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青春期學生的自我心理安全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青春期學生自我心理安全狀況調查
心理安全是一種心理感受、主觀體驗,即一個人感覺到安全、沒有威脅。當代青少年的物質生活、學習條件比起其父輩們有了極大改善,正因如此,我們通??倳詾樗麄儜摫雀篙厒兏械叫腋!⒖鞓罚墒聦崊s并非如此。一些心理學工作者調查發現:現在做事經常感覺緊張的中小學生占22%,為一些小事過分擔心的占17%,對考試感到過分緊張的占35%。這些數字表明,當今的中小學生生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輕松、快樂。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安全狀況不容樂觀。2013年9月,我們對江蘇省鹽城市3所農村學校,共2544名學生(年齡均處于14~17周歲之間)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采用叢中、安莉娟編制的安全感量表(SecurityQuestionnaire,SQ)[2]。問卷回收后,剔除無效問卷,共有有效問卷2241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0%。其中,在性別維度上,男生有1211人,占總體的54%,女生有1030人,占總體的46%;在是否是獨生子女的維度上,獨生子女占了73.4%,1645人,非獨生子女占了26.6%,596人;在被試來源維度上,農村的孩子占絕大多數83.5%,1871人,而城鎮的只有16.5%,370人(見下表1)。數據顯示,青春期的男、女生在心理安全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28,0.01<p<0.05)。由表中可知,處于青春期男生的心理安全水平要比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女生高。這與高小燕(2010)對農村初中生的研究結果一致,但是,與楊元花(2006)對初中生的研究結果不同。筆者分析,可能是由于鹽城處于江蘇北部,地域經濟還不發達。加之,本次調研雖然是隨機取樣,但統計后發現,大多被試者來自農村,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初中階段很多女生如果學業成績不好,就會對自己的未來擔憂。男生雖然也會有學業不良者,但是他們如果考不上高中,將來進入社會學習的專業技能的領域比女生要寬,比如汽車維修、建筑等行業。這些因素導致了男生在心理上有一種無形的優越感,心理安全感自然較高。另一方面,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一般女生比男生發育要早。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容易給她們帶來比男生更多的困惑。她們情感世界細膩,往往表現得更脆弱、更敏感。在行為上,又表現得害羞、膽怯,自然心理安全感會較低。下表2是關于學生是否遇到過重大生活事件維度上的分析:表中反映出,生活中經歷過重大生活事件的學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要低于沒有經歷過重大生活事件的學生,并且他們之間存在著極其顯著性差異。(p=0.002,p≤0.01)。筆者了解到,在那些遇到重大生活事件且感覺到苦悶的學生中,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都與親人過世或父母一方殘疾有關。可見,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對青春期學生心理安全的影響也頗為深刻。由于在是否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維度上的青春期學生心理安全感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02,p≤0.01)。所以我們要做統計學上的進一步分析,即事后檢驗:看看差異到底來自哪兩個或幾個群體。結合表2的結果,在重大生活事件的維度上做事后檢驗(Schffe檢驗)。由表3可知,沒有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學生與雖遇到重大事件,但不感覺苦悶的學生在心理安全水平上,沒有顯著性差異。而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又感覺到苦悶的學生,不僅與沒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在心理安全感上有極其顯著性差異,而且和遇到過但不苦悶的學生之間有著顯著性差異。筆者在訪談中還了解到,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并感到苦悶的學生,大多很渴望有心理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他們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更關注自己的隱私。這說明,由于客觀上遇到的不幸,他們無形中產生了一種自卑感,這使得他們內心承受了比其他同齡孩子更多的壓力,造成了他們的不安全感。針對以上問題,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教育學生辯證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擁有積極的逆境觀。博爾諾夫說過:“只有在遭遇中才會產生那種無條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點的、震撼人們心靈深處的情形。什么地方發生遭遇,整個世界的關系就會立即發生變化?!?/p>
研究表明,影響青春期學生自我心理安全的因素有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兩方面。
(一)生理因素
1.性別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處于青春期男生的心理安全水平要比女生的要高,并且存在顯著差異。這點在前面的調查中已有論述,在此就不再贅述。
2.年齡首先,由于個體差異,不同學生進入青春期的年齡不同,從而也會對他們自身的心理安全產生影響。早熟的男生會表現得比其他同學更健壯,容易被同伴、教師和他人視為成人,會表現出比一般男同學更成熟、更自信的行為。而早熟的女生因為自己的身材和一般女生的不同,亦容易形成負面的自我評價。同時,容易成為男生注意的焦點,易陷入早戀的境地。相反,晚熟的男生會過度注意自己的缺點,社會適應較差,但他們在性發展方面承受的壓力較少。加之學校的青春期教育的開展,給予他們心理的不安有種合理的解釋,成年后會在某些方面較有自信。晚熟的少女,由于其生理發育中較少受到像早熟女生那樣的困擾,同時,和晚熟男生一樣,學校的青春期教育讓他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使得她們因為生長發育而帶來的不安感、焦慮一般會比較少。其次,青春發育期的不同階段,對學生自身的安全感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在身體發育的早期,由于剛出現體征上的變化,他們感受到恐懼、焦慮的程度會比他們在發育中期、晚期時感受到的程度更強。不少初中教師感覺到,初二年級學生變化明顯。我們的幾項研究也發現,初二處在學生生理發展的轉折期,尤其是男生,個頭和聲音變化,強化了青少年個體成長的自我意識。這一系列普遍的變化也促成了同伴之間的共同追求和相互影響。原本比較馬虎粗糙的男孩子變得講究了,相當注意自己的形象,最明顯的是人際交往風格的變化。以上都是由于青春期開始的時間以及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學生的心理安全產生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會隨著學生的逐漸成熟和其他因素的加入而產生不一樣的變化。
(二)心理因素
1.青春期學生的認知因素青春期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表現于感知、記憶、思維、想象以及元認知等心理過程和社會認知能力等方面。其中,思維的發展是反映他們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征。他們的思維從具體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雖然進入初中,學生掌握的概念更豐富、更系統化,能進行一些相對復雜的歸納和演繹推理,而且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他們的思維仍具有較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下面是筆者在調查幾所學校的學生時,隨機訪談了幾位同學讓他們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談談“學校是什么?”得到的回答眾說紛紜,有的觀點甚至完全相反:學校是鳥籠,是監獄,是老師的飯碗。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是冷酷無情的場所,是父母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擔驚受怕的地方。學校是家,是樂園,可以讓我們伸展四肢活動的地方,在這里我們可以找到知心的朋友,遇到真正懂我們的人。青春期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想容易偏激,不能辯證地分析和看待問題,而且容易只看表面現象,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質。他們的思維還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另外,他們還會過分關注自己的體貌、能力和行為,單方面的考慮問題,不能清晰地認識別人的觀點和看法。
2.青春期學生的情感因素青春期的學生情緒情感世界豐富多彩,且充滿“疾風驟雨”。主要表現為感情沖動和短暫的不穩定狀態:激動、喜悅、憤怒、憂傷、孤獨等情緒時常微妙的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強烈、動搖但又不協調的情感世界。他們過分地關注自己,追求“獨特的自我”,容易夸大自己的情緒體驗和主觀感受,認為自己的情緒情感是獨一無二的,甚至一些學生會認為,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3.青春期學生的意志行為因素人的意志行為是以一定的認知和情緒、情感為依據的。認識為意志確定目的、調節行為,情緒情感則激勵個體的行動。另一方面,意志又推動個體的認識活動,并監控自己的情緒情感活動。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雖然各方面發展還未成型,但是他們的行為活動也受個人的意志品質影響。那些自覺的、果斷的、有充分自制力的、具有堅韌性的意志品質的學生,往往比那些容易受暗示、做事猶豫怯懦、搖擺不定的學生擁有更高水平的安全感。此外,意志品質薄弱的學生他們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誘惑,比如社會不良青少年、網絡陷阱等問題的困擾。
三、青春期學生自我心理安全教育的構想
2007年底,在中央文明辦秘書組、未成年組、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國心理協會主辦的第九期《心理專家講壇》中,北師大博士生孫炳海認為,青少年自己可以做自己的心理老師,也就是自我進行心理教育。積極心理學中的心理彈性理論強調人們在面臨問題或危機的時候,都會有一種保護因子,促使人們自己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這種保護因子,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它可能是樂觀向上的態度,快樂、幸福的體驗以及頑強的意志力等;從人與人之間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種人際資源、人際關系。如青春期學生的人際資源是教師、父母和同伴等。人們在遇到問題、困難時,自己都會想辦法解決,但是,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人們常常要獲得各種資源的幫助以使得問題得到解決。所以,當自我教育成為一種可能,增強安全感的理性方式———自我的心理安全教育也應該是可實施可操作的。
(一)自我心理安全教育的目標
青春期的學生要實現心理的安全,最終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主要體現在他們是否具有不斷完善自我,以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變化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
1.正確的自我認知。對現實的自我做出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不足有清楚的認識;對理想的自我作出一定的描述和探討。
2.恰當的自我調控。學會承認、正視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學會清理并恰當地表達情緒;合理的宣泄,避免過激行為。
3.積極的自我評價。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接受或改變它們;積極主動自信地生活。
4.主動、踏實的自我踐行。激勵自己改變自身的缺陷,向著理想的自我作努力。
(二)自我心理安全教育的特點
1.自主性心理安全教育,不只是由外向內,掌握心理安全相關知識、技能、技巧的過程;也是一個由內向外,將已有知識踐之于心理體驗、調控、發展的過程。由外向內的過程是由內向外過程的前提和基礎,而由內向外過程則是由外向內的目的和歸宿,中間的環節即自我心理安全教育。從這一層面上講,家庭、學校、社會的相關教育都是外因,而自我的教育才是內因,是關鍵。在對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過程中,如果不以自我心理安全教育為本,心理安全的終極目標就很難達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相輔相成,互為裨補,并反復強調“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說,教育必須經過學習者的自我價值系統審定納入自我概念結構,才能轉化為無需外在強化力量支持的個性品質,它不會自動授之于人。自我的心理安全教育在整個心理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所以,對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內容的自主選擇、方法的自我踐履、過程的自我調控以及效果的自我評價。
2.反思性我國自古就有學者認識到自我反思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鬃釉唬骸拔崛杖∥嵘??!避髯佑醒裕骸熬硬W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眱和睦韺W者北京師范大學沃建中教授就曾對初中生的自我反思對學習策略的影響做過研究。研究發現,反思條件下,高效策略的獲得是個漸變的過程,經歷反思的初中生所采用的策略逐漸向高效性發展。對于心理安全教育來說,教育二字不一定非要有老師教授、家長管束才能賦予,也可以是一種發展內心的自省。我們更需要學生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上學習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日參省”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學而不思則罔”,心理安全教育才能夠真正見效。
(三)自我心理安全教育的策略
自我心理安全教育一般應由以下部分組成:首先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提出自我要求;然后在自我要求之下,進行自我踐行(調控)和評價。個人的心理安全受到威脅,很多時候是由自己編織出來的“網”造成的,例如,自卑、自己消極暗示等。要克服這些消極的情緒,增強安全感,維護心理安全從自身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正確、合理地自我認知青春期學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常常會對自己形成不客觀、不合理的認知,尤其在他們面對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時,常常面臨困境,引發自卑、焦慮、不安全等負性情緒,影響到正常的學業和生活。由于態度、認知可以影響行為,因而心理學家對如何改變人們的態度感興趣。認知失調會使一個人有不安的體驗,所以,通常人們試圖通過改變行為來擺脫它。當行為改變有困難時,我們就會以改變態度來替代。如,人們對吸煙和健康關系•56•的認識,為了避免因相互排斥而引起的認知失調,無法戒煙的人會逐漸改變自己對健康的態度。心理安全也是一樣,當學生們處于不能準確、清晰地認知自己的狀態時,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現狀,如考試成績、相貌等,就會通過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來改善認知失調的狀態,從而使得本來很愛學習的孩子也會被一時的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導致厭學、逃避甚至更嚴重的行為問題。所以,改變消極自我概念,關鍵要學會反駁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想法,挑戰你自己內心的批評家,學會如何用建設性觀念取代自我破壞性信念,同時形成合理、正確地自我認知。學會寬恕自己并且認真考慮給自己一些更切合實際的預期。嘗試允許自己有一些生活上的“小失敗”等,都能夠成為維護自我心理安全的有效策略。
2.主動、踏實地自我踐行第一,在合理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要能正確的認識危險發生的可能性,主動、踏實的采取行動,將這種“危險”降到最低程度。現代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著一些需要擔心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過分的渲染這種擔心,而將它們變成一種負擔,這樣會束縛我們的手腳,限制我們的行為,僵化我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第二,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興趣愛好,豐富業余生活,提高自身修養,完善自我人格。心理彈性理論認為人的自我保護力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就是來自于自我本身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和豁達開朗等品質。所以,青春期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之余,也要不失時機的加強這些良好品質的塑造。第三,注重親情、友情和師生情,加強情感交流,以便形成自己的人際資源。自我的生命經驗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理安全狀態。有調查研究顯示,生活事件導致的主觀壓力越大,學生的孤獨感水平就可能越高;而現代的快捷、即時通訊,如手機、短信、QQ、微博、微信等,可能會緩解生活事件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因為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都會通過即時通訊,在同學、朋友或家人那里尋求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保護的作用。這個說法進一步證明了心理彈性理論人際支持的合理性。
3.積極、有效地自我評價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體系,樹立自信,正確認識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文化價值觀,這些是有效體驗安全的捷徑。另一方面,悅納自己,接納不足,敢于面對和接受讓自己不安的環境。一位以色列的心理學家說:“危機感有助于生存。有危機感的人對潛在危險更敏感,能在危急時刻發揮作用?!薄坝邪踩小钡娜藘A向于認為世界是安全的。他們的樂觀心態有助于注意力集中、不受負面想法干擾,他們一般會表現得更合群、更自信。所以,“危機感”和“安全感”對于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來說,都是有必要且有促進作用的,只是在于我們自身如何在恰當地時機下,積極、有效地利用、看待它們,科學合理地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
作者:盧瑞雪單位: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