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貨幣政策人民幣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人民幣國際化背景分析
(一)人民幣升值趨勢明顯
自2005年央行開始實施人民幣匯率制度市場化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日益擴大(尤其是單邊升值趨勢明顯),人民幣匯率走勢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盡管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自2005年7月份以來已累計升值了26%以上,但國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幾乎沒有停止過。截至2014年1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6.0665,強勢逼近“6”關口(從表1可以看出,從1994年開始,我國人民幣整體呈現升值趨勢)。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國外熱幣流入中國,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愈演愈烈。
(二)政府對外匯的高度重視
自2003年開始,我國外管局允許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邊境貿易,并鼓勵邊境商業銀行與周邊國家及地區銀行建立起行關系,這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流通速度,進一步推動了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除此之外,我國與東盟共同建立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每年貿易額達到數千億美元(2015年有望超過5000億美元),從而催生了人民幣的國際需求,如人民幣已經成為與緬甸、泰國等國的貿易結算貨幣之一。
(三)經濟持續發展、貿易總量迅速擴張的有力助推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GDP年均增長率都在8%左右,2013年全年GDP為56.8845萬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截至2014年9月底,我國累計人民幣跨境結算19.9萬億,現已成為第二大跨境支付貨幣。而且,我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國際進出口貿易達到了25.83萬億元,其中貨物貿易進出口人民幣結算比重超過了15%。此外中國在海外直接投資、涉外貿易等也全面開花,貿易經營逐步多元化。中國貿易總量的迅速擴張使得人民幣自發成為了一種區域性貨幣,反映出了國際對人民幣需求的客觀狀況,更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阻礙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現實問題
由上可見,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迅猛增長,帶動了國際交易者對人民幣的需求和信任,而人民幣在泰國、越南、朝鮮、俄羅斯等國家及地區的全境或局部通用,更是為其成為國際通幣奠定了基礎。但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成為世界貨幣的道路依然漫長,許多現實問題無法回避。
(一)人民幣貶值預期匯率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政策
其目的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如保持本國國際貿易競爭力、維護本國經濟內外部平衡等)。當全球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高漲之時,2014年以來我國人民幣匯率(美元兌人民幣)從1月份的1∶6.0665下降到了10月份的1∶6.1168,這是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的首次大幅貶值,也預示著人民幣單邊升值走勢結束。縱觀整體,人民幣匯率走低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人口老齡化現狀催生經濟狀況。我國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從而導致國內真實儲蓄率邊際遞減。第二,涌入中國熱錢過多,對外部融資的依賴強度增大。國外熱錢涌入中國主要是對人民幣抱持升值預期。一旦貶值苗頭出現,熱錢會迅速撤離,從而影響整個國內經濟走勢。雖然本次人民幣匯率短期回落,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國經濟利好走勢中的發展隱患。例如,2013年外資銀行在華債權共計1萬億美元,該數據和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折射出兩個信號:其一,目前涌入我國的熱錢更多是國內經濟實體的隱性外債;其二,我國信貸增長和經濟穩定增長過分依賴熱錢。由此可見,如果人民幣貶值不可控,資金外流現象將會一發不可收拾,國內的公司債和地方債也會迎來兌付高峰,信用違約問題將會把我國經濟推向一個更加難以控制的局面。
在國際市場的大量流通會影響我國央行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從經濟學角度上來講,央行上調基準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主要是為了收緊市場,減少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流動。但是這樣也會直接導致為了追求更高回報,全球人民幣流入中國,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預期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央行在管理和監控海外人民幣流通過程中問題很多,如販毒、走私等利用人民幣工具的非法活動等,不僅會阻撓我國相關部門對洗錢活動的追查,更會增加我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對策及前景
(一)維護金融安全
穩定我國宏觀經濟人民幣想要變成國際貨幣,最根本的就是人民幣自身的保值性,這就需要我國整個宏觀經濟大環境穩定。第一,加強金融監管,進一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需要全面考慮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銀行、證券與保險監管之間的關系,對于實際中分業經營一定程度上已經被打破的情況,在現行分業監管框架下強化央行的協調職責和主導作用,理順央行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的分工協作關系。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夠在現有監督機制的基礎上,逐步融合功能性監督的理念,尤其是針對創新性金融業務,必須要強化監督管理能力,甚至在未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考慮建立金融風險監督委員會,并實現金融業統一化、規范化監管。第二,謹慎推動金融自由化。我國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神話已經打破,要充分重視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國際資金外逃引發嚴重流動性不足、金融危機或者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尤其在金融開放方面,資本項目開放不宜過快,延緩經濟泡沫生成和破滅的速度,減輕經濟發展的沖擊,以防范人民幣出現強烈貶值的預期。第三,控制通貨膨脹的幅度。通貨膨脹幅度過高會不斷侵蝕人們的個人收入、惡化我國的投資環境,并將社會財富更多地轉移到壟斷集團的手中,破壞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從而使人民幣貶值或者產生貶值預期,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引發金融動蕩。
(二)實現人民幣升值或貶值可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繼續吸引外部融資,這就要實現人民幣升值或貶值可控,以避免人民幣匯率的邊際利差過低,減少資金外流風險產生。第一,提高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推動利匯率市場化改革,讓人民幣利匯率真正發揮杠桿作用,實現資金的效益最大化。第二,均衡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目前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在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比例并不高。由此可見,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輻射比較有限,需要有關部門積極拓展空白市場,逐步實現人民幣結算范圍的擴大化、全球化。第三,改善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央行應與相關部門協調(發改委、商務部、證交所、商業銀行等)共同維護資金池運行,設定資金池蓄存量限額,建立并完善人民幣回流統計監測體系,實現我國央行與國外央行的信息交換機制建設,將回流人民幣資金作為變量予以高度關注。
四、結論
綜上所述,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呈上升趨勢的,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然而,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出現小幅貶值(甚至可能在未來依然不排除會有貶值震感),貨幣政策調節無法實現預期等問題都是擺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前面的障礙,需要我國在宏觀經濟大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實現人民幣升值或貶值的可控。
作者:董正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