力度,保障民族地區高校學大生安全教育的長效性.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不應僅停留在紙面上、形式上,更要在工作中落到實處.在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盡管反復強調“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體安全”、“生理安全”的重要性,也健全了較為完善懲處制度和安全規定.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致使一些制度和措施停留在口頭上、書面上,未能得到嚴格的貫徹落實.盡管現有制度存在不完善之處,但是如果能夠嚴格按照制度和規定來執行,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證學生對安全教育牢記于心、深思于行,同時也可最大限度的保障學生的安全.事實上,高校管理人員往往都是在發生了學生重大安全事件、產生了嚴重后果之后才開始按照制度和規定去執行,而且可能這種嚴格執行也僅僅維持一段時間,不能長久堅持.只有將責任落實到工作的全過程、落實到具體的管理人員,以制度來管理人員、以制度來監督人員、以制度來約束管理人員,才能使管理人員長期堅持嚴格的落實相關懲處制度和安全規定,避免各類重大安全事件再次發生.
作者:王曙光 單位:赤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