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道德風險
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機構設置不健全,股東、董事會成員及其經理等中高層管理人員商業經營素質水平較低,經營“短式化”現象突出,缺乏一定的信用意識,部分管理人員不能夠有效使用借貸資金,導致企業經營發展乏力,因而產生無力還貸的惡性循環;有的管理者甚至以企業經營需要的名義進行騙貸.此外,隨意改變貸款資金用途的現象在中小企業中屢見不鮮、屢禁不止,這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的放貸風險.同時,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銀行與中小企業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發展存在困難的企業往往粉飾財務報表,披露虛假財務信息,騙取貸款,導致了逆向選擇的發生,放大了信貸風險;另一方面,獲得貸款的企業往往不按照規定用途使用資金,將貸款款項用于收益大風險也高的項目,放大了信貸風險.可見,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道德風險,成為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來源之一.
2經營管理風險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仍是家族式管理方式,管理體制以及決策機制不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不高,與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仍有較大差距.較低的管理水平、隨意的決策程序,導致企業借貸風險大增,使得商業銀行難以有效規避其借貸風險.此外,我國中小企業本身存在著很大的短板缺陷,如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工藝簡單、附加值低、產品知名度小、行業競爭能力較弱以及易受經濟波動的影響等軟肋,增加了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銀行信貸風險也隨之水漲船高.在較高的信貸風險面前,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資產價值不高等自身限制,信貸抵押擔保能力有限,不能有限的抗拒銀行的信貸風險.此外,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中小企業仍未納入統一的社會信用評估體系,相應的信用擔保機制尚未完成,影響了優質企業的信用貸款.
3信用風險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信用違反懲罰制度也處于亟待建立完善階段,部分中小企業信用和法律意識淡薄.同時,我國司法部門對企業的失信行為打擊力度較輕,當企業所承擔的失信成本較低時企業便敢于“鋌而走險”.此外,我國中小企業由于財務制度不健全而導致的財務數據水分嚴重,數據失實,以及企業財務信息披露不完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貸前資信調查難以有效進行,給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以及授信管理工作帶來嚴重挑戰.而且,中小企業相對較小的資金運營能力,還款能力再打折扣.為了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往往熱衷于采取各種措施謀求避稅利益,降低企業成本,這必然導致企業的財務信息的嚴重失真,增加了企業風險評估的難度,大大隱藏了企業的真實風險水平.
二風險原因分析
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信貸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作為借款人的中小企業能否按時履約,按時還本付息具有不確定性;其二,作為貸款人的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不能按時收回形成壞賬,導致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因此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目前,主要有三類因素誘導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增加,即外部環境因素、商業銀行本身因素以及中小企業內部因素.
1外部環境因素
第一,產業結構調整.在我國經濟面臨轉型的新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對此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比較優勢的產業政策,淘汰低產能高耗能的產業,優化整合產業結構不合理但發展前景好的企業.事實上,我國中小企業一般處于產業細化的末端,伴隨著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處于產業鏈末端的中小企業發展受到擠壓,經營效益下滑.在日趨困難的成長環境中,中小企業的償債能力進一步減弱,受此影響,銀行貸款進一步減少,企業發展由此更加困難,形成了惡性循環.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經濟法律制度不夠健全,有法不依、無法可依、執法不嚴、違法不咎的現象仍大量存在,部分中小企業借機不講道德、不講信用、漠視法律,想方設法賴賬、逃債.然而司法機關對惡意賴賬、偷逃債務的行為缺乏強有力的打擊手段,企業違法成本較低.在這樣混亂的法制環境下,銀行不良貸款率必然大幅攀升,資產質量不斷惡化,社會經濟難以健康發展.第三,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我國社會現在處于轉型期,各項矛盾繁雜突出,公民以及企業對社會信用缺乏足夠認識,信用意識比較淡薄、信用觀念仍然比較落后,目前尚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用來建立健全全社會信用體系.
2中小企業因素
第一,中小企業經營缺乏長期穩定性,短期化經營行為盛行,同時,中小企業內部治理不完善,經營管理機構不健全,再加上中小企業經營規模一般較小,缺乏一定的抵御風險的經營管理能力,經濟環境的惡化將很容易使中小企業陷入困境.鑒于此,商業銀行審慎放貸,減少乃至取消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第二,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直接受到企業經營行為的影響.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及其經營發展模式的差異導致了信貸風險的產生.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在成立之初,規模較小,產品單一,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因此其信貸風險較高;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逐漸步入發展期、成熟期,規模逐漸擴大,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相應的信貸風險逐漸減小.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為企業的初創時期,其信貸風險相應較高.此外,企業的發展規模以及經營風險程度與行業屬性直接相關,尤其是中小企業,其信貸風險與行業屬性關聯度非常高.同時,產業層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信貸風險,資本密集型企業一般處于高層次產業,其資金來源較廣,信貸風險較低,反之則信貸風險較高.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絕大多數仍處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資金來源有限,信貸風險因此較高.
3商業銀行因素
在商業銀行體系中,不良資產的多少是銀行資產質量高低的指示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產生主要源于信貸風險,約占90%.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適用統一標準體系來衡量信貸風險的大小,還沒有建立一套靈活的針對性強的信貸風險評估體系.統一的政策體系應用于不同的現實基礎,必然導致信貸風險被誤估,甚至放大.第一,缺乏系統的風險管理和監管制度.由于商業銀行本身風險監管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無法及時有效地防范和對沖信貸風險.首先,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貸前監管不力.銀行信貸員往往限于對企業報表資料的審查,而忽視了企業的實地走訪調查,從而難以獲得真實有效的一手資料,影響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發放.其次,對于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在貸中以及貸后可能出現的風險監控管理不力.銀行對貸中以及貸后風險審查的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不能充分有效的掌握中小企業在借款后其資金使用狀況,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銀行無法及時收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有關信息,因此,對貸款的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尤其是財務狀況不能全面摸實,無法及時發現企業違規使用資金的風險并予以化解,這就造成中小企業貸款后續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效果不佳.第二,員工專業素質不高,信貸風險意識不強.由于人員素質及管理體制的原因,很多股份制商業銀行將較多的精力用于吸收存款,對貸款的審查不夠,沒有實地走訪企業,嚴格的考察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而是更多的依賴于借款企業所提交的文字材料,因此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很難真正被發現.第三,業務流程造成的風險.一個完整的信貸流程包括:貸前資信調查、貸中信貸審查以及貸款審批、貸后跟蹤管理.在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中,信貸風險集中呈現在這四個環節中的兩頭,即貸前資信調查環節與貸后跟蹤管理環節.然而在現實貸款操作中,商業銀行貸款工作往往將重心傾向于中間環節,即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對中小企業的貸中信貸審查以及貸款審批,反而忽視了貸前資信調查與貸后跟蹤管理工作.
三對策建議
基于上文分析,提出以下對策建議:第一,國家應當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以及相應的信用評估系統,積極為優質的中小企業融資拓展渠道.第二,商業銀行應當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構建差別化的風險管理政策和信貸業務流程,探索建立適應中小企業的信貸模式.第三,企業應當合法合規經營,提高風險管控意識,合理利用信貸資金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作者:郗晴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