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理財產品發展趨勢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類銀行理財產品數量趨勢分析
表3顯示了我國2004~2011年各類銀行理財產品的數量分布情況。由表3可見,2004~2011年間,外資銀行年發行理財產品數量持續增長,但自2008年之后,基本處于原地踏步,這可能與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有關,也可能與外資商業銀行在我國境內產品發行方面受到的監管更加嚴格有關;國有控股銀行2005年才真正起步,但增速非常快,從2010年開始,已超越全國性股份銀行,登上了頭把交椅,說明國有控股銀行經過公司治理、整體上市等一些列改革舉措后,在理財產品設計以及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實力大大提升;2010年以前,全國性股份銀行一直是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領頭羊,雖然2010年以后新推出的理財產品數量被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超出,但是在累積總量上仍居第一位,這里,折射出全國性股份銀行已經有了很強的競爭能力;城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推出也始終保持了快速的增長;但是其他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數量雖然也多年保持增長態勢,然而在2011年出現了拐點,出現了下降。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情況看,國有控股銀行和全國性股份銀行占據份額超過70%,雄居市場主體地位,而且事實上近幾年這兩類銀行的占比份額在逐漸加大。所以,這也印證了我們前面分析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逐漸走向壟斷競爭階段,國有控股銀行和全國性股份銀行憑借著強大的創新能力、營銷能力和人才優勢,已經逐漸占領了理財產品高地。城市商業銀行與其他銀行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實力,走特色化之路,才能夠在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理財產品投資幣種趨勢分析
表4顯示了2004~2011年歷年,我國市場上全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幣種分布情況。由表4可見,人民幣理財產品在2004年只有9種,大大低于美元理財產品的19種,但到2006年就達300種,居第一位,大大高于美元產品的103種,此后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07年超過千種數量級,2011年更是超過萬種數量級;美元理財產品始終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2006年達百種數量級,2011年則突破千種數量級,近幾年穩居第二位;港幣理財產品2004年居第三位,此后始終平穩增長并保持第三位。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自2008年以來,投資澳元的理財產品數量高居第3~4位,與投資港元的理財產品數量幾乎不相上下;澳元成為繼美元、港幣外的第三大外幣投資品種。這與我國增加購買澳大利亞礦產資源,擴大對澳留學等經濟、社會現實狀況有關。另外澳元匯率波動較大,也可能是投資機構青睞的原因;二是自2008年以來,投資英鎊的理財產品增速頗快,到2011年已經超過百種。這可能與美國、歐盟經濟相對疲軟有關,也可能與我國赴英留學生群體迅速擴大有關。展望今后,預計居前幾位的理財產品的投資幣種,還是人民幣、美元、港幣和澳元。
理財產品投資品種趨勢分析
筆者在45258個樣本中,將投資品種劃分為股票、利率、票據、信貸資產、債券、匯率以及商品7個大的類別,如表5所示(剔除掉了投資品種為其他類別的數量微不足道的數據)。表5顯示了2004~2011年我國全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品種的分布情況。由表5可見,大多數年份里,我國理財產品處于第一位的投資品種是債券;2010年以后,其品種數量更是井噴似地增長。筆者認為,債券成為最受歡迎的投資品種,主要是因為我國債券發行控制極為嚴格,導致債券違約風險低,收益穩定,更受銀行理財產品青睞。股票類理財產品在2007年曾居于第一位。這顯然與我國股市2007年泡沫激增的所謂“大牛市”不無關系,在那幾乎舉世無雙的大牛市里,理財產品想不投資股票都難。2008年以后,股票類理財產品始終排在第五位,僅高于匯率類產品和商品類產品。利率類理財產品也很受青睞。其2008年以后居于第三位,2010年以后則居于第二位。特別是在2010年以后的緊縮貨幣政策條件下,其與債券類產品數量相差無幾。很有意思的是票據類產品。2007年以前其數量還寥寥無幾,2008年突然巨增至617只,2009突破1000只,2010年突破3000只,2011年更是突破了5000只。筆者認為,這主要原因,是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嚴格的信貸比的控制下,商業銀行“下有對策”地博弈的結果。投資于匯率類的理財產品極少;投資于商品類的理財產品更少,自2009年以來,始終倒數第一。可見,我國理財產品主要投向債券、利率、票據、信貸資產等金融資產。這幾類投資品種屬于風險相對較低、收益相對穩定的投資品種。筆者認為,如果我國股市不進行從上市到退市、從運作到監管的深刻的制度變革,則沒有多少投資價值,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對其投資不可能有顯著增長;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不愿意投資大宗商品,則可能由于大宗商品受國際價格,因而受國際市場投資者影響較大,且多為以美元計價,這樣與國際政治環境、投資主體格局以及匯率變動等諸多因素相關,難以掌控,不符合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低風險投資的理念。
合并分類趨勢分析
筆者這里的合并分類,是指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的不同品種分類。顯然,在這里找出一些規律性的趨勢,進而深入探討其原因,無論對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的開展,還是對宏觀的金融調控與監管,都是很有意義的。表6顯示了各類銀行理財產品不同投資品種的分布情況。由表6我們可以發現,外資銀行的第一選擇是利率品種。另外四類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第一、第二位選擇均為債券和利率;正如前文所述,這兩類投資品種尤其是債券品種因為風險小、收益穩定而備受銀行青睞。而在其他類別投資品種的選擇上,不同類型銀行差異逐漸顯現。全國性股份銀行在股票、票據和匯率三個品種上的投資數量分別占據了三個品種各自總數的一半,明顯居于主導地位;信貸資產絕大部分被國有控股銀行與全國性股份銀行均分;商品投資主要是外資銀行所為,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也有明顯染指;作為銀行數量最多的城市商業銀行和其他銀行在各投資品種中均沒有明顯優勢,不過相對而言,城市商業銀行比之其他銀行又有著較大優勢。仔細觀察表6,我們還可以發現:第一,城市商業銀行與國有控股銀行相比,雖然處于全面劣勢,但是在債券、利率和票據三個品種上,占比則相對較高,分別為21.2%、16.2%和14.7%,是一支不可忽略甚至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投資力量。第二,在這份存在重復記錄的數據里,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合計為3718明顯多于未重復記錄樣本表3中的1730種的2.15倍。這說明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更注重投資組合,或者說,其投資組合里,所包含的不同投資品種更豐富。同樣的情況在全國性股份銀行的數據里也有顯現,表6中的32946遠大于表3中的16816種,為其1.96倍。另三類銀行這種數據的相差倍數則不大。所以,我們認為,全國性股份銀行不僅首先推廣了銀行理財產品,同時對于國外理財產品投資操作理念的消化、吸收也比較迅捷和全面,體現了其機制的靈活。城市商業銀行和其他銀行在這方面則須加快學習步伐,其他銀行尤其如此。
本文作者:呂樂千作者單位:河北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