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CHY匯價變動對進口價格影響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儲成兵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實施了自1978年以來力度最強的一次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至今,人民幣匯率改革效應日益顯現:從匯改當日1美元兌換8.11人民幣的匯率至2012年4月8日的1美元兌換6.32人民幣,人民幣兌換美元累計升值達22%。隨著我國匯率體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幣對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等外幣的匯率波動同以前相比更加頻繁、幅度更大。理論上來說,人民幣升值是減少國際貿易順差及防止國內物價總水平過快上漲的有效途徑。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過快增長的勢頭并沒有得到緩解,外匯占款依然居高不下,這影響了央行調控物價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匯率變動對農產品進口商品價格的傳遞效應,對于我國制定農業產業政策、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及提高農產品進口商在國際競爭中的話語權意義重大。
一、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傳遞效應的理論分析
匯率的傳遞彈性是指1%的匯率變動引起的以本幣表示的進出口商品價格百分比變動的幅度,可以用來表示匯率對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傳遞效應。Goldberg和Knetter(1997)認為匯率對一個國家進出口商品價格傳遞效應應該是迅速的、完全的。然而,在現實中,市場是不完全的,存在著摩擦和交易成本及壟斷,導致匯率價格傳遞彈性往往小于1,也就是不完全的匯率傳遞效應。對于價格傳遞效應的不完全問題,最常見的解釋是現實中往往存在壟斷和寡頭市場,致使市場結構存在缺陷,使得廠商對外銷售的定價可以高于邊際成本,即P>MC,從而獲得超額利潤。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商品的進口價格等于本幣在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乘以以外幣表示的商品出口價格,即:IMPt=Et×Pt,其中,IMPt為以本幣表示的商品進口價格,Et為直接標價法下的本幣匯率,Et下降表示本幣升值,Et上升表示本幣貶值,Pt為以外幣表示的商品價格。而價格的計算常用成本加成法,則價格=生產成本×(1+成本利潤率),即Pt=PCt×λ,那么用本幣表示的進口價格為:IMPt=Et×PCt×λ(1)對于不同的市場競爭形式,由于外國出口商可以根據匯率的變化程度相應調整成本利潤率來改變出口價格,從而對進口國商品的進口價格產生影響,而競爭強度又主要是由進口商品的替代品價格(SUBPt)和出口廠商的生產成本(PCt)兩個因素決定,即:λ=[SUBPt/(PCt×Et)]β(2)將(2)式代入(1)式,并對變量分別取自然對數,得:LnIMPt=βLnSUBPt+(1-β)LnPCt+(1-β)LnEt(3)從(3)式中可以看出該模型是建立在如下假設上:出口商的生產成本和匯率對于進口國進口該商品以本幣在直接標價法下表示的價格而言,其傳遞效應是一樣的,即:1-β。然而,在實際的國際貿易中,出口商的生產成本和匯率對進口國進口該商品以本幣在直接標價法下表示的價格傳遞系數大都不同,故在放寬該假設條件下,本文構建模型如下:LnIMPt=α1LnEt+α2LnSUBPt+α3LnPCt+ε(4)按照傳統國際經濟學分析框架,匯率波動對一個國家進出口商品價格水平的影響是完全的,價格水平的變動反映匯率的波動。然而,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事實表明:進出口價格水平并不是完全等比例的反映匯率的波動幅度,即傳遞效應往往是不完全的。在(4)式中,若α1=1,說明匯率是完全傳遞的;若α1<1,說明匯率是不完全傳遞的。
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農產品進口價格水平傳遞效應的實證檢驗
(一)變量設定和樣本選取
基于上述匯率傳遞的理論模型,本文選取我國農產品進口價格為例來實證檢驗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傳遞效應。被解釋變量農產品進口價格設定為農產品進口價格指數(AIMPt),參考Bu和Tyers(2001)的方法,對進口價格指數的構造方法如(5)式,它是以進口農產品價格的加權平均來計量。其中進口農產品本文以我國進口量較多的谷類(大米、玉米、小麥及大麥)、食糖及水果為對象。2005年8月至2011年10月間主要農產品進口額與數量的月度數據從中經網數據庫獲取。進口額是以美元標價的,需根據當期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將進口額換算成人民幣,最后和基期對比得到農產品的進口價格指數,其具體計算公式如下:(略)。這里i代表進口農產品的類別,t是相應的時期,Pit表示第i種農產品在t期的進口價格。Qi0表示第i種農產品在基期(本文指2005年8月)的進口數量,Pi0表示第i種農產品在基期的進口價格。由于不同時期進口數量不一樣,故在此用基期的不同進口農產品的數量權重做調整。基期的農產品進口指數設定為100。現舉例說明具體農產品進口價格指數的計算。2005年8月匯率1美元兌換8.11人民幣,當月主要農產品進口量:谷物160.7萬噸(382美元/噸),棉花14.3萬噸(1290美元/噸),食糖9.3萬噸(405美元/噸),水果9.7萬噸(736美元/噸);2008年6月匯率1美元兌換6.85人民幣,當月主要農產品進口量:谷物111.83萬噸(405美元/噸),棉花103.4萬噸(1474美元/噸),食糖24.6萬噸(473美元/噸),水果18.4萬噸(859美元/噸)。基期各品種的進口的權重,谷物為89.43%,棉花為7.37%,食糖5.17%,水果為5.4%。則:2008年6月AIMP={[405×82.84%+1474×7.37%+473×4.79%+859×5%]×6.85}÷{[382×82.84%+1290×7.37%+405×4.79%+736×5%]×8.11}×100=93.5解釋變量如下:一是匯率,選取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t)作為指標,它是本國價格水平與所選擇國家價格水平加權幾何平均的比率與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的乘積,其較名義匯率能更為有效的揭示匯率真實波動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在本文中實際有效匯率上升表示人民幣升值;二是外國出口商的生產成本(FPCt),外國出口商的成本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其產品出口的價格,進而影響到本國進口價格的變化,本文以世界出口價格指數作為替代;三是我國國內競爭壓力(DPCt),由于沒有直接關于我國市場的競爭壓力指標,本文采用國內生產的農產品的加權平均價格與進口農產品的加權平均價格比值來代替反應國內競爭狀況;四是我國農產品進口需求(IMDt),貿易大國和貿易小國不同,其國內需求的變化將會導致國際上對農產品需求的變化,在國際供給及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其國內需求減少會導致進口農產品價格下降。本文數據的樣本區間為2005年8月至2011年10月的月度數據。由此,本文依據以上理論分析設定匯率變動傳遞效應的模型為:lnAIMP=α1lnNEER+α2lnFPC+α3lnDPC+α4lnIMD+ε(6)
(二)實證檢驗
1.平穩性檢驗。對時間序列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前必須先進行單位根(ADF)檢驗。本文依據赤池信息準則選擇趨勢項和常數項是否存在以及最優滯后變量的階數,來確定ADF檢驗的基本類型(c,t,q)。檢驗結果如下:(略)。由表1的檢驗結果知,lnAIMP、lnFPC、lnDPC及lnIMD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存在單位根,但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在1%的顯著性平水下是平穩的。數據協整檢驗的條件為yt~I(1),xit~I(1),且α1yt+α2x1t+α3x2t+…~I(0),因此該時間序列經過一階差分后,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方程。為了實證檢驗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農產品進口價格的傳遞效應,本文運用Johansen方法來確定變量間的協整方程為:(略)。最大似然比為302.76。為檢驗所建立模型中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這種協整關系是否合理和穩定,再次利用ADF協整檢驗方法來判斷殘差序列是否平穩,如果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說明模型設定是合理的,這說明:因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檢驗結果顯示:ADF值為-4.952小于在1%的顯著性平水下AEG的臨界值,這表明匯率和我國農產品進口價格之間存在著穩定均衡的關系。
三、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2005-2011年的月度數據,實證檢驗了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農產品進口價格的傳遞效應。研究表明:第一,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農產品進口價格的傳遞系數僅為0.548,匯率傳遞系數小于1,證實了“匯率對一國的進出口價格傳遞往往是不完全的”的說法。第二,隨著匯率制度改革的深入,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將會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的短期超調行為也將日益顯著,這對我國央行如何實施有效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新的考驗和挑戰。當經濟面臨外部沖擊時,特別是在當今歐債危機仍未能解決的國際背景下,如何使人民幣匯率較為平穩地波動,不僅要求貨幣當局更加有效地對外匯市場進行管理,更需要國內實施更為靈活的貨幣政策。第三,由于我國農產品進口商的國際競爭力及運用金融衍生產品對沖匯率風險的能力都無法達到國際水平,其匯率風險承受能力及轉移能力仍然有限。因此,為了提高我國農產品進口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及議價能力,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僅要在政策制定上要給予傾斜,更要在資金及風險管控上予以扶持。第四,就長期而言,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農產品進口價格的匯率傳遞系數僅為0.548,匯率傳遞效應較小。所以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抑制物價上漲的作用比較有限,解決好流動性過剩、結構失衡、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及降低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等國內因素應是關鍵,這為我國實施更富彈性的匯率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第五,為了使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合理水平,需要完善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在建立和完善人民幣匯率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宏觀和微觀監測指標來量化人民幣匯率水平是否處在合理水平。同時,也應該加強對外匯市場風險的控制,盡量使匯率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