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議金融資本管理自由化發展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議金融資本管理自由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議金融資本管理自由化發展

一、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現狀及特點

(一)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涵義及特點

資本項目自由化,是指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及金融賬戶下的貨幣自由兌換,也就是要消除對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及金融賬戶下各項目的外匯管制,如數量限制、兌換限制、區域限制、補貼及課稅等,實現資本項目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

資本項目自由化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居民既可以通過經常項目的交易獲得外匯,也可以自由地通過資本項目的交易獲得外匯;二是所獲外匯既可以在外匯市場上出售給銀行也可以在國內或國外持有;三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交易所需要的外匯可自由在外匯市場上購得;四是國內外居民可自由地將本幣在國內外持有來滿足資產需求。

(二)、其他國家和地區實施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經驗

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不斷向前發展,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是世界各國在開放條件下推動本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途徑。但是,由于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宏觀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開放資本項目時采取的步驟和策略是有所區別的。在資本項目自由化的進程中,雖然發達國家和我國的國情有很大差別,但他們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步驟和措施,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在這一進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其中很多問題也是我們即將面對的,我們應該積極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1、發達國家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經驗

二戰后初期,除了美國、加拿大和瑞士采取相對自由的資本項目體制之外,資本項目自由兌換進程是相對緩慢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貨幣自由兌換進程才明顯加快。在實施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過程中,其經驗主要有:第一、發達國家的金融領域的自由化的進程基本上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第二、隨著資本流動性的不斷增加,固定匯率制度難以繼續維持,因此各國開始尋求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第三、資本項目開放通常伴隨緊縮性的宏觀政策,還應采取結構性經濟改革配套方案,為開放資本項目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2、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經驗

發展中國家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踐具有很大的差異性。80年代以前,開始進行資本項目開放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那些國際收支平衡處于強勢地位的國家。此后,有的發展中國家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甚有利的條件下甚至在承擔外債的情況下進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而且與發達國家的相似之處在于,在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進程中也向更具有彈性的匯率制度邁進。

就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類型來看,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拉美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較快的金融自由化進程。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受債務危機打擊最大的國家增強對資本流出管制的力度。到20世紀80年代末和20世紀90年代初,拉美國家才又重新出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趨勢。

阿根廷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對國內金融市場取消限制,并且在經濟改革初期便取消了對資本項目的大部分控制。自1976年以來,阿根廷政府推行經濟私有化和金融私有化,使資本項目自由兌換與金融體系的自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同步進行,通過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和市場利率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改造產業結構和吸引外資。

墨西哥在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之后,對金融部門進行嚴格控制。直到1989年,對資本項目逐步放松管制,以吸引外資。在此之后,墨西哥外債迅猛增長,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赤字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來愈嚴重。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實行自動浮動,導致外匯市場危機,外匯市場危機進一步波及股票市場,最終釀成一場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危機。

亞洲的情況則不同,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對資本項目實行管制的亞洲國家的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而且在債務危機時期也并未出現重新加強管制的倒退。到20世紀90年代,亞洲國家普遍出現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明顯加速的趨勢。1997年7月由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金融受到嚴重的破壞與沖擊。1998年,東南亞國家經濟普遍出現負增長、貨幣貶值、外匯市場動蕩、股市暴跌、失業嚴重、資金大量外逃、外匯儲備急劇流失、企業及銀行紛紛倒閉,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并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推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而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在推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過程中,金融深化不配套,即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而引起的。

通過以上對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開放的論述,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經驗:第一,發展中國家的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是典型的漸進式改革。發展中國家的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一直是這些國家整體性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并把開放資本項目與發展市場經濟、加大開放度結合起來。第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和經常項目自由兌換沒有必然的時間順序,但經常項目開放并保持基本平衡,顯然有助于縮小資本流出流入對國際收支平衡的沖擊。第三,資本項目開放會使國內經濟遭受更多國際資本的沖擊,不利于經濟均衡。第四,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必須有其他金融自由化政策相配套,必須與一國金融監管能力相適應,決不能盲目的開放資本項目。

(三)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有近一半的資本項目不受限制或較少限制,有不足三分之一的項目受到較多限制。嚴格管制的交易項目不足兩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暫行規定》以及1993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的規定,我國的資本項目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能否將入世后以來的資本項目管理規定加進來,否則資料有些過舊,最近有很多新規定)

表1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現狀表

資本項目內容管理現狀

直接投資

1、外國及港澳臺在大陸的直接投資

2、大陸在境外的直接投資

1、資本金及協議借入投資額經外匯局審批后予以結匯。外方利潤可兌換匯出。

2、由外匯管理機關審查其投資風險及外匯來源,投資收益必須調回國內。

間接投資

1、境外發行股票

2、境外發行債券

1、發行所得外匯均要調回境內,結匯要憑相關資料到外匯局申請。

2、發行必須列入國家利用外資計劃,所得外匯必須調回境內,償還債務憑《外債登記證》或《外匯貸款登記證》申請,經批準方可匯兌。

其他資本項目

1、外國政府貸款

2、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3、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

4、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短期貸款

5、償還外債本金

6、存放國外存款

7、對國外貸款和投資

1、向外經貿部申請并由其審批,由其授權金融機構辦理轉貸管理事務。外匯管理部門批準方可結匯。

2、國務院審批,相應國際金融機構評估,國務院正式批準,外匯管理部門批準方可結匯。

3、只有經過批準的金融機構和一些大企業有直接向外籌資的權力,中長期(一年以上)國際商業貸款必須列入國家利用外資計劃,由國家下達外債指標。

4、短期國際商業貸款(一年以下)實行余額管理,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每年下達短期外債余額控制指標,限額負債。

5、憑外債登記,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批后方可匯兌。

6、個人家庭不得在境外開立私人賬戶,境內機構在境外開立外匯賬戶要經外匯管理部門審批。

7、經外匯管理局批準。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暫行規定》

2、我國資本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

(1)資本項目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管理職責不統一。資本項目管理是國家外匯管理部門的職責之一,但這種管理職責還分散于國家計委、財政部、外經貿部、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海關、稅務局等部門。而且這些部門的職權相互交叉,相互間的協調機制效率較低,職責劃分環節多,管理效率低下。(適當展開)

(2)資本項目管理領域不夠全面。我國主要集中于對資本流入的管理,而對資本流出的管理僅限于投資風險審查和外匯資金來源審查以及對投資主體資格的事前審查,缺乏對于投資過程以及債權等問題的管理。(適當展開)

(3)我國同時利用行政、法律和經濟的手段對資本項目進行管理,并且以事前審批為主,依靠制定法律法規例行檢查,但事中監控能力較弱。(適當展開)

(4)難以嚴格區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從國際收支角度看,大部分國際收支交易同時具備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特性,難以進行嚴格區分。因此,在現行“經常項目可兌換,嚴格區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管理思路下,市場參與者趨利避害的本性必然會導致大量資本項目交易混入經常項目交易的情況。隨著貿易融資的發展,區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交易更加困難,從而實施有效的監管更加艱難。(適當展開)

(5)資本項目管理領域不夠全面。資本項目外匯統計檢測體系尚不健全。我國只有外債統計監測系統,而沒有外資統計監測系統。(適當展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條件還沒有完全具備,我國資本項目管理還面臨上述一些問題,因此在逐步開放的過程中必然會帶來一些風險,對我國的金融安全造成威脅。

(問題部分是重點,請在深入分析)

二、資本項目自由化帶來的金融安全問題分析

(一)國際資本流動與利用外資的風險

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動下,國際資本流動加速,特別是國際資本向發展中國家流入的急劇增加。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的進一步放開,當國際資本源源流入我國時,如果管理得當,使用合理,則有助于推動我國的經濟增長。如果使用不當,監管不嚴,國際資本因某種原因突然流出,將會給我國的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造成巨大沖擊。

1、國際資本流動的特點

國際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從一個或數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作為一種國際經濟活動,國際資本流動是以贏利為目的,但與所有權轉移為特征的國際商品貿易不同,它統指以使用權的有償轉讓為特征的資本流量、流向和持有者的變動。

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包括:首先,資本增值和避險的本性無疑將促使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尋求利潤豐厚、安全性高的投資環境;其次,總體上的資本供給與需求的增長使更多的資金流向國際資本市場;第三,由于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動,各國經濟開放政策的完善和國與國之間協作的進一步加強,為國際資本流動提供了優良的投資環境;第四,20世紀以來跨國公司的海外發展戰略更進一步地促進了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資本流動的特點: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全球經濟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的階段,對資本的爭奪日益激烈,國際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流動也日趨活躍,國際資本流動呈現出新的格局。不僅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業務品種不斷創新,而且市場結構和資金流向、流速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國際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主體構成多元化,跨國并購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第二,國際融資證券化,股票債券比重上升,直接融資占據國際資本流動主導地位;第三,私人資本流動比例增加,在國際資本來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第四,國際游資的規模大、流動性強,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國際資本流動特點重點展開論述)

2、國際資本流動與利用外資的風險

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特別是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的推進,意味著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的影響日益增大。各種形式的外資大量流入中國市場,使我們開始面對資本流入與國際收支均衡之間相互作用的局面: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外資流入,外匯市場將面臨資本流動沖擊與匯率調整的問題。總的來說,我國面臨的國際資本流動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巨額直接投資形成的資本積累逐漸對我國外匯市場形成壓力。目前,我國利用外資累計已超過4000億美元,如果外商投資利潤率以20%計算,外商可獲得投資利潤接近800億美元,假定其將所獲得利潤的50%用于國內再投資,另外50%利潤匯出,那么僅2003年匯出利潤就高達400億美元。雖然目前我國的資本項目仍表現為外資凈流入,但進一步開放造成的資金流出將對外匯市場形成巨大壓力。

(2)我國外債總額持續增加,債務管理存在一些問題。從外資結構上看,接近60%為政府部門和國內金融機構的債務,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金融風險的加大,這部分債務的償還和安排需要全面均衡。

(3)我國金融監管工作力度加大,相當部分的監管措施是管制性的,是損害金融運用效率的,是不利于我國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的,特別是我國外債來源的可持續性將面臨比較困難的局面。并且,在資本賬戶開放后,中國資本流出將會有增無減,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在資本賬戶開放后資本流動更為便利,資本外逃的成本降低。第二,在資本項目開放條件下,基于逃避金融壓抑、規避國內風險等動機引起的資本外逃會進一步加大。第三,資本賬戶開放后,隨著資本流入和外債的增加,銀行和企業也會增加對外資產,從而導致國內對國外的直接投資或證券都將大幅度增長。

(二)我國的外債風險

外債,對一國經濟而言既是一種外部資源,又是一種潛在負擔。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增長;但如果外債規模過大,債務結構不合理,對外債管理不善,也可能導致債務危機,給國民經濟帶來極大的危害。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外債規模與日俱增,目前已成為世界三大債務國之一,其外債風險也隨著我國進一步開放的步伐而逐漸暴露出來。

1、風險損失大,利息負擔沉重。外債風險的產生和匯率風險及利率風險有著密切的聯系。所謂匯率風險,即外匯風險,是指一個企業在國際經濟、貿易、金融等活動中,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由于外匯匯率變動,導致其以本幣衡量的價值上升或下跌的可能性。運用到一國外債管理上,匯率的變動會使以外幣標價的外債的本幣價值上升或下跌,外債籌措和使用成本相應上升或下跌,直接影響外債的使用效率和償還。另一方面,所謂的利率風險,是指利率變動對某個經濟實體的收入或凈資產價值的潛在影響。運用到一國外債管理上,外幣利率的升降會直接使外債的籌措成本上升或下跌,而本幣利率的升降則會通過影響匯率的變化和資本的流動間接影響融資成本。在我國不斷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條件下,利率市場化將是一個必然趨勢,同時,匯率也將更具有彈性,這樣利率、匯率都將會更加靈活。如果外債規模過大,結構不合理,在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使我們遭受的損失將大大提高。

2、導致更多的隱性外債,增加外債風險和外債監管難度。截止2003年12月末,我國外債余額為1936.34億美元,短期外債余額為770.44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39.79%。據初步測算,2003年末,我國債務率(外債余額與貨物和服務貿易外匯收入之比)為39.9%,負債率(外債余額與GDP之比)為13.74%,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約為19%,各項指標均處于國際安全線之內。但實際情況并沒有這樣樂觀,大量隱性外債在新條件下日益顯現出來。從國家外匯管理的角度來看,隱性外債是指處于國家對外債的監督管理之外,且不反映于國家外債統計監測之中的外債,是逃避外債管理的重要形式。而在進一步開放的條件下,外債監管的難度大大增加,再加上資金的大量流入,無疑會使隱性外債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當隱性外債具備一定規模后,其影響特別是短期隱性外債的影響,將會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極大沖擊,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特別是如果遇到經濟蕭條,償債能力出現問題,則隱性外債就會變成顯性的外債,潛在的風險也就轉化為現實的外債風險。

3、外債風險的連鎖效應。外債風險來源于各種不同的金融風險。同時,他又反作用于金融活動的各個要素,和各種風險共同作用,引發和加劇全面的金融危機。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危機就揭示了外債風險的傳遞效應,從外債風險到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再到金融危機,從一國到其他國家,進而幾乎遍及全世界。由于外債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各個要素有存在密切的聯系,再加上發展中國家體系中自身的脆弱性,外債風險的加劇往往與其它金融風險同時發生,各種風險共同作用,構成了風險傳遞的途徑,如不給以足夠的重視,外債風險不僅會導致債務危機,而且還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三)資本外逃帶來的風險

1、資本外逃的涵義:目前在學術界,資本外逃已實施一個存在較大爭議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涵義。但有一點基本得到認同,即把資本外逃視為非正常的資本流出。但是,對“非正常”的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為動因論,即認為一國居民由于規避國內政治、經濟風險等因素將資本移至國外的為非正常資本流出。另一種為后果論,認為資本外逃時造成國家財富損失并大大降低社會福利及國民效用的資本流出。然而,從總體上來說,應從兩個主要方面來理解,一是資本外逃是指未經批準的、違法違規的資本外流,使超出政府實際控制范圍的資本流出。二是資本外流不等于資本外逃,不能把資本流出都看作是資本外逃。

2、我國導致資本外逃的主要動機包括:(1)轉移非法所得。如貪污、受賄等獲得的資金,侵吞的國有資產,從事走私、販私、詐騙、偷漏稅所攫取的巨額財富,都構成了資本外逃的重要組成部分。(2)逃避管制。尤其是規避投資管理和外匯管理。由于我國對境外投資實行較為嚴格的審批制,一些企業和個人為了投資獲益,未經批準就將資金轉移或截留境外,(3)趨利避險。例如,國內一些企業將外匯資金轉移境外后又作為外資流回國內,以享受各種稅收和其他優惠待遇,這也被稱之為“過渡性”的資本外逃。而且,當存在利差、匯差、收益差的情況下,為獲取高收益,也會引起違規資本外流。此外,當市場預期本幣可能貶值時,為避免匯率風險,也會形成資本外逃,出口推遲付匯、進口提前付匯就是企業比較常用的方法。

3、資本外逃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的危害

(1)阻礙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形成和經濟增長。首先,資本外逃會減少國內儲蓄,這相當于減少了國內投資,而投資的減少勢必造成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其次,隨著進一步的開放,一個不存在外匯管制的國家,資本外逃很可能在公開市場上出現,其直接后果是該國必須調整自己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存在逆差時,政府對國際收支的調整往往是通過削減進口需求,而不是通過貨幣貶值來實現。因此,資本外逃會使當前的產出水平降低。

(2)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一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資本相對稀缺,所以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的邊際生產率較發達國家要高。另一方面,外逃的資本成為在外國的金融資產后,其收益率要低于國內真實資本的收益率。因此,外國資產的收益率小于國內投資的邊際產量,必然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給國內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負效應。

(3)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收支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國際收支狀況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毫無疑問,當資本大量流出發生,特別是本國資本大量外逃時,就會導致本國資本項目逆差擴大。如果資本項目逆差的長期存在,就必然長期依賴經常項目來加以彌補,否則無法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而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已經表明這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出現了較大的逆差,因此,指望經常項目的順差來彌補發展中國家因資本為逃帶來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是不現實的。為了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發展中國家政府就不得不對外舉債,從而加劇國家的債務負擔。而一旦當國際資本由于種種原因而不再流入甚至還大量撤離時,國際收支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嚴重失衡,進而引發嚴重的債務危機,并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拉丁美洲許到國家8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的資本外逃,隨后就發生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就是例證。

(4)導致本國貨幣匯率波動。從宏觀上看,大量的資本外逃引起本國的外匯儲備減少,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外匯市場上外幣供不應求,導致本國貨幣貶值。例如,墨西哥1994年的金融危機便源于大量外資和國內資金擠兌抽逃,在短短幾個月內,其外匯儲備由170億美元猛降至65億美元,比索也隨之急劇貶值40%。同樣,導致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國際游資撤走后,泰銖貶值,為了抑制貨幣過度貶值,泰國政府動用了所有的外匯儲備,但由于國內資本也對本國金融形勢喪失了信心,發生了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導致泰銖更大幅度的貶值。

(5)造成結構性赤字和引發通貨膨脹。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資本外逃往往意味著政府舉借大量外債。這樣,政府債務的擴大促使發展中國家產生結構性赤字;同時本國財產外流使得國家稅收大幅減少,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加大了國家的財政負擔。許多發展中國家通常只能用通貨膨脹來填補財政缺口。拉美國家曾經普遍爆發的惡性通貨膨脹就是例證。

三、對資本項目開放條件下防范金融風險的建議

(一)防范國際資本流動和利用外資風險的建議

1、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及創匯能力

據悉,截至今年(寫具體年份)3月底,由于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4610.53億美元,由直接投資形成的資本積累已對我國的外匯市場形成了巨大壓力。但是對于繼續增加的直接投資,我們不能將其拒之門外,只要我們能利用好這些資金,無疑能對我們的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要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必須加強政策性引導,不盲目吸收外資,對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和地區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優化外資節后。同時提高外資的陪同能力,改善投資環境,將外資吸引到最需要的地區和行業,使利用外資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2、保持合理的外債規模,提高清償能力,防范外債風險

由于我國外債總額處于持續增加的態勢,同時在外債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進一步的開放,使我們借用外債的風險性大大增加。為了防范外債風險,我們應強化外債管理,控制外債余額的過快增長,同時完善管理制度,確保外債借、用、還的有效管理,保證債務的正常償還和保值增值。

3、明確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重心,防范國際游資沖擊

面對我國進一步放開資本項目的趨勢,國際資本流量和流速將大大提高,國際游資也將趁機頻繁進出我國,這就對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監管重心應是對國際收支風險最大的短期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金融機構自身的監管。

4、積極審慎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

由于我國目前的匯率調控機制還不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尚未健全,貿易與金融市場自由化還未完成,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有效性低等原因,在各項條件未成熟之前,應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取消資本管制的經驗教訓,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循序漸進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二)防范外債風險的建議

由于我國目前外債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而且進一步的開放,還將使我們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我國應借鑒巴西和墨西哥的經驗教訓,盡快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要求的外債風險管理體系,合理控制外債規模與結構,并建立高效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以盡量避免高速流動的金融資本可能造成的危害,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1、實現外債借入的成本最低、規模適度的目標。對外債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對其規模的控制。借用外債不僅要保證外債規模能夠滿足本國經濟發展需要,而且要保證外債規模不超過本國償債能力,并應盡量降低借款和償債成本。我國舉借外債的管理,應實行計劃控制、指標管理、嚴格把關、確保規模適度的管理方法。對債務主體要實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一國在對外舉借債務之前,必須事先了解各類貸款的條件和特點,并進行比較分析,以增強借債決策的科學性,然后才能把握時機,爭取吸收合適而優惠的國外貸款以實現成本最低目標。

2、保證外債的使用在盡量避免風險的同時,實現較高的收益。對此,國家外債管理部門,應組織專家研究國際金融市場匯率和利率走勢,確定外債幣種的最優組織結構,及時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可能出現的匯率和利率風險做出預測。同時,要加強對外債投資項目的效益評估,對項目的耗資量、利潤率、創匯率和投資回收期限等進行全面測算和論證,以總結經驗教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首先使外債資金發揮作用。只有盡快使外債資金轉化為生產能力,獲得利潤,創收外匯,積累資金,才能確保如約按期清償外債本息。

3、保證外債按期如約償還,維護國家信譽。借用國外貸款要求債務國必須按事先雙方商定的期限、利率等有關條件按期如約清償,以保持債務國的良好信譽。在管理方面既要盡量保證外債資金均勻地、延續不斷地流入,又要保證我國的清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為爭取有利條件歸還貸款,要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匯率瞬息萬變的趨勢,不失時機地采取措施,把硬通貨負債轉化為軟通貨負債,或提前還款。同時,還要注意使各筆貸款的償還期要適當錯開,以避免出現償債高峰期。此外,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增強外債項目經營者的風險防范意識。

4、積極建立公平、合理和有效的主權債務重組機制。由于金融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一國的危機很容易波及到周邊國家,加大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風險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日趨嚴重,為了避免債務國的危機的日益惡化,以及防止危機的擴散,應根據債務國和債權國的實際情況,對主權債務進行合理、有效的重組,可以幫助債務國實現可持續的債務結構以早日恢復經濟增長,有效避免債務危機的深化,同時也可以保護資產價值和債權人的權利。因此,不斷完善和逐步推進“國家破產計劃”,能對穩定國際金融體系產生巨大作用。

(三)對于解決資本外逃問題的建議

由于持續的資本外逃將對我國經濟造成極大的危害,特別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我國資本項目逐步放開的情況下,我國防止資本外逃的形勢將更加嚴峻,任務更加艱巨。對此,我們必須從防范和治理兩個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

1、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維護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國家經濟狀況不穩定,發展緩慢及缺乏安全的投資環境是導致資本外逃的因素之一。只有當一國的經濟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態勢,才能從根本上防止資本外逃。因此,我們必須加快市場經濟建設的步伐,保證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創造穩定的金融環境,為外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強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

2、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首先,促進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建立靈活的利率和匯率形成機,使利率和匯率水平能夠真實反映資金的供求狀況,合理配置資源。其次,積極完善和發展本國的金融市場,建立遠期外匯市場,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充足的套期保值、規避金融風險的工具。

2、改善投資環境,公平對待內外資企業。一方面,“過渡性”資本外逃,在我國的資本外逃中占很大比例,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國對外資企業提供了較多的優惠政策,從而導致國內資本逃往國外,再以外資身份回到國內以享受優惠待遇。如果統一對內外資企業的政策,就能從根本上消除“過渡性”資本外逃。另一方面,采取這項措施,還能防止外資企業在優惠待遇到期時引起的外商資本抽逃。

3、加強金融監管及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有效控制非法資本流出。首先,必須加強對經常項目的管理,堵塞貿易渠道的逃騙匯漏洞。其次,在逐步放開資本項目的同時,仍然要對其實行適度的管理,防止資本大量外逃。此外,加強外匯局、海關、銀行及稅務部門的協調配合,綜合治理,嚴厲打擊資本非法流出。

4、加強立法執法和國際合作,打擊跨國洗錢犯罪。由于洗錢已成為資本外逃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且隨著我國的進一步開放,利用國內外市場日益密切的聯系,進行跨國洗錢已在國際洗錢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對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的發展造成了極大危害。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反洗錢的法律制度,加入國際公約,積極與國外銀行等金融機構協作,對洗錢活動進行嚴格監管與防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原阳县| 神农架林区| 安国市| 淳安县| 林甸县| 屏边| 济南市| 仁布县| 邹城市| 丰原市| 辽中县| 都昌县| 龙州县| 西畴县| 普洱| 麻阳| 沁源县| 广灵县| 龙南县| 静安区| 宁德市| 遂川县| 本溪市| 托里县| 陇南市| 桑日县| 长武县| 万山特区| 岗巴县| 阳谷县| 嘉禾县| 仪陇县| 威远县| 怀化市| 荆州市| 桓台县| 历史| 西贡区| 留坝县| 特克斯县|