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透支信用背后的債務與風險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如果說70后、80后的壓力來自房貸和車貸,那么大多數的90后乃至于00后年輕人背負的則是消費貸。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目前90后、00后約占總人口的24%,他們將主導未來5-10年中國乃至全球的消費格局。尼爾森于2019年的《中國年輕人負債況報告》提到,在18-29歲的年輕人中,信貸產品的滲透率為86.6%,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消費類信貸。另據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已上升至906.63億元,環比增長6.13%,是10年前的10倍多,而這僅僅是正規銀行渠道發出的信用卡相關數據,且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后占比接近一半。消費貸目前已經無孔不入,各大電商平臺購物時會誘導你分期、美容時分期、上培訓班分期、沒錢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貸,甚至在外賣平臺點外賣也推薦用“月付卡”分期支付。除了分期消費之外,幾乎每個App上都在慫恿年輕一代使用無抵押貸款。從電商、新聞、網約車、外賣,甚至到吃完飯,掃碼開發票,也會有相關頁面推薦你辦理無抵押貸款。在這個“觸手可貸”的時代,借貸方設計陷阱、暴力催收,貸款人以貸養貸、惡意逃債,亂象叢生,個中風險不只存在于金融機構,更逡巡于每個家庭周圍。消費貸,顧名思義就是借錢給人們消費。近年來,隨著超前消費逐漸盛行,各種消費貸產品應運而生;而“借錢消費”的各種宣傳口號、廣告標語也在各大社交平臺鋪天蓋地進行宣傳,肆無忌憚地沖擊著年輕一代的脆弱神經,刺激著人們的消費欲望。加之互聯網的助推,消費者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在各種貸款App上借到錢。這類消費貸產品的名稱五花八門,如校園貸、佳麗貸、整容貸、夜場貸、租金貸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借錢給你消費,所以又被冠以“消費金融”。曾經,中國是最喜歡儲蓄的國家,也許那時物質沒有如今豐富,人的欲望也沒有那么強烈;而現在的觀念是:“有錢就花,沒錢就借”,這正在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消費觀。
一、消費金融逐漸背離初衷
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大蕭條”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開始時間依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期間,由于產能過剩,加之普通工農群眾工資水平低,造成購買不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而消費信貸的出現就能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信貸商可以向即期支付能力欠缺、預期有償還能力和償還意愿的消費者提供金融信貸服務,服務的范圍設定在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消費信貸突破了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起欲望之橋。在1924年-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約從20億美元增長到為35億美元,增長率持續升高。而采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家具、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額。然而分期付款銷售辦法的推廣使用,也表明一個事實:不增加貸款,消費品市場就不可能容納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所以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方式本身孕育著某種危險性,只要消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消費者的購置就可能減少。但事實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金融機構中借到錢再進一步消費。國內最熟悉的消費金融服務:信用卡。其覆蓋率卻無法達到所有人群,這是因為,向銀行借錢需要嚴格的信用評估與穩定的收入。因此,巨大的市場空白給一些消費金融機構提供了一些機會。從2010年開始,中國銀監會陸續批復建立消費金融公司,而在這些消費金融公司中,借款者不用抵押和擔保就能申請貸款,雖不能用來買房買車,但其他消費需求卻被大大提高;消費金融最開始主要是線下經營,獲取客戶成本較高,發展也較緩慢,直到互聯網的加入,擴大了消費借貸的覆蓋面和發展速度。隨著線上金融的普及,小額借貸的大門開始向所有人敞開,小額信貸根據借款人的需求,運用大數據能夠在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完成線上借款要求,充分體現出信貸業務融通和及時性特征。在此背景下,借助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東風,“京東白條”“螞蟻花唄”應運而生;從效率以及用戶體驗而言,互聯網消費金融確實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給消費者帶來眾多方便之處;然而,這種創新也都自帶負面特性,且隨著時間的推動,負面性會越來越大。當一些平臺如火如荼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時,市面上開始陸續出現大量的分期平臺,這些分期平臺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發展壯大。如此便利的工具滿足了年輕人消費的欲望(如分期購買智能手機、分期購買奢侈品、做美容分期付款等),并且漸漸塑造了年輕人超前消費的習慣。更為巧妙的是,由于借款期限較短,即使面對超高的年化利率,用戶也毫無察覺。雖然所有的互聯網平臺在放貸時,都會強調自己的低利息,但事實上,這不過是一場避重就輕的把戲。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消費金融行業雖說出現眾多問題,但在當時的“促消費”背景下,眾多問題都被掩蓋;監管也好,從業者也好,都不認為中國會像國外那樣,走上消費金融危機的老路,但歷史經驗和事實總是驚人的相似。韓國的“卡債危機”,日本的“消金三惡”(高利貸、暴力催收、多頭借貸),中國臺灣地區的“信用卡危機”等問題都輪番出現在如今中國消費金融行業。消費者們雖然在享受著消費金融創新帶來的便利,卻也在痛斥套路貸、高利貸、校園貸、暴力催收等所帶來的危害;從業者也從風光體面的職業中開始背上“吸血鬼”“消費主義幫兇”等惡名。
二、年輕一代開始迷失在各種消費套路貸中
消費信貸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為消費者提供的一種融資服務,廣義上包括與個人經濟活動支出相關的所有貸款,但狹義不包括住房、求學等期限較長的個人貸款,而主要指信用卡消費信貸。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信用卡消費信貸有助于促進經濟消費。數據顯示,持有信用卡的家庭可使總消費提高約14%。信用卡消費往往是先消費,一個月之后再還款,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消費者的付款痛苦減弱到最低,從而導致非理性購買行為。更為重要的是,即便年輕人有自制能力不愿使用消費貸產品,然而現實中卻也難以規避。如今無處不在的借貸App廣告,各種看似打折優惠的條款足以讓本就錢包余額不足的年輕人抵不住誘惑。不久前的蛋殼公寓暴雷事件中,租客交了房租,而業主收不到房租,直接將租客趕走。然而,蛋殼與業主的合同雖因蛋殼違約而終止,但租客與微眾銀行簽訂個人信貸合同屬于獨立的法律關系,債務關系依然存在,租客需如期還款。這對于剛步入社會或未畢業的年輕人而言,再讓他們背上不該屬于他們的租金貸,無疑是雪上加霜。培訓機構跑路,長租公寓暴雷,消費者既付了錢、背了債,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服務。2020年末,培訓貸、租金貸等消費貸頓時成為眾矢之的。據中國銀行協會消費金融專委員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0》調查統計顯示,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戶群主要是80后、90后,也有00后,其中80后與90后客戶占比達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戶占比普遍在50%左右,有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專門對90后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227家,其中,核批經營可以開展網絡小貸業務的有249家。數量如此之多的網絡信貸平臺,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如今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深陷“裸貸”“校園貸”中。如2016年,河南某經濟學院一在校大學生因無力償還貸款而跳樓自殺;2018年,山西21歲女孩因網絡貸款從27樓窗臺縱身一躍;2018年河北某工程學院一在校大學生因身陷網絡借貸,發自殺信息后死亡等,這都在給國內消費金融行業敲響警鐘。過度的消費信貸并不是只存在于國內,事實上,2006-2008年發生的次貸危機,一方面是美國人民超前消費,另一方面,人民收入開始呈現下降態勢,致使眾多收入不足的人群獲得了過多的信貸,而這些貸款又被過度資產證券化所致。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而龐大金融體系的風暴總是從每一筆壞賬開始的。社會把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希望寄予在當代年輕人身上的同時,是否也應考慮一下他們真實的購買能力。消費主義和消費借貸行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鼓動年輕人進行網貸消費,而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被各種縝密的商業手段挑動。我們是否應該在進行消費時冷靜思考一下,想想自己的消費能力和所能承擔的借貸額度是多少。這既是個人問題,又是關乎于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問題。
作者:楊剛 單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