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與挑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以發達國家為首的經濟體都集體陷入衰退,這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機。而我國經濟總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是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扎實的基礎。此后我國推進一系列的措施來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然而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受到來自國內外的挑戰。
一、人民幣國際化及其當前發展
(一)人民幣國際化
我國央行在2015年1月首次明確了人民幣國際化提法,所謂的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國際市場上能夠自由兌換,充當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職能的動態發展過程。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當前發展
1、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我國自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以來,結算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為6.5539萬億元,2015年前三季度5.4603萬億元,以貨物貿易為主導,增長速度迅猛。另一方面,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范圍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認可度也在不斷上升,從2013年與我國發生跨境人民幣收付的國家達174個到2014年189個(不含港澳臺等境外地區)。
2、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結算。
我國分別在2011年1月和2011年10月先后推出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ODI)和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FDI)。2013年9月,我國又許可境外投資者可以使用人民幣在境內設立、并購和參股金融機構。2014年6月,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結算業務辦理程序被進一步簡化。2014年11月,達到一定條件的跨國企業就可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
3、貨幣互換。
自2008年進入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先后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等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截止2015年5月末人民銀行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總規模為3.0985萬億元人民幣。互換的國家從亞洲如韓國、馬來西亞等現已擴大到美洲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歐洲的英國、冰島、瑞士等,大洋洲的新西蘭、澳大利亞,互換的范圍不斷擴大,有利于人民幣成為區域化計價結算貨幣。
4、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地位。
我國借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契機,推出一系列措施來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2013年1月,人民幣位列第13位全球支付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為0.63%。2013年年底,人民幣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交易量已達到第8位,份額為1.12%。2014年年底,人民幣取代加拿大和澳元躍居至全球第5位,較上年上升3位,份額為2.17%。2015年8月人民幣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僅此于美元、歐元、英鎊的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市場占有率為2.79%,而排名前三位的美元、歐元、英鎊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4.8%、27.2%和8.5%。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
(一)內部機遇
1、經濟和外貿的增長。
中國經濟在2008-2014年間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高于7%,成為恢復世界經濟的引擎,經濟總量在2008年成為僅此于美國、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更是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達到63.61387萬億元。貿易方面,我國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已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這些都利于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往來中行使計價結算的職能,使得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
2、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自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開始穩步升值,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以后,現有的許多國際貨幣都出現疲軟態勢,人民幣幣值依舊保持堅挺。2014年1月更是創下匯改以來1美元兌換6.0408人民幣的最高值,這使得許多國家紛紛持有人民幣,超過47個央行或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金融資產并納入官方儲備中。此外,人民幣的穩中有升將會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和居民對人民幣進行長期持有和投資,也有利于他國為避免匯率波動而與我國進行雙邊本幣互換,從而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
3、充足的外匯儲備。
充足的外匯儲備是國際清償的有利保障。邁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2006年是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大國。此后,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情形下,我國外匯儲備每年保持增長,一直保持著第一大外匯儲備大國的位置。2014年外匯儲備量更是創出新高,達到3.84302萬億美元。
4、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場。
隨著近年來我國金融體制不斷改革和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化,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也在加快:(1)利率市場化正在不斷加快;(2)我國離岸金融市場取得了很大進展;(3)2014年11月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機制(滬港通)試點正式運行。
5、政府的積極推動。
(1)“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
一方面,將我國與亞太地區和歐洲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彼此經濟的互補性較強;另一方面,將加強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積極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把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當作首要選擇,進一步加深人民幣的亞洲化和展開人民幣的歐洲化。
(2)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
亞投行的成立將在一定程度提高許多新興國家在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的話語權,同時作為亞投行的發起國,將明顯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與聲望。同時,形成以人民幣為核心的融資機制,積極促使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加快人民幣成為區域化貨幣的步伐。
(3)上海自貿區的建立與發展。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上海自貿區從兩個方面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推動作用:一是上海自貿區加快資本項目開放的步伐;二是上海自貿區為人民幣回流提供通道。
(4)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一期系統在2015年上線運行。一方面減輕對國際銀行間結算、清算工具的依賴,允許監管當局實時監控跨境人民幣在銀行間的大額支付,維護金融安。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效率,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人民幣全球的使用范圍,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二)外部機遇
1、當前主權貨幣的信用危機。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元的泛濫和大幅貶值,使得世界上許多以美元為外匯儲備的國家在短時間內資產都遭到大幅縮水,降低了美元在國際間的信譽度,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歐元區經濟體受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面臨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經濟增長低迷,投資乏力,面臨較高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嚴重影響歐元在國際貨幣的信任感。
2、新興國家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日益增高。
因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都在此次危機中貨幣超發,以此轉嫁風險分散危機,許多新興國家大量的外匯儲備在現有國際貨幣格局中只能被動的接受外匯儲備驟減。許多國家認識到現有的以美元為主,歐元、英鎊、日元為輔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缺陷。以金磚國家為首的新興國家如印度、南非、俄羅斯等紛紛要求對現有的國際貨幣進行改革,為我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
(一)內部挑戰
1、我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對外出口也面臨全球經濟依舊疲軟、復蘇動力不足、需求減少的問題。此外,我國當前匯率處于較高位置,許多民營企業因難以維持日常經營紛紛破產。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銀行的不良資產、資金外流都在不斷提高,都可能造成經濟的震蕩。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人民幣國際化造成威脅。
2、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存的問題。
一是我國人民幣收付結構失衡;二是我國企業在貿易往來中缺乏貨幣選擇權;三是人民幣回流機制不健全。
3、國內金融實力不強。
一是,我國政府行政干預色彩過于濃厚。二是,我國金融體系中以證券市場為主的直接融資的比例要遠遠小于以銀行放貸的間接融資。三是,我國各級子市場都存在問題,如銀行面臨著不良資產升高的趨勢;股票市場內幕交易多、投機性強、融資能力差、監管制度較為混亂;債券市場不夠發達,以國債、金融債為主,而企業債券所占比例非常低。四是,金融工具過于單一,可供投資者選擇的產品不多,不能很好的為資本保值和規避風險。
4、資本項目的管制與三元悖論的矛盾。
當前,我國對資本項目的管制仍然較為嚴格,資本在國內市場不能自由流動,打擊了投資者投資的積極性,使得非居民對持有人民幣的意愿不是很高,對人民幣向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進而阻礙人民幣的國際化。根據蒙代爾、克魯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論,我國選擇了獨立的貨幣政策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放棄了對資本項目的完全開放,對資本項目進行管制。鑒于貨幣政策獨立性對宏觀經濟的重要性,一旦我國要全面開放資本項目,必然放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實行由市場決定的浮動匯率制,那么匯率的改革及匯率的穩定性將可能受到極大考驗。同時,資本的自由流動將可能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外部挑戰
1、國際貨幣的慣性。
現有的國際貨幣在一定領域上已經形成自己的結算體系,且相對穩固。人們在結算過程中已經習慣使用該種貨幣且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并使得該種貨幣逐漸滲透到整個國際市場各個領域,尤其是以美元最具代表性。當前的大宗商品如對國際市場影響巨大的黃金、原油等商品都是以美元為標價,此外國際性的金融衍生品也多以美元計價。使得人民幣要想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尤其是瓜分美元的市場份額將變得比較困難,需要一個長期且艱辛的過程。
2、現有國際貨幣的阻撓。
人民幣成為國際化貨幣后將會瓜分現有的鑄幣稅收入、國際貿易便利和資源占用等方面的利益,從而受到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主要貨幣國家的抵制。人民幣國際化勢必會對美元地位造成沖擊,而美國的強大一定程度是建立在以美元為首的國際貨幣體系之上的,美國勢必會阻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另外由于地緣關系,人民幣國際化首當其沖將影響到日元在亞洲的地位,對日本經濟造成沖擊,日本阻撓人民幣的崛起已成必然。
四、人民幣國際化的應對策略
(一)加快我國經濟的改革步伐
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首先,擴大內需,鼓勵消費,由現有的出口導向性變為內需拉動型。其次,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由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發展,耗能產業向節能產業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由原來的以數量取勝變為以質量取勝,協調和調整東西部、城鄉經濟結構布局。最后,調控好經濟增長目標的關系,注重貧富差距,健全養老保險制度。
(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在貿易結算中的選擇權
政府應加強加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升級,重視企業的科研成果,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增強出口企業的科技含量,將出口產品由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和知識產權密集型,從出口規模優勢變為出口技術優勢,提升企業在貿易結算的選擇權,從而擴大人民幣在貿易結算職能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三)加快推進離岸金融市場
加快建設以香港、上海雙中心為主,其他地區為輔的離岸金融市場。一方面,拓寬業務內容,設計更多元化的人民幣產品,加大對債券品種的開發,使得投資者有更多可選擇的空間,積極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企業融資和企業投資,以此來拓寬人民幣回流機制,使得非居民愿意持有人民幣。另一方面,加強離岸市場的市場規范,制定合理的監管標準。
(四)加大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人民幣走出去
目前我國人民幣跨境結算以貿易結算為主,而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在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的比重遠小于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比重。我國政府應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扶持力度,簡化行政審批手續,使得我國企業利用資本輸出發展培育和收購優質產業,形成更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增強企業的定價權和話語權,擴大人民幣計價的使用范圍。
(五)加快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
首先,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制度環境的建設。不斷完善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更好的服務金融市場。加強監管,提高現有的監管水平,增強風險意識,從而降低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其次,協調好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關系。最后,協調各子市場之間的發展,提高金融產品的廣度和深度。
(六)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
鑒于實際情況,我國不可能立即全面開放資本項目,盲目的開放很可能對國內經濟、金融穩定造成巨大沖擊,倒退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資本項目的開放應立足于國情,對資本的流進流出,做到寬進嚴出,先長后短,穩步、有序的推進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加快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制度的改革,實行“利率市場化-匯率制度的改革-資本項目”的開放的步驟。提高央行對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有利于減緩資本流動的沖擊,分享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種種好處。
(七)加強與他國的國際合作,鞏固并擴大人民幣在SDR籃子里的權重
一方面,加強我國與他國的國際合作,繼續擴大人民幣互換的規模和范圍,同時,積極推動RCEP的談判,促進RCEP的盡早達成,以此沖減TPP對我國貿易轉移的損失。另一方面,2015年12月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成為SDR籃子里的第五種貨幣,權重為10.92%。對此,我國應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逐步實現資本賬戶基本對外開放,以此鞏固并擴大人民幣在SDR籃子里的權重,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參考文獻:
[1]何平;鐘紅,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發展效應及其存在的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4(5).
[2]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年)[R].金融時報,2015.
[3]邢毓靜;曾園園,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進展[J].中國金融,2015(16)
作者:鐘潔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