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生培養機制下金融專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國內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國際接軌,形式也更加多樣。除了傳統的培養模式外,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創新了院校之間的聯合培養模式,校企項目合作、校企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校企協同培養研究生模式。
(一)院校之間的聯合培養模式
在金融學科采用聯合培養的模式已經取得一些成效,但大多仍處于起步階段。例如上海財經大學與上海金融學院兩校聯合培養金融碩士專業學位項目“卓越金融專業學位碩士班”,復旦大學與法國里昂商學院開展金融碩士雙學位培養模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與重慶大學探索實施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云南財經大學采用“政校企”模式協同辦學培養專業碩士等。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一般是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這種聯合培養有兩種模式:一是不穩定的聯合培養單位,比如北京市、海南省開展的“國內外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二是有固定的聯合培養單位,比如:上海立信會計學院與華東師范大學開展聯合培養金融研究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與香港大學聯合培養經濟學碩士和金融學碩士,湖北大學與湖北經濟學院聯合培養金融學碩士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培養對研究生的職業能力并不能帶來顯著的提高,更多的是集中院校之間的優勢資源,實現師資力量和科研成果等方面資源共享的模式。在新形勢下對于沒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地方院校,在培養學術型研究生過程中要側重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要將行業專家請進來,要將研究生送出去,協同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與職業能力,進可繼續攻讀博士,退可作為具有創新研究能力的高端專門金融人才。
(二)校企協同培養研究生模式
校企協同培養研究生的模式,在國內外均有提倡,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理工科專業。由于這些專業在國內外的成熟度較高,有利于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形成,易于培養和造就科技創新和工程技術領域領軍人才。作為經管類專業,校企協同的模式大都應用在專業學位上。近年來教育部加大了專業學位碩士的招生比例,專業碩士以培養應用實踐能力為主,淡化了學術科研能力。但從社會的認可度來看,單單進行不少于6個月的專業實踐來提升實踐應用能力還是不夠的,只有堅持實踐與科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才能真正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取消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采用碩博連讀的方式培養學術型碩士,比如清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對沒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該如何定位,如何避免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趨同性,尤其是如何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是地方院校進一步深化研究教育改革的重點。
二、地方院校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應采取校企協同培養模式
各高校培養的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就業方面并不存在太大困難,但據調查,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希望受聘者有不少于3個月的實習或者實踐經歷,這是傳統的培養模式無法滿足的。在研究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方面,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的情況還比較好些,而地方院校由于受經費和實驗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對所聘請的校外合作導師缺乏吸引力,難以真正在研究生實習實踐過程中進行指導及參與其他培養環節,校內導師由于沒有經費支持無法去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所以欠缺有效的研究生實踐應用方面的指導。因此,地方院校培養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打破完全靠學校自己培養的模式,應采取與相關金融機構合作的協同培養模式。例如,地方院校與相關金融集團、投資機構、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通過各聯合培養基地之間的資源協同為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實踐能力培養的保障,通過產學研成果的轉化為研究生培養補充經費支持,根據合作單位的人才需求確定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為金融業提供適用的高端專門金融人才。如此可實現校企雙贏,使培養模式具有可持續性。不過,協同培養模式并不完全適合兩年制研究生,因為許多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是跨學科考生,對這些研究生需要較長的金融專業課程學習時間,兩年制留給實踐教學和研究的時間太少,因此我們認為,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適用于三年制。
三、校企協同培養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模式探討
校企協同育人是通過高校與企業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合作的一種穩定而長效的產學研合作之路。校企協同育人的參與主體包括研究生、高校、協同單位和教育主管部門等。地方院校協同育人的關鍵是如何吸引優秀的研究生生源選擇進入協同平臺培養,同時,協同平臺需要為研究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甚至是明確的職業規劃。高校作為主動方,如何引導校內導師聯合研究生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需要有長期的制度保障與激勵機制。協同單位一般是企業或者機構,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參與到協同育人中的積極性,取決于協同培養的模式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直接或者間接效益,教育主管部門(行業部門)要對協同平臺提供政策支持,對師生要提供相關的技能培訓。地方院校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協同培養成效取決于各方的積極性和認可度。但目前協同培養各方的職責不明確,激勵機制不完善,易造成高校與協同單位對研究生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脫節,協同平臺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難以提高。如何讓所培養的碩士研究生真正成為區域金融經濟建設的高端專門人才,需要校企合作各方結合金融經濟實際情況達成一致的合作目標和明確的合作內容。地方院校探索校企協同培養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可參考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明確協同各方的職責,倡導雙導師的培養體制
由院校主導成立協同管理機構,明確相應責任人,制定專門的制度文件,確保研究生的協同培養正常運作和產學研成果的轉化。為保障協同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每名研究生均采用雙導師制,校內導師以學術研究指導為主,要專門安排校內導師赴企業了解市場需求,熟悉新產品開發流程,提升校內教師實踐能力。校外導師從企業高級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中遴選。鼓勵導師嚴謹治學、因材施教。建立以導師負責制為主的,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長效機制和內在激勵機制。采用校內培養、校外指導的聯動機制,在研究生的培養中發揮校內導師的科研特長,利用校外導師的實踐經驗,提高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實踐應用性,實現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為產學研轉化提供成果。設立學術年假制度,對校內校外導師在學術年假期內沒有任何考核,校內外導師可帶領研究生在學術假期內參加各級各類國內外學術活動,或者從事社會調研等。
(二)制定專門的培養方案,開展多樣化的課程學習形式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
并非是簡單的校內學習加校外實踐,需要合作雙方展開深層次的合作,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己任,為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創造學術科研環境,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為保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協同平臺要保障研究生培養經費的來源,爭取生均經費達2萬/年,通過設置專項獎學金以滿足研究生在讀期間的各項支出,確保協同培養的研究生能在3年培養期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培養計劃所規定的內容。協同培養的研究生前3個學期在校內進行理論課程的學習,第4、5學期在企業單位進行實習實踐和創新項目開發與研究。協同培養的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的選題上,要注重實踐應用能力,學位論文的選題和指導以協同單位的校外導師為主,校內導師只進行理論和方法的指導,每篇碩士學位論文采用國家級科研項目立項的形式,經費由協同評審小組確定,項目經相關評審結項后方可授予學位。
(三)采用訂單式的培養模式
實現產學研的高效轉化為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地方高校可選擇大型的企業進行協同培養。由協同企業根據近幾年內具體的人才需求狀況,提出相應的人才培養要求,與協同高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各司其職,在研究生完成培養方案的各個環節后,對達到協議預定標準的研究生原則上由協同企業負責安排就業。地方院校可利用接收推免生的機遇,吸引重點大學優秀應屆畢業研究生進入協同育人平臺,協同培養研究生單列碩士生招生計劃,研究方向為協同企業(行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前沿金融具體理論問題。協同企業每年根據發展中的具體金融問題創新實踐項目申報通知,協同培養的研究生需申請創新實踐項目立項,以項目研究代替課程學習、專業實踐的方式,實現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研究生成果的產學研轉化提供平臺和途徑。
四、結論
地方院校對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協同培養的方式,能增強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應用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也為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搭建應用平臺。但校企協同的模式也面臨很多挑戰,比如協同單位的積極性,培養經費的來源,產學研平臺的監督管理,雙導師協同培養機制的建設等。對于沒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校企協同培養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成效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但學科建設的步伐不能停留,可在校企協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建立學科區域聯盟,集結區域內的所有學科資源,共同培養研究生。此外,地方院校還可通過與國外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探討金融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之路,拓寬研究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研究生對學科的認識,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作者:林立洪劉剛單位: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