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影響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經濟的健康增長,需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本文從國際國內雙循環角度出發,研究人民幣匯率穩中趨升過程中國際化進程對中國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發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中國經濟呈現強而有力的復蘇能力。但仍面臨監管困難、沖擊風險、對外依賴等問題。提出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強化金融監管職能、發展配套設施等建議。
1研究背景
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兼顧國內外的環境變化,需要兼顧短期和中長期的考慮,需要充分發揮國際經濟循環的有利條件,從多個角度保障中國經濟增長行穩致遠。隨著國際經濟貿易形式不確定性影響的逐步消弱,中國經濟開始觸底反彈,呈現復蘇的趨勢。一方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增長迅速,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經濟回溫速度加快。因此,分析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對中國經濟的機遇和挑戰,有利于理性認識人民幣和國內經濟運行的發展方向,加強中國經濟與國際的契合能力,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2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在國際通用的認可程度,主要體現在貿易和結算過程中的流通性和使用價值,以及成為海外儲備貨幣的能力。目前主流研究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有三個方面:一是人民幣在境外作為支付手段具備一定的流動性;二是各國投資機構將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作為投資避險工具,該條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要素;三是人民幣結算交易量在全球占有一定的比重。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全球經濟進一步進行結構性調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開始加快,主要體現在人民幣匯率升值、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結算金額擴大、人民幣國際支付的全球市場份額增加等方面。
2.1人民幣匯率穩中趨升。2020年全球經濟、國際貿易、資本流動和投融資等經濟活動均受到嚴重影響,預計2020年和2021年全球經濟將嚴重衰退。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的GDP增速達4.9%,說明中國經濟正逐步恢復過來且有望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2020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保持較為穩定的快速增長趨勢。根據Choice數據,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離岸人民幣指數為6.5030,同比增長6.5%,較年中增長8%。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于2020年11月報126.13,同比增長2.9%,較年中增長3.8%。其中,截至2020年12月25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BIS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分別為94.51、99.07、95.21,同比增長2.6%、3.9%、3.9%。
2.2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結算金額擴大。為修補當前世界經濟變局對跨境貿易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上中國大力恢復實體經濟的發展,建立健全金融制度;政策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上調境內企業境外放款的宏觀審慎調節系數,放松對外匯流出的管制。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結算金額為20.8萬億元,結算額較去年同期上漲16.4萬億元,同比增長372.7%。其中,跨境人民幣貨物貿易結算金額為3.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0.3億元,同比增長9.7%;服務貿易與其他經常性項目業務結算金額為1.5萬億元,同比增加值為0.2萬億,同比漲幅達15.4個百分點。
2.3人民幣國際支付的全球市場份額增加。當下國際支付市場上美元和歐元仍為主要支付貨幣,但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幣種正逐步占有部分支付份額。主要是世界經濟體量的持續性變化影響了全球支付預期。2020年三季度末,人民幣國際支付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97%,高于去年同期0.03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保持上漲趨勢。雖然雖然人民幣在全球支付市場的份額排名仍然是第五位,但全球市場份額已經接近同年2月的高點2.11%。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回升,復工復產進一步深入,人民幣國際支付的全球市場份額比重將繼續上升。預計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幣國際支付的全球市場份額達到將高于全年高點。
3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
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活力。各項經濟政策穩步實行,“六穩”、“六保”效果顯著,市場保持良好的主體預期。與此同時,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市場預期良好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支持著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3.1提高國際地位,加深經濟影響能力。目前,中國實行的“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發展有效化解了潛在經濟風險,國內和國外的經濟活動的有序恢復,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對于可能或已經受到經濟沖擊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可以通過擴大人民幣計價的貨幣互換等方式,適當給予流動性支持。這在客觀上將會促進人民幣作為借貸貨幣的國際使用,從而使人民幣作為錨定貨幣和儲備貨幣的地位獲得提升。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不僅僅表示國內的貨幣體系正趨于完善,還有利于增強國際影響力,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提升國際地位。中國經濟的不斷加強加深我國經濟在國際上的經濟影響能力,為國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3.2獲得鑄幣收益,增加金融資源。本國貨幣的發行成本極低,且貨幣流通到境外需要從流通國獲取一定的收益,該收益幾乎不存在任何成本代價。在經濟受到沖擊的初期,貨幣發行國受益于國際貨幣的優勢,可以使用發行貨幣的方式增加鑄幣稅收入,增加金融資源,從而一定程度抵消掉輕微的貿易損失,防止本國財富流失。當下美元指數將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人民幣升值空間擴大。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加深能夠使得中國更加從容的面對由經濟波動帶來的外匯損失,通過鑄幣收益的方式合理、適當的積累金融資源,防止匯率波動過大帶來的危害。
3.3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減少貿易摩擦。人民幣國際化的加深使得中國的貿易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貿易優勢不斷顯現。在經濟波動的影響下,部分常規使用美元結算的國家為減少美元波動造成的損失從而選擇較為穩定的人民幣結算,加大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數據顯示,中國貿易順差2020年11月同比增加94.76%,高于疫情發生以來一季度末統計的133.8個百分點。此外,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改善中國進出口貿易質量不均衡的問題,減少進口依存度,提高國內經濟市場的活力,從側面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
3.4加速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在進出口方面,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化能夠擴大中國與境外國家在投資和進出口方面的貨幣支付結算量,降低企業在產品技術引進時所面臨的不確定風險。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使得國際市場的透明度進一步加深,對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人民幣匯率的上漲使得出口產品的價格提高,進口方對出口國的依賴減少。疫情也對外貿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該趨勢倒逼國內企業對產品進行升級改造,增加附加生產值,進一步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導致中國進出口產品由傳統不占優勢的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甚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此外,還可以推動第三產業產品的質量和占比穩步提高,向可持續出口方向轉型。
4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4.1人民幣管理和監督的難度加大。隨著“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的實施,中國加大市場開放力度,人民幣的國際化會增加國際世上上人民幣的流通數量,央行對人民幣的控制力下降以及監管難度上升。一方面,如果后期經濟上揚后提高利率,跨境人民幣進行國內投資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流動性的提高加大了監管的難度,監管機構無法做到實時監控,有可能增加非法活動的頻率,影響正常經濟發展進程。
4.2經濟發展程度難以抵御國際性風險。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是我國經濟體制完善程度和經濟發展程度的綜合縮影。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的起步發展較晚,金融機構的業務集中于傳統的信貸行業,具有大而不強的特性,金融工具發展有待完善。且我國境外分支機構少,風險控制動力和能力相對不足,所以在非居民獲得人民幣的渠道上能力相對欠缺,難以支撐“雙循環”戰略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進而影響對風險的防控和化解能力。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外部沖擊的風險加大,市場難以抵御較為開放后的沖擊。
4.3人民幣對美元的依賴阻礙經濟發展。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的確存在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中國經濟對美元的依賴較大,雖然目前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但長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勢必會對美元的穩固地位發起挑戰。隨著中美貿易摩擦越來越激烈,匯率波動程度加劇,以美元為導向的投資和進出口業務的遭受沖擊。海外經濟穩定后,其他經濟體的復蘇和美元開始走強將進一步影響中國的外匯市場和本國經濟市場。
5政策建議
5.1強化金融監管職能,降低外部沖擊風險。針對人民幣管理和監測的困難,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應該加大金融監管的力度。一是積極與國際監管機構接軌,履行國際監管條例。二是加入或者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加強國際貿易合作。三是強化自身監管能力,通過自律的方式增強把控風險能力。通過內部和外部相結合的方式向國際監管水平靠近,降低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相關風險。
5.2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目前,人民幣升值仍面臨上方壓力。中國應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創造可持續條件,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擴大對外經濟開放,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方面,現階段人民幣的流動性尚未完全滿足國外投資者的金融資產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幣跨境資本的自由流動仍存在限制。因此,加快債券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增加彈性。
5.3增強自身金融條件,提升人民幣使用范疇。疫情沖擊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再度發酵,引發新一輪科技戰、金融戰,客觀上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但是,人民幣國際化在全球經濟結構性調整中存在機遇,人民幣國際使用范疇的提高能夠較好的應對經濟金融競爭。因此,應繼續深化國內金融市場,提高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增加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能力。此外,人民幣使用范疇的增加能夠擴大和加深在貿易、投資、跨境信貸方面的供給,使得國外資本長期的持有人民幣計價資產,保持人民幣國際化的穩步推進。
5.4發展人民幣國際化配套設施建設,優化清算網絡。通過科技網絡進行資金清算能力的重要性開始凸顯,跨境資金的匯劃效率甚至影響到整個貿易機制的流動性水平。隨著中國“雙循環”戰略的縱深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加深,應繼續發展配套設施建設,優化清算網絡,完善CIPS系統有效運作,為人民幣國際結算和流轉提供技術保障。另外,應與海外國家合作建立與CIPS系統連接的本地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提高離岸支付效率,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注釋:
[1]劉玚,李萬新,王學龍.逆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國際影響力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9(03).
[2]王新浩.提升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品牌[J].中國金融.2019(14).[3]趙志君.人民幣匯率改革歷程及其基本經驗[J].改革.2018(07).
[4]者貴昌,徐晶.人民幣區域國際化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學術探索.2020(11).
作者:余嫻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