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民幣國際化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益雄厚和人民幣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作用的進一步加強,人民幣國際化并最終成為他國主要的外匯儲備已被視作一種必然趨勢。但是客觀來看,這一目標并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僅就貨幣角度來看,我國要完成并維持良好的人民幣國際化狀態,仍然要經歷一系列的挑戰。如何使人民幣在全球經濟市場上體現出價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價值儲藏這四大貨幣基本職能,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貨幣職能;挑戰;應對
1.引言
自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后,美元貨幣的信用開始走下坡路。近年來,美國因三次量化寬松(QE)以及零利率的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美元過量發行,國債嚴重貶值,造成持有美國國債的各債權國財富流失。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和可信度也遠不如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初。歐元、英鎊等貨幣紛紛開始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人民幣要活躍于世界貨幣的舞臺,必然要經歷重重考驗。
2.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挑戰
2.1人民幣國際化前面臨的挑戰
2.1.1采取何種貨幣本位制度
眾所周知,貨幣的價值取決于貨幣的數量和實物財富的數量之間的關系。貨幣的增值與貶值即貨幣數量的增長(萎縮)速度與實物財富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因此,采用合適的實物或金融標的作為本位制對于穩定貨幣價值,體現貨幣的價值尺度和儲藏手段這兩大職能有重要意義。在進入信用本位制時代后,各國基礎貨幣發行量以什么指標作為依據一直是個重要問題。我國目前的貨幣發行采取以外匯儲備量為主要參考的發行制度,通過調節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量來控制外匯儲備進而控制我國的貨幣發行。就目前而言這樣的制度可行性是較高的,可以比較準確地體現出我國貨幣需求量與實物財富總量之間的關系。但是一旦我國的貨幣走向了國際化,人民幣本身將會成為主要的外匯儲備,此時我們不可能再以我國的外匯儲備作為人民幣基礎貨幣發行數量的主要參考指標。而歷史已經證明,黃金作為實物受到天然的增長速度限制,最終必定無法跟上國際貿易對于貨幣的需求量。而諸如美元的“國債本位制”更不可行,這種制度本質上即拿未來的財政收入來刺激當下的經濟增長,一旦平衡打破,則一國將陷入債務泥沼,最終的結果無非是債務違約,通貨膨脹,貨幣失去信用,僅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的國債規模已然超過了美國的GDP,理論上已喪失還清債務的可能性,并且美元近十年來的貶值也對美元的債權國造成了嚴重財產掠奪,美元信譽一落千丈。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采取何種貨幣發行本位制度進行過渡并最終形成國際化完成之后的一套穩定的本位體系,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2.1.2大宗商品計價方式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主要體現在貨幣作為物品交易的結算方式上。而國際貿易中主要的物品交易對象主要即為各類大宗商品。仍以美元為例,美元之所以在信用評級下調的情況下仍然能位居全球貨幣霸主之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美元與大宗商品的綁定關系。美元作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標價或計價貨幣,長期與大宗商品呈現負相關的關系。以WTI原油為例,統計數據顯示,WTI輕質原油價格與美元指數存在很強的負相關性,月度統計數據顯示,相關系數為負0.82,且二者的負相關性在2000年以來逐步增強。上海交通大學的潘英麗教授在研究中歸納提出了美元在與黃金脫鉤成為純粹信用貨幣的過程中,有三大因素提供了支撐:石油的美元計價和交易、浮動匯率與跨境貨幣投機和軍事霸權主義。除了確保美元的國際化地位以外,石油多次成為美國限制俄羅斯等石油輸出國的經濟武器。可見,與大宗商品的綁定是一個經濟體貨幣國際化的必經途徑。在這一點上,我國目前還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這主要受制于我國國際貿易對外開放較晚,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周期等因素。時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穩定的上升階段,我們應當抓住機遇,積極尋求將人民幣作為大宗商品計價方式的途徑。畢竟僅有貿易量而不能作為最終交易的結算方式,這樣的貨幣本身在體現貨幣職能上就有很大缺陷。
2.1.3人民幣跨境流通問題
一個經濟體的貨幣想要國際化,必然還需體現出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而要完成支付手段,除去貨幣在世界各國的接受程度,還有一點就是貨幣跨境流通的程度或者說貨幣全球交易的便捷程度。以美國和歐盟為例,隨著紐約支付清算體系的不斷成熟和完善,紐約支付清算體系呈現出多元性、競爭性的特征。其中,FEDWIRE(聯邦電子資金轉賬系統)和CHIPS(清算所同業支付清算系統)是支持美元全球清算的兩大主要大額支付清算系統。目前,95%的跨國美元最終清算通過CHIPS系統進行,CHIPS系統為來自全球21個國家、95家會員銀行提供美元大額實時最終清算服務。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國金融機構美元支付清算資金的流動性。擁有世界上最龐大和最發達的證券托管清算系統工程,是紐約之所以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中心的基礎和前提。VISA和MASTER作為兩大國際信用卡組織,其清算銀行均為位于美國紐約的大通曼哈頓銀行,紐約實際上也就成為了全球信用卡的發源地和支付清算中心。而目前我國在這一點上仍有欠缺。
2.1.4人民幣市場開放程度和穩定程度
除去貨幣的四大基本職能外,貨幣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同時也兼具商品的屬性。因此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還意味著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以及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協同問題。目前人民幣仍未達到完全自由兌換的程度,僅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這就限制了人民幣在個人和企業中兌換外匯的程度和能力,顯然我們要人民幣國際化,則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亦是其先決條件之一,縱使有樂觀預期五年內可以達成這一目標,但是就目前而言者依舊是個未知數。另外,在岸人民幣與離岸人民幣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價差。這一問題導致了人民幣存在著套利空間,而惡性的套利行為可能最終會導致市場的混亂。如何逐步減小這一價差,同樣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的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
2.2人民幣國際化后面臨的挑戰
2.2.1特里芬悖論
特里芬悖論,它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中提出的一個觀點。書中的描述是這樣的:“由于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淀,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假若人民幣完成了國際化,那么將這段描述的美元改為人民幣,將黃金改為另一穩定誠實的貨幣發行本位,則這一悖論仍然存在。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勢必導致人民幣升值,而這無疑會降低我國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我國的比較優勢,形成另一個悖論。面對這些窘境,我們應該探索新的國際貿易模式去改變這它,還是形成聯盟的經濟體來緩解這一悖論作用于單一主權國家的影響,或是還有其他出路?這些都是值得經濟學者們深思的問題。
2.2.2央行對人民幣現金管理難度
人民幣國際化當然會給我國帶來享受別國鑄幣稅、不承擔匯率風險等等好處,但是權利與義務永遠是正相關的。在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經濟會更易受到其他各國經濟情況波動的影響,同時對于人民幣現金監管的難度和范圍也遠比為國際化時要艱難。比如我國政府需要提防一些別有用心的金融大鱷惡意的做多做空,甚至需要提防我國的基礎貨幣被各種“再證券化”“再債券化”之類的金融產品過分放大了信用,即對于貨幣乘數的控制。對于如此大規模的金融監控無疑對我國央行會形成巨大挑戰。
3.人民幣國際化的實施措施
3.1增大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大宗商品中主要的交易對象是能源和原材料,出于稟賦原因我國并不能稱之為大宗商品主要出口國,但是隨著我國在大宗商品市場的活躍表現,我國經濟增速對于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影響日益增加,影響的增加意味著話語權的增加。此前我國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能源交易中心即可視為一個良好開端,同時也是我國在大宗商品市場上對于主導權的一種尋求。通過增大中國在貿易市場上的貿易量從而增大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影響力和話語權,最終過渡到掌握現有大宗商品的計價權。對于大宗商品計價權的不懈追求正是我國對于邁開大步跨過人民幣國際化這一門檻的決心的表態。
3.2尋求新大宗商品的可能性
如果說本位制度存在著革新的可能性,那么大宗商品同樣有革新的可能。石油之所以在大宗商品中的位置舉足輕重,說到底就是石油工業在現代工業領域占據著重要位置。但是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終有一天會退出歷史舞臺。也因此,人們開始重視對于新興能源的探索。試想,如果我國能夠發現或發明出新能源甚至引發新的一次工業革命,那么這種能源或者實物有極大可能性會被計入大宗商品領域,而對于這一新能源我國將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贏得起定價權。當然這種情況可能有些理想化,但是這種創新精神,我認為無論是在新大宗商品的探索還是整個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都是我們需要具備的一種民族精神。
3.3發展我國自主研發的清算系統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于今年的10月8日在中國銀行悉尼分行上線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并且為之提供了明確的管理辦法和監管措施。這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的一大步。然而美中不足的是,CIPS的核心技術仍然是由SWIFT提供支持,其跨境報文傳遞仍然需要外人的協助,這使得我國跨境支付系統的金融信息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因此,為了保護隱私,同時也是徹底擺脫受制于人的狀態,我國依然有必要精進這套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這個道理和我國必須自主研發北斗導航系統有相通之處,唯有做到這點,我們才能保證我國的清算系統時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從而才能夠有恃無恐的促進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
3.4探索經濟同盟的可能性
中國目前已與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周邊國家分別簽署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從此可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經濟規模的提升,人民幣的認可度也在擴大。但是人民幣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卻受到了外交的限制,或者說是其他經濟共同體或是一些同盟、共同協定的限制。換個角度想,如果中、日、韓能夠放下芥蒂,以求同存異的方式牽頭形成亞洲的經濟聯盟,制定一套有利于該經濟體內部的互利貿易制度并且建立起對外壁壘,必然能夠有利于經濟體內部的經濟發展,同時可以加強各國之間貨幣的流通和互換。而人民幣作為亞洲最為強勢的貨幣之一,其在該經濟體中所擁有的主導權應當是有保證的,一如當初德國馬克之于歐盟。而且通過這樣的共同體,人民幣可以先行嘗試一下中國經濟是否能經得起他國經濟波動所帶來的直接影響,為之后的國際化做鋪墊。當然這樣的經濟同盟并非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之路,這里只是提出一個思考的方向。成立經濟同盟也并不意味著一切一帆風順,比如今年7月份整個歐盟都受到希臘經濟的拖累,因此對于這一點,還有待商榷。
4.結語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的機遇。雖然在這一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會遇到貨幣、外交、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困難與挑戰,但我們也應當看到,2013年人民幣躋身世界十大貿易活躍貨幣,2015年8月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四大支付貨幣。這些數據都說明,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正在踏實地向前邁進。本著不讓國家利益和人民財富被剝削的原則,在經濟領域內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能夠完成國際化,中國的經濟實力能夠站在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于平.人民幣國際化的制約因素[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05:47-49+26.
[2]李禮輝.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全方位發展[J].全球化,2014,02:23-26.
[3]趙美貞,熊艷春.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和影響[J].青海金融,2015,01:51-53.
[4]嵇一.大宗商品的美元計價與美元地位:經驗實證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4.
[5]褚偉.國際金融中心支付清算體系比較及對上海的啟示[J].上海金融,2007,01:12-17.
作者:林逸凡 潘勤華 單位:同濟大學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