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資產規模對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7年以來,在華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直低于國內中資銀行,但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這一段中國經濟下行的時期,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呈現出明顯的大幅度上升,截至2015年6月底,在華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達1.16%,逼近大型商業銀行1.48%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1.35%的不良貸款率。在華外資銀行正逐漸失去其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而資產規模的限制是導致這種局面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一、資產規模的限制的具體體現
(一)網點稀少導致的信貸風險監測不力
為了開拓本地市場,在華外資銀行一般要求授信客戶在外資銀行開立一般結算賬戶并進行日常結算,為了獲得貸款借款人也一口應承,但實際上,因為網點稀少、資金劃撥成本、與上下游企業結算的便利性等原因,大部分授信客戶并不打算執行這一條款,這就導致一個特殊的現象,外資銀行授信客戶的賬戶往往除了放還款則沒有其他資金往來。也就是說,即便事先制定了詳細有效的貸后銀行流水監控措施,但實際難以執行。銀行流水進出賬是判斷企業經營狀況的最重要依據。由于沒有銀行流水的支撐,在華外資銀行難以切實有效地進行貸后監管,也難以從借款人銀行流水的變動中識別到信用風險預警信息。這也是外資銀行承受更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影響的原因之一。同時,由于借款人、借款人的關聯方都不在在華外資銀行進行日常結算,一旦貸款逾期進入訴訟程序,借款人很可能通過其他銀行的賬戶隱匿資金,在華外資銀行并不能及時全面地查封借款人的賬戶、凍結借款人資金。網點稀少導致的信用風險監測不力還體現在異地授信上。相較于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的中資銀行而言,由于授信主體的經營場所、抵押物、主要上下游企業都在未設立分支機構的異地,在華外資銀行無法及時獲知授信主體主營業務、財務、抵押物狀況等方面的變動,在監控異地授信的信用風險方面存在無法避免的缺陷。
(二)擴張壓力導致的道德風險的加劇
商業銀行的授信流程中總是存在著銀行員工與授信客戶的串謀的隱患,在業務指標的壓力之下,考慮到外資銀行審慎的信貸審批制度與其特殊的人事薪酬制度,在華外資銀行面臨的道德風險會進一步的擴大。在華外資銀行通常實行前臺業務部門與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相互獨立的制度,為了鼓勵前臺業務部門不受限制地積極開拓業務,通常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承擔信用風險管理職責,前臺業務人員不需為不良貸款承擔大部分責任,薪酬制度也只與業績掛鉤,業務經理的薪酬大部分為固定工資,業績獎金僅占一小部分,且因不良貸款的發生而將遭受的獎金扣除很少。這種方式雖然保證了信用風險管理的獨立性,但同時也導致前臺業務人員并不重視貸后的信用風險監控,沒有動力也無法被迫跟蹤監測借款人財務狀況或者查找債務人的財產線索。出于“審批放款完畢就與業務人員無關了”的想法,在面對快速擴張戰略時的考核任務時,在面對明知不可能完成的授信條件時,甚至會和客戶竄謀,協助客戶偽造授信資料以獲取貸款,加劇外資銀行的信用風險。
二、改善對策建議
(一)擴大經營規模和信貸規模
外資銀行要更好地進行本土經營,必須擴大經營規模和信用規模,更好地參與到中國經濟發展中來。在華外資銀行一方面應當積極擴大經營網點,提高業務覆蓋面,另一方面,應當采取更為全面的本土化戰略,多途徑進入中國金融領域。網點的限制導致在華外資銀行無法切實有效地監測信用風險,因此在華外資銀行都將網點的鋪展視為重中之重,在“以點為主,點面結合”的戰略設想之下,紛紛加大了在網點建設方面的投入。但外資銀行分行的擴張受到監管機構政策的束縛,外資銀行只能采取設置支行和自助銀行設施的方式來擴大經營網點,同時出于政策的限制以及管理維護的成本考慮,外資銀行設置的支行和自助設備多設置在已有分行的城市,在城市內部有限地實現業務覆蓋面的擴大。這種情況下,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外資銀行可以謀求與其他銀行的合作,一是通過并購其他在華外資機構的現有網點來實現自身的擴張,比如渣打銀行并購了美國銀行的部分業務,一是通過對中資銀行的投資入股,以隱形分享中資銀行遍布全國的網點優勢。
(二)擴大規模的同時將信用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在華外資銀行本土化的過程,同樣是向中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社會現狀妥協的過程。中資銀行面臨著優秀外資銀行的沖擊,而主動學習外資銀行的先進經驗,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與此同時,外資銀行同樣受到中國市場的排擠,在境外適用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面對中國市場特殊國情總有這樣那樣的無能為力之處,不得不加以修正,為了開拓中國業務規模,也不得不學習中資銀行在客戶維護與拓展方面的經驗,并對授信客戶放松要求,這些都是在華外資銀行的妥協。適當的妥協是必要的,但在華外資銀行不應當本末倒置,由于中國市場環境的缺陷和特殊性而過于放松或放棄在信用風險方面的嚴格要求,導致其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名存實亡,從而徹底成為中國金融市場上的同質化本土化機構,失去外資銀行的優勢所在。對于積極進取意圖快速擴張的外資銀行而言,這方面尤為需要重視,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外資銀行本身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是至為關鍵的一點。
作者:吳倩 單位: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