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內外貿易商品結構缺陷及辦法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中俄兩國貿額不斷增長,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中俄貿易額2001年為106.7億美元,2008年達568.3億美元。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中俄貿易額為387.96億美元。從中俄貿易發展的潛力來講,要達到兩國領導人提出的到2010年達到年貿易額600億至800億美元的目標是有可能的。但從實際運作來看,雙方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貿易商品結構問題。下面就利用2001年—2009年中俄貿易商品結構的有關數據,對中俄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
一、中俄貿易商品結構的現狀渤海大學
(一)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商品結構
2001年一2009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對俄羅斯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紡織品及原料和鞋靴類商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1.紡織品及原料和鞋靴類商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2001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前五位是: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靴,紡織、織物制成品,玩具,動植物產品。
其中,紡織品及原料和鞋靴出口額為17.24億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前五位是: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鞋靴、護腿和類似品及其零件,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塑料及其制品。其中,紡織品及原料和鞋靴出口額為41.8億美元,占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總額的19.03‰2001年一2009年紡織品及原料和鞋靴出口占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63.6%下降到2009年的19.o3%。
2.機電產品出口穩步增加,成為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
近幾年來,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商品結構有了明顯優化,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主要包括: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車輛及其零附件。從2006年機電產品躍居為中國對俄羅斯出產品在中國對俄出口貿易中所占份額不斷增加(除去2002年、2004年和2009年機電產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中國向俄出口的機電產品貿易額占中國對俄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18.7%上升到2009年的44.4.%(見表1)。
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不斷增長,但比重低
2001年以來,隨著中俄貿易的發展,中國對俄羅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不斷增長,2006年中國對俄羅斯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有了大幅提升,出口額達到了l5億美元,出口額所占比重也接近10%。但相對于中國機電產品對俄羅斯的出口,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無論在貿易額還是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都比較低(見表2)。
(二)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
2001-2009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以能源、原材料為主,而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則呈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2001—2009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主要品種有: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木材及木制品、木炭,肥料,有機化學品,鋼鐵等,商品結構沒有改善。
2009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為礦產品、木材及木制品和賤金屬及制品,分別為82.8億美元、19.9億美元和15.4億美元,三類產品進口額合計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3%,其中,礦產品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總額的51.17%,木及制品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總額的12.3%,賤金屬及制品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總額的9.51%。
2001-2009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主要包括: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運輸設備。2001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貿易額達到了22.94億美元,機電產品貿易額占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總額比重的28.82%。但近幾年,俄羅斯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大幅下降,2005—2o09年機電產品貿易額占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在4.3%.7_35%之問(見表3)。
二、中俄貿易商品結構的問題
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主要商品長期一直是服裝、鞋類等產品,盡管近幾年來中國對俄羅斯紡織品產品的出口比重下降,機電產品成為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第一大產品,但是,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機電產品主要是家電和消費類電子產品。而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商品仍以能源、礦產品、木材紙漿等為主,商品結構沒有改善。
中俄貿易商品結構較為單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尚不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俄貿易向更高層次和水平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雖然不斷改善,但附加值小、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低
2001—2009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中服裝、鞋類產品的比重逐漸下降,2006年后機電產品成為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主要產品,但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機電產品主要是家電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小。在中國對俄出口中服裝類、鞋類等勞動密集型輕紡產品仍占重要地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低。因此,從總體上來說,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還處在較低的發展階段,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缺乏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這種出口結構既不符合中國外貿出口的發展戰略,也難以適應俄方市場的變化和中俄貿易發展的要求。
(二)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為主,貿易商品結構沒有多大改變
2009年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瀝青等仍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46.8%左右。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2009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7.48億美元,占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總額的4.6%左右。2005-2009年機電產品貿易額占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在4.3%.7.35%之間。可見,俄羅斯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長期不能突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為主出口商品結構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三)中俄兩國貿易商品結構沒有反映兩國的經濟和技術潛力
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機電產品和輕紡產品,而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則越來越偏重于原材料和能源產品。機電產品出口的發展緩慢,2009年中俄機電產品貿易僅占雙邊貿易總額的29.17%。上述情況與中俄兩國的制造業水平和科技實力是極不相符的,中俄兩國在機電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俄羅斯機械制造業基礎雄厚,科技實力強,在航空、航天、核能、電力設備、礦山機械等領域優勢明顯。但目前兩國的貿易商品結構卻沒有反映兩國的這種潛力。
(四)中俄貿易商品結構不利于兩國貿易的穩定和發展
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機電產品主要是家電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小。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消費品味提高,對商品質量有較高的要求,而歐美各國產品質量較好,適應俄羅斯市場需求,這影響了中俄貿易規模的擴大。
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為主,貿易商品結構也相當地單一。能源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具有不可持續性,如果俄羅斯原材料商品生產下降,或俄羅斯國內對這類產品需求增加,或俄羅斯對這類產品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就很容易受到牽制和影響。而且,這些商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市場行情,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中俄貿易的穩定增長。
三、優化中俄貿易商品結構的對策
中俄貿易商品結構中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改觀,勢必會直接影響中俄貿易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中俄貿易長期穩定發展。因此,中俄雙方應采取措施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使中俄貿易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優化中俄貿易商品結構,就是逐漸減少雙邊貿易中長期存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換資源的現狀,增加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中俄貿易中的比重。
(一)提高機電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優勢
中國在家電、電子、通訊、汽車等領域優勢明顯,中國應及時采取措施來提高其質量和檔次,促進機電產品特別是成套設備和高技術產品對俄羅斯的出口,為此,中國應加大對機電產品生產的技術改造投入,加大對俄羅斯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的金融支持,增加對俄貿易的中長期賣方信貸。
還應嚴格控制出口產品質量,督促生產企業盡快通過國際質量認證,推出質量的品牌產品。
俄羅斯在航空航天、核能、動力設備、采礦設備、金屬加工機床等機電制造業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俄羅斯認識到長期出口原材料商品的出口結構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希望改變機電產品在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中的弱勢地位,推動俄羅斯機電產品出口。
俄羅斯應提高機電產品在規格、質量、價格等方面的國際競爭優勢。
(二)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中國應鼓勵企業增加技術開發費用的投入,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并給予一定稅收及其它方面的優惠,以刺激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俄羅斯應加強飛機及零部件、核反應堆及零部件等軍品或軍民兩用品等高新技術產品對中國的出口。
中俄雙方還應鼓勵兩國的高新技術有關企業展開合作,以帶動兩國高新技術產品在雙邊貿易中所占比重。
(三)積極開展機電產品大項目合作.
大項目合作是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中俄貿易中比重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俄羅斯對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政府間協議和大項目的支撐,且集中在航空航天、核能和電站等領域。超級秘書網
目前,中俄之間一些大型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己陸續執行完畢或接近尾聲,中俄雙方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聯系,探討合作,在雙方有優勢的電力、核能、航空、機械、通信、家電、電子、船舶、汽車等領域,促成一批有規模、有影響的大項目。
(四)加大機電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
中俄企業相互缺乏了解,是當前制約兩國機電產品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雙方可相互舉辦各類專業展銷會、組織中俄機電企業洽談會等,讓雙方企業和消費者更多地了解、接受、購買對方的產品和技術,特別要加大對俄羅斯比較優勢明顯的產品,如軍民兩用產品和航空器材和零件、船舶產品和技術的推銷和營銷力度。充分利用中國和俄羅斯的網站相互推薦重點企業的知名品牌,促進該領域的合作。
(五)大力推進兩國間的相互投資規模
相互投資是改變中俄貿易商品結構的有效途徑。在中俄貿易原有的要素驅動的動力已經明顯不足的情形下,就需要向投資驅動以及創新驅動轉變。目前中俄兩國相互投資規模不大,對機電產品貿易的拉動作用明顯不足。中俄兩國目前都已成為新興的對外投資大國,在相互投資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的經驗,在未來應當進一步擴大相互投資規模以此帶動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